查看原文
其他

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 七月旅游来肥西:赴青山绿水,寻红色记忆

文旅肥西 2023-12-04

盛夏七月

骄阳似火

热烈的阳光照耀着

肥西这一片红色热土




肥西不仅苗木成林、花卉成景、山水秀美,同时还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



从这里,发出了改革的呐喊,开创了农业生产的新局面;从这里,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精神激情迸发、薪火相传。这里不仅走出了张璋、颜文斗、童宜仙等革命烈士,更有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新四军花岗伏击战旧址、张璋烈士墓等红色遗址。


这个七月

让我们踏上肥西的土地

共赴青山绿水

找寻红色记忆


01山南镇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





肥西山南,大潜山下,苍翠的松柏绿意森森,而在那之下,却深埋着红色的土壤,孕育着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这样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红色景点。



1978年,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旱重创安徽,位于肥西县的山南镇小井庄村面对旱灾勇闯“禁区”,大胆改革,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



40年后,这片孕育改革的热土,一排排新楼房坐落在小井庄村的道路两旁,有的家里安装了落地窗户,颇具现代感。一些庭院外停放着轿车,绿树成荫。


只有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里,各类历史文件有序排列,无声述说着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



1978年9月15日晚,在柿树岗黄花油厂南仓的一间会议室里,一件足以载入合肥发展史册的事件正在酝酿。山南区黄花大队党支部会议在区委书记汤茂林的组织下召开,议题是研究秋种问题。会议整整开了6个多小时,持续到凌晨2点多。会后第二天,全大队立即行动起来,划任务、落实到人,不到两天时间,1700亩土地就分包完成1420亩。


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大幕。此后,小井庄生产队、官亭区老庄生产队等也开始借鉴黄花大队的做法,全面实行包产到户,农业发展的春天来临。



从此刻回望,包产到户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二、三产业寻找机会。从这个逻辑上追寻,那个炎热夏季的那一天意义或将更加深远。



02铭传乡小院墙


在肥西腹地岗峦起伏,草木茂盛之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四季分明,空气纯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谁曾想,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村落,历史却将它推向革命浪潮中,浓墨重彩书写出中国红色书卷光辉的篇章。


这里便是位于肥西县铭传乡高塘村的——小院墙。中共皖西北特委、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在这里书写过传奇,这里的山峦、岗丘、丛林,到处都留有革命先辈们战斗的足迹。



1936年6月,以皖西北游击大队为基础,在合肥西乡小院墙(今肥西县铭传乡高塘村),成立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孙仲德任师长,张如屏任政委,曹云露任参谋长。小院墙位于合肥西乡缺牙山革命根据地,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山村。



此地为皖中丘陵地带,道路崎岖,山林茂密。由于党组织在此活动多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块可靠的根据地。皖西北独立游击师成立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连战皆胜,所向无敌,声威大振,队伍由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了400多人。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的英勇善战,威震四方,吓得敌人“庐江闭城门,桐城请兵。”皖西北游击区的革命斗争,震撼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门障,动摇了当地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保卫大别山革命红旗立下了功勋。



岁月荏苒,小院墙原始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现已消失,仅存那段蜿蜒的土坯围墙,还挺立在那。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的故事却在铭传乡高塘村代代流传,红色的基因早已在这里深深扎根。尽管岁月静好,我们仍铭记那段艰苦卓绝为中华崛起而战斗的岁月。



03花岗镇新四军抗日伏击战旧址





206国道笔直宽阔、车辆川流不息,农田里碧绿如油,苗木花卉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夏日里的花岗镇,处处显现生机。


而在70多年前的1938年,新四军曾在这片土地上数次伏击日军汽车队,对当时武汉会战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紧邻206国道,在花岗镇中心卫生院七十埠村卫生室的门口一侧,竖立着一块青黑色的纪念碑,上面刻着“新四军花岗伏击日军汽车队纪念碑”字样,纪念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距合肥70公里的花岗还名为“花子岗”,是合肥通往安庆的交通要道。1938年5月14日合肥沦陷后,日军在花子岗无恶不作,沿线一片凄凉景象。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了新四军四支队全体官兵的怒火,大家决心向侵略者讨还血债。



1938年9月12日夜,根据侦查来的敌情获悉,日军150辆汽车自桃溪开往合肥,运送军用物资。这天晚上,七团一营摸黑按时到达阵地,埋伏在花子岗七十埠一带。当晚12点,随着隆隆的响声,日军150辆汽车如长龙般由舒城向花子岗开来。当汽车进入伏击圈内,营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拉响手榴弹,向敌人展开猛烈攻击。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击毁日军汽车45辆。


为了纪念新四军四支队抗击日军的英勇战斗,1998年9月12日,肥西县在花岗镇设立了一处纪念碑。丰碑记录着辉煌战绩,也时刻激励着合肥人民继承和发扬先辈革命精神,花子岗战役的深远意义将永载合肥抗战史册。


04丰乐镇颜文斗烈士公园




在丰乐镇程店街道附近,坐落着颜文斗烈士公园,繁花翠树映衬着一座高大的雕像,彰显了颜文斗烈士英俊豪迈、气势凛然的英雄风采。


颜文斗出生于富农家庭,1928年5月,考入上海文治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反日运动,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了敦促国民政府反日的示威游行;后转入上海大厦大学,在该校加入共青团组织。1930年2月,颜文斗回到家乡后,以开办联一书店为名,设立合肥地下党组织秘密交通站,担负起党中央与鄂豫皖苏区的联络任务,并于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机关被破坏后,颜文斗等转移到中派河附近的马郢一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和马子中等人于1932年底开始组建合肥游击队,颜文斗担任游击队指导员。



1934年5月底,颜文斗等16位同志在战斗中不幸受伤被捕。1934年10月5日深夜,敌人将颜文斗押到六安县北门外推入预先挖好的土坑中,一面盖土,一面再次威胁颜文斗自首。颜文斗视死如归,高呼口号:“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直至壮烈牺牲,时年25岁。



为了缅怀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烈士之名,命名颜文斗家乡所在地为“文斗乡”“文斗公社”;2010年,家乡人民在程店街道附近建设了这座“颜文斗公园”,立有烈士的青铜塑像。


05英雄烈士墓





张璋烈士墓


在官亭镇周公山北麓,坐落着一座烈士墓,墓呈圆形,由青石砌成——这便是张璋烈士墓。


张璋,原名张鼎和,曾化名张晓天,是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之后,家族地位显赫,生活条件优渥,但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烧杀掳掠,让他的心中萌芽了革命的种子。



1927年国民党新右派发动武装政变,张璋在广州被捕,逃脱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张璋依然心系祖国,积极参加反帝激进运动,结果于1929年被日本遣返回国。回国以后,张璋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在校期间,张璋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奉党指示积极参加“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


1936年春,张璋从上海回安庆时再次被捕。在狱中敌人各种威逼利诱,想从张璋口中套出机密信息,然而张璋始终守口如瓶。10月8日,张璋被送上了刑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脸上没有任何惧色。随着一声枪响,年仅31岁的张璋英勇就义。


张璋就义前,在一香烟盒背面给妻子吴昭毅写下一份16字遗书:“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短短的16字,饱含了张璋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后代的殷切希望以及对母亲的不舍。



1936年张璋牺牲后,遗体被运回家乡。1982年3月,由肥西县人民政府修葺了这座烈士墓,墓前矗立的石碑上刻着由其战友、原中共安徽省第二书记顾卓新题书:“张璋烈士之墓”。如今的张璋烈士墓,已成为肥西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马子中烈士墓



“皋城郊外英雄血,为国捐躯多壮烈。子中业绩垂千古,革命精神永不灭。”这首诗所提到的子中,就是马子中烈士。


马子中烈士墓,位于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中派社区马郢村民组,现为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马子中烈士原名马家堂,上派镇中派河马郢人。在表兄弟颜文龙、颜文斗的影响下,马子中接触进步书刊,向往革命,于1930年在本地加入共产党,担任中派特支干事,南乡区委委员等职,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2年秋,中共合肥中心县委遭到破坏,马子中和颜文斗奉合肥临时中心县委指示,在中派河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并重建合肥游击队。游击队在肥西聚星街、周小圩、丙子埠、程店等地镇压了一些土豪劣绅。


1934年6月,马子中与颜文斗等率合肥游击队转移途经严店附近宿营时,因哨兵被捉后走露消息,受到近千人反动武装围攻。马子中、颜文斗等16人被捕,后被押送六安。马子中等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10月5日深夜,马子中等被押到六安北门外,活埋牺牲。



为纪念马子中烈士的英勇事迹,1944年修建了此墓。1969年,肥西县革委会对其重新翻修。1999年,因合界高速公路建设,肥西县人民政府将烈士墓迁建于马郢村南30米处,并举行了祭奠仪式。


走得再远

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

愈发熠熠生辉的红色历史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 抢“鲜”尝!肥西这里的葡萄熟啦,甜蜜采摘游走起~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 来肥西,享受一个人的慢行时光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 肥西县文创产品亮相西旅会引关注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 暑期去哪玩?肥西这些遛娃宝地,带你畅游一“夏”



编辑:孙永花

责编:祁朝辉

审核:左崇国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