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書單|港中大出版社「三十‧三十書系」

2017-07-17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在中國人的觀念裏,「三十年為一世,而道更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迄今六十餘年,已歷兩世,人們開始談論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這一談論以至爭論當然不是清談,背後指向的乃是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長遠的道路選擇。


「三十 ‧ 三十書系」,旨在利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獨立開發的學術平台,使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立場、不同方法的有關共和國六十年的研究,皆可在各自的知識場域充分完整地展開。期待羣峰並峙,自然形成充滿張力的對話和問辯,而峰峰相映,帶來更為遼闊和超越的認識景觀。


「三十‧三十書系」編者按


相關鏈接:

全球視野下關於共和國的前沿研究:港中大出版社「三十·三十」書系


1

崇拜毛

文化大革命中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

丹尼爾‧里斯 (Daniel Leese) 著 

秦禾聲、高康、楊雯琦 譯 ‧ 唐少傑 校


2017年7月最新出版


儘管很多著作都談論過毛澤東在權力如日中天時黨內外對他的崇拜,卻還沒有一本專著系統地探討這種「崇拜毛」的現象及其本質。本書即是該領域研究的開山之作。


作者收集了大量機密檔案文獻、大小物證、政治傳單等,在扎實史實基礎之上,指出對毛的崇拜不同於以往的皇帝崇拜,而是現代特有的統治工具,並層層分析了其背後邏輯和理性操作。研究集中於探討對毛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不僅引人入勝地重現了狂熱荒誕的歷史現場和細節,更敏銳地發掘出在瘋狂異化的表象背後,這種崇拜所具有的工具性、現代性與政治性。


本書為理解文革乃至中國的未來,提供了獨到且富有洞見的角度,因為書中所討論的崇拜現象及邏輯,在今日中國仍然沒有走遠。



2

中國學習蘇聯(1949 年至今)

白思鼎 (Thomas P. Bernstein) 著

李華鈺 編


2017年9月即將出版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3

饑荒政治

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

文浩 (Felix Wemheuer) 著 

項佳谷 (Jiagu Richter) 譯


2017年6月出版


二十世紀全球死於饑荒的人中,有80%喪命於中國和蘇聯。基於對這個問題的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文浩教授在這本書中對這些社會主義制度下發生的饑荒及其歷史和政治根源進行了剖析。他指出,斯大林和毛澤東所主導的過於雄心勃勃的工業發展計劃比革命之前的饑荒給蘇聯和中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作者聚焦於以饑荒作為「政治工具」這個問題,系統地分析了農民、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間在糧食問題上的衝突如何造成了幾百萬人的死亡。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發現是對中國和蘇聯歷史研究的重大貢獻,提醒社會正視大饑荒對國家與其公民關係的長期影響。他還指出,正是因為中國和蘇聯政府從這兩場災難中吸取了教訓,使他們能夠在後來幾十年的執政中避免了饑荒的再次發生。




4

複製的藝術

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

彭麗君 著 ‧ 李祖喬 譯


2017年6月出版


文化大革命不單破壞文化,也重構文化,其宣傳藝術通過欽定典範、複製樣板等方式,為毛時代的政治帶來了巨大能量,讓文革的理想和暴力走向極端。文革時期的中國,到處是一式一樣的複製品以及千篇一律的行為,任何人若要展示自己的獨特性,都必須背負極大的壓力。然而,許多參與文革者在服從權威的同時,卻又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自由。到底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文革除了是一段佈滿傷痕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去理解那高度同質的世界中,各式各樣的文化經驗?


本書詳細分析文革時期不同種類的文藝作品與檔案文件,並深入訪談幾十位文藝工作者和平民百姓,以解釋這種在威權統治之下、個體卻自認為經歷著解放的現象。作者認為即使文革充滿肢體暴力,但文鬥才能觸及人民的靈魂;因此,解讀文藝活動及其背後邏輯,是理解文革的關鍵。




5

紅色工程師的崛起

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

安舟 (Joel Andreas) 著 ‧ 何大明 譯


2017年1月出版


本書解釋了統治中國的技術官僚階級的動蕩起源。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作者回溯了彼此敵視的兩大群體——1949年奪得政權但缺少知識的農民革命家與舊中國政權的知識精英——最終聚合為一個新的掌控階級的過程。在中共政權建立之初, 毛澤東和共產黨剝奪了有產階級的資產,並採取激進的措施以剷除教育造成的階級差別,這一做法加劇了新政治精英與舊文化精英之間的對抗。然而,在文革中毛澤東對兩大群體的攻擊,卻促成了精英團體之間的團結。在毛去世後,這又為融合了政治和文化資源的新階級的鞏固鋪平了道路。


本書以對清華大學的個案研究為基礎。清華作為中國最精英的理工學府,始終位於上述變革與衝突的中心,並培養出大批黨所倚重的技術官僚,其中包括許多現任國家領導人。透過清華剖析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構成了本書獨特的視角。



6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蘇陽 著 ‧ 宋熙 譯


2017年1月出版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暴力行為人所共知, 但其極端形態—— 集體殺戮——卻極少被談論。1967至1968年間,以公開處決、鄉鄰互相殘殺等為形式的集體殺戮在中國農村大範圍存在,其廣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本書首次透過地方檔案、政府公開材料和南方兩省倖存者的訪談資料,有系統地記錄和分析這種殘暴現象。研究聚焦於農村普通人的行為,探討文革期間千萬人自願參與文革甚至集體殺戮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提出解釋力極強的「社區模型」,挑戰主流種族滅絕研究所採用的「國家政策模型」。在揭示史實與建構理論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正如作者所說:「都說文革是因為愚昧造成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我們恐怕永遠不會明白愚昧在什麼地方。」



7

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

高王凌 著 


2013年8月出版


以包產到戶取代集體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六十年歷史的一個分水嶺。一般認為,農村改革是黨的恩賜所致。這是一個誤解。事實上,包產到戶一多半是被農民「拱」出來的,黨只不過承認和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已。


對集體經濟的安排,中國農民只是表面上接受,實際上一直有著自己的「小動作」,本書稱之為「反行為」。「反行為」不是「反」,而是「不反之反」,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悄悄的「自行其是」。


除了各種制度性變革的追求,農民還靠著他們的智慧,用各種手段,拿走了糧食產量的百分之二十,維持了自己的生存。本書的「反行為」研究,將為讀者呈現一群令人驚歎的農民形象,一個令人震撼的農村社會。



8

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

氣候、技術、制度

(簡體字版)

郭益耀 著 


2013年8月出版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 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 「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



9

受苦人的講述

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

郭于華 著


2013年7月出版


本書通過對陝北「驥村」村民長達15年的田野訪談,結合其他史誌資料的記載,重新講述了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包產到戶等「大歷史」下的普通村民的個人、家庭、社區的生活史及其演變,並由此考察和解釋農民與國家、民間社會與國家權力的複雜動態關係,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理解共產主義文明的過程和邏輯。


本書的理論架構鮮明,全書論述緊貼底層社會研究理論和斯科特(James Scott)關於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理論這兩條思路進行。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與第一人稱的引述編排,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研究著作中獨樹一幟。



10

高家村

共和國農村生活素描

(簡體字版)

高默波 著


2013年7月出版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故鄉高家村作為研究對象,近距離深描了這個江西的普通農村從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況和變遷。作者刻意回避宏大敘事而回歸個體經驗,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場上,書寫底層農民在這數十年間的真正經歷和感受。作者本就來自農村,因此他的平民立場格外地自發自然,筆下的農民和農村也尤具說服力。


在書中,作者展現了一幅迥異於國內外主流論述所塑造的農村圖景。因此全書雖是白描式的日常敘述,卻始終處在一種無形的論辯中。本書在還未進入中文世界之前,就已引起中國知識界的激烈論爭,足見其背後蘊含的巨大衝擊力。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近期推送:

書展來襲! 港中大出版社2017香港書展全攻略

迄今最詳備張春橋傳記 | 鄭重《張春橋:1949及其後》

今年書展會見到你嗎? | 港中大出版社 · 書展新書書單

李零:我勸天公重抖擻

三本獲獎!第十屆香港書獎獲獎名單公佈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高饒事件 | 集體殺戮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週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