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波创业浪潮:源自城市边缘人(吴晓波深圳精彩演讲二)

2015-03-24 混沌研习社

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怎样的创业浪潮?3月23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走上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讲台,带来关于中国创业浪潮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分为5个部分,均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公众号上发布,欢迎关注。


文/吴晓波


第二次创业浪潮发生在1984年,中共召开了非常重要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非常重要的决议,就是经济改革的重心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把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即承包制的经验放到城市企业改革。


而这造成了城市里的很多人在体制内过得不舒服。一些人出来创业,这批人构成了中国现代企业的中心,这一年中国有很多人成功,


我在写《激荡三十年》时,写到1984年,叫做“中国企业元年”,海尔、联想等等企业全部在1984年出现,我们把1984年称为中国企业的元年,这本书到现在每年还能卖到三十万册。


很多那一辈的人看了书之后,都觉得我们这一代最牛了,他们的孙子也会这么想,觉得都被老一辈吃光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回去的话,会发现当年的创业氛围和今天完全不能比。1988年,在北京不能注册私营企业,政策环境非常差,融资环境非常差。现在,你有一个想法,正好在电梯里碰到一个投资人,比如季琦,两分钟之后,他就能投你,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组建你的创业团队,这些事情在整个1980年代是完全难以想象的。


左边是海尔的张瑞敏,他们和1978这一代创业人有很大的差别。之前中国是短缺经济,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就OK。但是80年代商场里,有一个叫正品柜台,一个是次品柜台。于是张瑞敏砸冰箱,不合格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从1986年张瑞敏砸冰箱开始,中国企业家质量意识开始起来,产能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要合格,消费者是上帝,这样的意识开始慢慢出来。


张瑞敏开始在企业内部建立规章制度,他去海尔这个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是破产的,海尔第一条规章制度是不许随地大小便。当时像张瑞敏这样的这一批人,工厂质量和公司治理的经验来自于日本。有路就有丰田车,松下电器,八十年代第二次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当时因为劳工能力比较低。


然后我们几乎所有的都用生产线把技术拿进来,用市场来换空间,我们把市场全部开放给你,换你的技术,把我的生产能力发动起来,这就发生了一种生产线上的革命。


中间那个房子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电脑企业联想,柳传志之前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研究所主要供给方来自于军方,当时百万裁军,经费剧减,他被裁员,而且裁员赔偿还被骗走。


钱被骗走了,这时中科院要引进IBM的电脑,电脑未来需要维修,维护,中科院说,这个指标就给你,通过你去把IBM引进来,维修的费用给你。他做的第一笔生意是IBM的PC事业部,后来他收购了IBM的PC事业部。


这个电脑操作系统是英文操作系统,整个中科院里有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倪光南发明了联想的汉卡,到了1998年汉卡技术被替代掉,你不需要外挂的汉卡器,整个汉卡市场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一定是市场驱动性。联想到今天为止,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并购。


另外一个人叫王石,邓小平当年到深圳,肯定特区的经验。这个时候,王石是一个退伍军人,帮正大集团倒玉米,玉米当时在中国是一个战略物资,外国人拿不到,中国大量的玉米在东北,运到南方来需要车皮,车皮是稀缺性的产品,王石说你帮我拿玉米,我帮你拿车皮。为什么能拿到车皮?因为他爸是运输局局长。


他是深交所的002,是最早意识到资本对企业治理好处的人,中国在1990资本市场恢复以后,第一批上市都是非常边缘的小企业,很多都是当地的街道企业,在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有企业根本没有想到企业要上市这件事情。


他们做的主要是城市居民消费类企业,中国1978到1998年,在中国地区赚到钱全部是内贸市场,几乎八成以上的人做的是三大行业,吃、穿、用行业。当吃穿用是这个国家主要的发展阶段的,是轻工业发展的时期,同时这二十年,我们由短缺经济逐渐进入到过剩经济的时期,所谓的过剩经济在企业经营中表现出第一个表现是什么?是开始有人打广告了,开始有人做VI系统了,我要告诉大家我有东西了,我要跟别的东西要区别开来,所以八十年代发生了这样的革命。


4月10-12日,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将携四位中国最前沿实战先锋,主讲《组织创新》课程,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