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忠玲: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

原创|林忠玲 
来源|静夜思享

(一)

最近在樊登读书里,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斯卢普的女孩,小时候参加了一个合唱团。在唱歌的时候,合唱团的老师走到她身边,对这个女孩说:“你的声音太怪了,你跟每个声部都不合,所以你不适合唱歌 。在台上演出时你只要对口型就行了。”


这个孩子上初中后,又去参加类似的活动,学校里的音乐老师又让她唱歌 。她说:“我声音不好听。”老师说:“你唱两句我听听。”她按老师的要求唱了起来。谁知这位初中的老师听完后说:“哇,你的声音太棒了!我都怀疑你是哪个音乐家的私生女。”

从此,斯卢普又开始爱上了唱歌 。后来,她登上了那个只有明星们才有资格演出的卡内基艺术中心去演唱了。

同样的孩子,同一种声音,一个老师是莫名其妙的打击,一个老师是足够的鼓励。

(二)

在学校里,我们会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办公室里,某个老师一走进来,便开始描述刚刚发生的班上某某孩子的“差”表现。很快就激起所有人的共鸣,于是整个办公室便成了“差生”控诉现场。“差生”的存在,在一些老师看来,如同恶魔一样的存在,恨不能赶尽杀绝。有时学校突然转来一个“差生”,基本上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接受。

通常,社会上喜欢把教师和医生统称为“先生”,意即都是影响人的人。医生影响的是人的自然生命,而老师影响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今天,教师很多,但能真正称之为先生的人却很少。

如果医生和上述对“差生”深恶痛绝的老师格局一样的话,那么医院里的会诊现场就会成为某个患上重疾病人的声讨会,认为此等“差”病人砸在自己的手里,是倒了八辈子大霉。

为什么医生开出的处方、写出的病历,很少被服务对象质疑,而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说出来的话语容易被家长说三道四?客观地说,在专业度上咱们老师确实不及医生。不够专业,难免会被人瞧不起。有时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但在心里并不会敬重。

教师的不专业行为,并不仅仅是高深教育教学理论上的缺失,更多的源自于对教育常识的丢失。比如,在对待“差生”这个问题上,最基本的教育常识是:学生是千姿百态的,如果学生个个聪颖过人就没有教师什么事了。


(三)

我们之所以要在新学年教育办学总纲里,撂下“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手里才有‘差生’的标签”这句话,是因为感觉到当下不少学校里一些老师排斥学困孩子的行为,实在不能再容忍了。

曾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过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多老师为此忿忿不平,甚至直接在网络扔砖头。新学年教育这句关于“差生”的表述,与蔡校长的观点其实是高度一致的。我估计,有一些老师看到这句话,表面上也许会“臣服”,但心里并不会真服。

一种最强烈的反抗声音就是:难道就没有差生吗?我的辩解是:

此处差,别处不一定也会差。比如,有些孩子也许读写算的能力差一点,但他有运动天赋,你能说他是差生吗?李镇西老师与四川省U16足球总教练张凌的故事说明,如果只用分数来衡量,张凌就是个十足的差生。只拿一把尺子量,张凌这个运动天才就会被无情扼杀了。

此时差,不一定永远差。孩子如同自然的花儿一样,有的花儿开在春天,有的花儿开在秋天甚至是冬天。你能说冬天开的就不是花吗?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却大器晚成。王勃14岁就写下《滕王阁序》,而齐白石先生58岁才在画坛上成名,你能说谁优谁劣吗?有时,教育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境界。在等不得的老师那里,差生便产生了。特别欣赏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智能优势和生长节律,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四)

“差生”何以产生的?来自于教育者不专业的教育行为。这个教育者既有家长,也有老师。

教育的最大忌讳:给受教育者进行负面的身份判断。比如,某个孩子写作业拖拉,家长、老师说:“你就是作业拖拉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身份判断,从当下的一个行为,把其界定为某一类人。

如果要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只适宜对他的行为表现做出适度的描述,然后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提出改进建议,而不是轻易对他进行身份判断。比如,写作业拖拉,老师和家长正确的方法是告诉孩子,某一项作业你一共花去了多少时间,其间你做了哪些与作业无关的事情,一起想想怎么才能加快进度。一味指责孩子是作业不认真、作业喜欢拖拉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母亲的魔咒”现象。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你期待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许就会成为什么样人。一个老师把班上的学生视为“差生”,就是典型的负面的身份判断。如果哪个老师在公开场合称某个孩子为“差生”,就已经暴露了自己不专业、不合格。

(五)

也许有人会说,不让说学生是“差生”的主张,这不是否定了学生的差异性了吗?其实不是。口中常常视某些学生为“差生”的老师,心里对学生的画像其实是“人人都应该考一百分”。

教育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人的差异性,以为所有孩子都应该一样,都可以一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的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可能通过教育完全消除。

教育不可能做到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同一种人,能够做到的是让每个个性迥异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比今天有进步。“尊重差异,善待差距”,才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

“尊重差异,善待差距”需要有容错之心。出错、犯错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犯错、改错中获得成长的过程。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犯错成本最低的地方。如果在这两个空间里不允许孩子出错、犯错,也许步入社会后他们会为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

“尊重差异,善待差距”需要有发现的眼光。如果用“教育警察”的思维看孩子,处处皆是劣行;倘若以“教育寻宝人”的眼光看孩子,总能找到一个孩子闪光的地方。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有时教师一句真心实意的表扬,会改变一个孩子心智模式。

(六)

几年前,在《人民教育》上读到过南京一所学校的故事,至今想来都觉得十分温暖:

这是一所以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校,生源素质可想而知。这位校长在学校推出一个举措: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奖,但每个获奖者都要陈述获奖理由。理由成立,学校便兑现。

有一次,学期颁奖大会结束后,有一位学生骑着摩托来到校长室兴师问罪:“为什么学校里所有人都得了奖,唯独不给我发奖?”原来这位学生平时就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一起,基本上不到学校上课。

校长说:“学校规定每个获奖人都要说出自己获奖理由,你说说凭什么可以获奖。”这个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尽管基本上不来上学,但我对我的朋友打过招呼,凡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不许欺负。”于是,校长欣然同意给这个孩子发放了“保护同学”奖。据说,这个孩子就因为这张奖状,又回到学校上学了。

教育,不是揪住人的弱点不放,而是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

林忠玲:我们需要怎样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人对了,事情就对了
林忠玲:教育,向幸福出发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