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黃克武新書:從勝利者強光中走出,才能看清歷史的灰度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0-12-13

值班編輯:JC


請至官網下單cup.cuhk.edu.hk

如何參加:史無前例的全場七五折和更多福利








《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

黃克武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



講座預告

黃克武「顧孟餘與近代中國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日期:2020年7月20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8時至9時

講座語言:普通話

Zoom 會議編號: 623 327 9169

密碼: 2020HKBF


來聽作者親自講述顧孟餘的故事吧!




 顧孟餘是誰? 


顧孟餘的名字對今日大多數讀者來說可能都十分陌生,少有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蹟,然而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他在學術界、政治界曾是一位叱咤風雲的人物。


他早年赴德國留學,專攻政治經濟學。返國後,在蔡元培的邀請下到北京大學教書,擔任過德文系與經濟系的教授兼系主任,又多次出任教務長,與蔣夢麟、胡適等人齊名,和李大釗也是好朋友。在任職北大之時他對政治即很感興趣,有經世濟民的志向,曾多次組織、領導群眾運動,並在報刊上撰文介紹馬克思思想、肯定五四學生運動之歷史意義。


擔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時之顧孟餘

 

顧孟餘與李大釗合照

 

1924年春天他加入國民黨,開始步入從政之途,參與北方國民黨的組織工作。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歷任黨政要職。他進入政壇之始,即受到汪精衛的賞識與重用,而與陳公博並稱汪之「左膀右臂」。此後他參與聯俄容共、武漢分共、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改組派)與擴大會議等,也在汪精衛任行政院長時主導黨政改革,並擔任鐵道部長。英國大使卡爾(Clark Kerr)於1938–1939年有關中國政治領導人物的報告中說他「仍與汪精衛有親密的關係而知名」。


1938年底汪自重慶出走、與日和談之後,他極力反對、勸阻不成,與汪分道揚鑣,後赴重慶加入蔣中正的抗戰陣營。抗戰時他曾擔任過中央大學校長。抗戰勝利之後,他曾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考試院長(均未就),李宗仁代總統時曾力邀他組閣,亦為他所婉拒。


擔任鐵道部長時期的顧孟餘


1938年12月顧孟餘致電汪精衛,極力勸阻其發佈對日本妥協的「豔電」

 

1949 年之後,他對國共兩黨皆感失望,在香港和日本與張發奎、張君勱、張國燾等人領導第三勢力運動,提出超越國共、建設現代中國的政治理想。余英時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中國第三勢力「企圖在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個『專政』的政權外,建立起一個以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為終極價值的精神力量」。1949年底「國民黨中的自由主義者當時奉顧孟餘為精神領袖……顧氏的影響力很快便擴張到黨外,成為整個『第三勢力』的領袖之一」,很可惜第三勢力「不能做什麼事,也不能影響政策」。1972年顧氏以84歲高齡病死於台灣。


1949年後顧孟餘等人在香港創辨的《大道》雜誌




 顧孟餘為何值得研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教授耗時12年進行深入研究,嘗試重構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或隱或現」的歷史人物的一生。黃教授指出,撰寫傳記的目的是為了「把顧孟餘帶回我們的歷史視野,補足被國共正統歷史論述所抹去的一面」,揭示長期被正統歷史論述所遮蔽「汪派視角下的民國史、國民黨史」——


聽黃克武教授講解為什麼要了解顧孟餘 ⇊



▼  以下是視頻文稿 ▼  


我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


今天很多讀者可能沒有聽過顧孟餘的名字,可是他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他有幾個歷史上的重要性:


第一,他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以書生從政的一個好例子,透過他可以看到一個早年留學德國,後來擔任北大教授的知識份子,怎樣投身政局而在政治上闖出一片天下;第二,他一生的政治立場是反蔣反供,所以在正統的國共歷史教科書之中,顧孟餘可以說是一個被遮蔽的人物。很少有歷史教科書會提到這位反叛性的人物。第三,顧孟餘本身行事非常低調,所以他沒有留下自傳、撰述、口述歷史或者日記等等一手史料。因此寫他的傳記,本身在歷史學上是一個很重大的挑戰。我必須從非常分散的史料慢慢拼湊出他的人生。最後,我想這本書不但是描繪他的思想,也包括其思想所存在的他的生平。我嘗試把生平跟思想結合在一起,描繪這個人的一生。


我覺得我們如果不去了解歷史的陰暗面、了解被歷史遮蔽的人物的話,我們的了解永遠是不完整的。從這三點來看,我覺得顧孟餘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人物。


我這本書的主標題是「顧孟餘的清高」,這裡面有好幾層意思:首先是指顧孟餘的本身的學問和人品的特色。其實他有很多的朋友都看出這個特點,認為顧孟餘正派又有學問,也有人說他清廉、有立場、有原則。


這本書的封面書名是胡適的題字,這裡面有一個故事:1925年2月的時候段祺瑞召開「善後會議」,顧孟餘跟胡適都收到邀請參加,可是後來顧孟餘主動退出,而且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就叫做「顧孟餘啟事」。胡適看到這個啟之後覺得很有意思,因為這個啟事上講述,顧孟餘不願同流合污,不像其他人像豬加入這個豬圈一樣,在這個豬圈從事政治活動。胡適看到就把這則啟剪了下來,而且在上面題了「顧孟餘的清高」這幾個字。


這幾個字其實頗堪玩味,因為如果說參加的人都是同流合污來反映出「顧孟餘的清高」的話,胡適可能在心裡其實是想,這是顧孟餘故作清高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姿態。


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我覺得在這裡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汪派的政治理念。我想大家從封面設計上可以看到那個「不」被刪除掉的痕跡,就是要表現出中國近代史的可能跟不可能的一種徬徨。


一直到今天,我們在思索中國往何處去的時候,他們所曾經走過的那些路還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


 1925 年2月「善後會議」開幕



 「顧孟餘的清高」 


「剪報:顧孟餘的清高」(1925年2月23日),《胡適檔案》

 


「顧孟餘啟事」全文如下:


「前接善後會議一函,匆忙中未及拆閱,投入紙簍,以為無事矣。乃頃見報載,所謂『善後會議專門委員』者,竟列賤名,不勝詫異。今日權貴中三數相識,皆無惡感,不知何人惡作劇如是:孟餘無似,未至化豚,豈能伴公等入豕牢耶?」

 

黃克武教授在書中指出近代中國讀書人處於「依附政黨組織、接受主義之號召,而實現政治理想的時代」,顧孟餘一生追求「得君行道」與此有關――他為人正派又有學問,在五四運動後走出書齋,加入國民黨,而在汪從事和平運動的關鍵時刻堅守民族大義,抗戰後則堅持對國共的批判;惟書卷氣太濃而缺乏「梁山泊氣概」(李樸生語),終致「第三勢力」的失敗,其政治理想也終歸幻滅。


就此角度而言,這則「豕牢」啟事,可謂一生韜光養晦的顧孟餘難得顯露鋒芒的時刻;而胡適一針見血的點評,不但為顧孟餘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很好的概括,更對其在政治上的悲劇收場有所預示。


顧孟餘畢生致力追尋國共集權以外的政治理想,為近代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在實行上自然會面臨重重困難和「不可能」。這種「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躊躇,或為許多近代知識人所共有。

 



「設計跟編輯的概念是緊緊貼合在一起的」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知名書籍設計家何浩先生在為本書設計封面時,即嘗試以視覺的方式展現這種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的彷徨——

 

 何浩先生講述本書設計理念 ⇊



▼  以下是視頻文稿 ▼  


這種書其實很不好做設計。因為傳主不是那麼有名,而且關鍵在於他沒什麼照片,封面上如果沒有顧孟餘的照片,好像感覺也有點不太對勁。這張照片是我從網上找的很小的一張圖。如果你單用這張網上小照片的話,它不成立,沒法在這書上用。於是我用我過去印的一張銅版畫跟這張照片結合。它有一種歷史感,有一種被腐蝕的感覺。是用酸腐蝕,或者刻出凹凸痕跡來,然後在銅板畫的印刷機上印出來。所以把這個和他的照片結合在一起,讓它們有了一點歷史的質感。



這個「不可能」的「不」上頭的痕跡,其實也是當時銅板畫裡的一個小局部。只要銅版畫上有一點凹凸,它就能給印出來,特別敏感。印刷就是銅版,印版畫就是這個特點,版上那一點痕跡都能反映在這個畫上,所以它是一個小局部。



為什麼在「不」字上加這個東西呢?因為我們一開始定了一個副標題叫「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不可能」,但是作者覺得應該還是叫「另一種可能」比較好。其實它是一個意思,「不可能」跟「可能」是一個意思,就在這裡做了一點小的變化,在「不」字上用了一點畫裡的痕跡。這樣它跟畫就產生了一種形式上的關聯。同時,有點像把這個「不」字塗掉的感覺,「可能」和「不可能」在這裡其實就成為一種轉換的關係了。它可以從「不可能」轉換到「可能」、也可以由「可能」轉換到「不可能」。這樣的話,其實書名的意味就更深了。


這個設計跟編輯的概念是緊緊貼合在一起的。你看上去好像它只是一個形式,但又不是形式,而是內容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本書也是挺典型的:我們出的這些書在設計上的一個一個方法,就是沒有單純的形式,形式都是內容的一部分,同時它在形式上又是成立的,而且是有趣的。

 



▼  學者推薦  ▼

 

在國民黨的黨國歷史中,孫中山、蔣介石是主流,在黨內與之對抗者為非主流,非主流者每以民主、自由自我標榜,「改組派」是明顯的例子;而「改組派」的重鎮顧孟餘,更是明顯的例子。本書在這方面有深入而有系統的探討。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顧孟餘可歸類為汪精衛嫡系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二十世紀前半,在國共兩黨之間還存在著各式各樣政治勢力與思想的對立。其中如國民黨左派,就扮演著對中央集權化──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最有力的批判勢力。……本書不僅回顧了顧孟餘的一生,也廣泛蒐集了顧孟餘的相關史料,並參照中國近代史的最新視野,反映了中國近代史這40年來的研究取向。

──山田辰雄(慶應義塾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作者在思想史的基礎上,透過資料分析,呈現了顧孟餘的精彩一生。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為北伐前後國民黨左派和1949年後「第三勢力」代表人物的顧孟餘,長期被國共正統歷史所遮蔽。本書首次為顧氏立傳,很好地再現了一位從政書生的政治理想與個性情懷。

──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  作者簡介  ▼




黃克武,美國史丹佛大學歷史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清末民國思想史、政治史以及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等著作。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michael_tlginn@cuhk.edu.hk(甄先生)➤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  港中大出版社 | 2020網上書展新書書單➤   · 2019➤  朝鮮戰爭七十週年 | 常成:意外開啟的朝鮮戰爭下半場➤  當文革可以近距離觀看,它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在哪裡網購我們的書以及近日福利 | 港中大出版社➤  ➤  ➤   |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