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攀登!学校科学研究又上新台阶!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01-16


编者按


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深化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布局。近五年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大幅跃升。

今天我们梳理和展示学校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


学校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始终注重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特色,积极融入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四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改革为保障,通过“搭平台、建团队、接任务、出成果”推动协同创新,实现科研平台由重复分散向集中整合转变;科研攻关由单兵作战向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合作转变;科研成果由数量为主向质量并重转变。学校科研工作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圆满地完成了“十三五”期间主要科研任务目标,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学校竞争力贡献力影响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学校共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5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11项,“863”计划项目及子课题9项,“973”计划合作项目17项。“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5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标志着学校在基础数学领域科研团队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连续多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关键技术突破及场景应用方面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3项;获批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等资助。此外,学校还多次获批国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等。学校承担国家、北京市等重大科研攻关及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获批高层次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医学成像中的关键数学问题及其产业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科技服务协同技术及平台研发”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复杂版面手写图文识别及理解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学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三级三类”科研平台体系。目前学校共有理工交叉省部级以上平台30个,其中“十三五”以来新增10个。2018年成立以一流数学学科群为核心的交叉科学研究院,实现非实体性科研平台向创新实体的转变,推动学校科研特区、人才特区与学科特区的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的13家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2021年学校联合多家单位共同获批建设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方面,201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2020年获批全国第一批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2020年电子系统可靠性与数理交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科技部组织的700多家基地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通过验收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学校科研基地领军人才在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中担任专家组成员,发挥科技智库作用;校级非实体性科研机构平台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地方行业发展等方面作用凸显。多位专家及团队成员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级或以上领导重要批示。

“十三五”以来新增科技创新平台


非实体性科研机构


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作为应用数学与产业发展交叉融合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优质应用数学人才,提升应用数学支撑国家和北京创新发展的源头动力。


北京市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参与共建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电子系统可靠性与数理交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自主研制的基于轻型协作机器人的C919国产大飞机断路器自动检测系统。


学校获批成像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


植物基因资源与低碳环境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前瞻性地发现了一条细胞感应和快速固定二氧化碳的分子途径,研究成果助力建成百吨级以上转化利用工厂。


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攻克太赫兹源、探测器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系列太赫兹波谱仪,在多领域形成应用示范,填补了我国太赫兹波谱仪市场产品的空白,并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推进了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发展。


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研讨会(悟空云平台-地面沉降模拟器-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 (Shahbaz Khan) 出席。


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第四届全国光功能材料与光电化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出席。


学校注重在传统优势科研基础上寻求新的生长点,在基础研究领域抓住先机,在应用研究领域抢占战略制高点,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创新型的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社会力量(行业)科技奖10余项。青年教师在《自然》(Nature) 子刊发表论文4篇,“十三五”期间,发表国内外高水平科研论文2300余篇,百余篇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共计新申请专利796件,较上一期同比增长155%,其中国内专利786件,PCT专利10件。国内发明专利638件,实用新型专利146件,外观设计2件。获得国内授权专利473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实用新型专利151件,外观设计2件。在2019年,学校“一种生成激光彩色云图的方法”(ZL201010237265.5)获得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截止2022年9月,学校实现成果转化37项共372.176万元。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类项目476项,合同金额9090.726万元。

近年理工科科研获奖情况统计


徐飞教授于2019年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朋教授于2017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宫辉力教授于2016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汪和平教授于2020年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关永教授于2017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关鸿亮教授于2017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张存林教授于2018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付红兵教授于2018年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钟若飞教授于2018年荣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三等奖


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成果质量为核心价值导向,聚焦重大成果培育和产出,巩固优势,突出特色,统筹谋划部署,合理选择突破方向和建设路径,一批批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近年来,10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入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全国地方大学位居前列,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第一;“十三五” 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7项,其中8项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人文社会科学 ),含一等奖1项,获奖数量在地方高校中位居前列,11项成果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十四位,25项成果分别荣获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届获奖总数均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情况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文学院詹福瑞教授《论经典》一书首次以“经典”为中心,调和正典和非典两家的观点,全面、深入探讨“经典”的实质及相关属性。在分析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的基础上,讨论“经典”的认定、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该成果2014年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0年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六卷)》教育学院石鸥教授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首次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发展史。该书最大特点之一是辅以大量教科书实物(其中不乏珍稀实物)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成果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文学院黄天树教授长期致力于甲骨金文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古文字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14年出版的《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汇聚了他在甲骨卜辞断代、甲骨缀合、甲骨金文考释、商周语言研究等诸多方面众多创见,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是一部极富学术价值的专著。该成果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历史学院李华瑞教授《宋代救荒史稿》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系统全面,是宋代救荒问题研究最新最系统的成果;第二,深入,在一些宋代救荒史的重要问题上有所突破,如灾伤统计、劝分、抄剳制度、禳弭救荒、仓储制度等方面的认识较以往有较大的提高。该成果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教育学院宁虹教授《“零距离”教师教育——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探索》是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师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理论建构。“零距离”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坚持实践取向重要的创新探索。它以严格科学的态度建构基础理论建设、标准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相互联系与支持的一体化体系,展开“零距离”教师教育的崭新面貌。该成果先后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历史学院刘屹教授《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对古灵宝经这一国际性道教研究论题,提出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的结论,提供了东晋、刘宋时期古灵宝经成书先后的时间线路图,合理地解决了古灵宝经成书历程的年代学问题,奠定了今后灵宝经研究的新基础和新平台。该成果2017年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1年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文学院吴思敬教授《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描述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发展全过程的著作,研究的重心放在贯穿80年的中国新诗理论的若干焦点问题上,与新世纪的新诗创作与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凝聚了当代诗歌理论工作者对于80年的中国新诗理论的思考。该成果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历史学院徐蓝教授《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基于美、英、德等多国原始档案,详细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英美两国的军事战略发展,以及两国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基础及确立过程。本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讨论20世纪上半期英美关系的专著,书稿2017年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1年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学校坚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构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机构)建设体系,以高水平学术平台建设引领、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聚焦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计划,以巩固优势、发展重点、拓宽途径为目标,大力支持现有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科研基地发展,重点培育和建设若干个适应国家和北京市发展需求的新兴科研基地,进一步扶持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平台(基地)科研创新能力,凸显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的整体质量和优势。

2012年以来部分获奖成果。其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年来,中心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70余项,出版著作15个系列,其他著作近百种,获得过包括各类奖项50余项。


首都师范大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院受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和民政部委托,自2019年起研发《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该服务规范是社会工作领域的第二个国家标准,对推动全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底,教育部公布了首批55所高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成功入选。


2020 年,首都师范大学成功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入选该工程以来,学校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开展了多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文化推广工作,“童年遇上童年”甲骨文文化创意产品大赛被列为2022年度普及应用重点项目。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建的研究基地。2019年,周建设教授及其团队的“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及其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文明区划研究中心是首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之一,过去五年一直聚焦巴尔干研究。在2019-2020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备案中心的评估中,获得“高水平建设单位”称号,这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基地


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基地近年来整合多学科力量,积极开展跨领域的儿童研究。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是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我校共建的专门面向首都基础教育的研究基地。首都教育论坛已经成为基地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平台,在首都教育界具有重要社会影响。


“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在积极开展家谱的普查、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对国学网所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进行了有效的整理和统计,完成了全部家谱——约3500套、4万余册的编目工作,涉及姓氏340多个。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学术交流活跃,多次主办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社会影响广泛。近年中出版《美育双年文选》《传承与转换》《美学:问题与意义》等多部学术著作,《美育经典导读》为国内第一本读本类高校美育教材,被数十所高校选用。


“十三五” 以来,为助力学校 “双一流” 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聚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靶向培育重大课题,基础类选题侧重研究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和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基础性、公益性、专题性的学术资料库和数据库建设,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集成性、创新性和传世价值;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侧重具有明显文理交叉特征的复杂性、综合性、前沿性的学科跨度大、创新性强,能够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2016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项,在全国地方师范院校中名列前茅、北京市属科研单位排名第一。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建设,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览表


历史学院郝春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0&ZD080)按照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流水号依次对每件敦煌汉文社会历史文献进行整理释录,校理错误,解决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目前已出版《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8卷


外国语学院刘文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17ZDA283),最终成果共分六卷,约240万字,系对俄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整体描述和概括。2019年,刘文飞教授入选中俄人文交流十大人物;2020年,译著《俄国文学史》入选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


文学院王德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19ZD02),着重通过全面分析“微时代”文化语境中文艺批评话语构成、理论资源和实践形态等,深入探索契合当下文化表征的文艺批评价值标准与话语机制等,实现改善文艺批评生态、引领文艺审美风尚的重要价值。


文学院赵敏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10&ZD107)的重要成果《中华吟诵田野调查研究》,全书共21卷,545.4万字,包括20多个省386位吟诵传人的访谈实录和小传,是学界首次大规模出版的吟诵资料,也是吟诵访谈实录的第一次公开出版,对吟诵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郑萼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2020MZD014),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提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贡献,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提高全党理论素养的根本性要求,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决定性环节,是鉴别错误认识的分水岭。


历史学院张萍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14ZDB031),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丝绸之路研究搭建科研平台,建设并提供二千年丝路沿线综合的历史自然与人文环境基础数据。通过古旧地图数字化等手段,提取详实的地理界面与地名信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走上信息化之路。


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河南焦作府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究”(19ZDA233),主要对遗址资料进行基础整理和焦作地区聚落考古调查资料的研究。已在《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理论版》发表论文2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理论版》发表论文1篇。


文学院张志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结项成果为“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共9种,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作家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文艺报》《光明日报》《齐鲁学刊》等发表文章对本丛书予以高度评价。


教育学院赵新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整体性治架构研究”(18VSJ066),立项以来《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发表35篇系列成果,形成25个研究报告,完成61万字著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相关成果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往期回顾

攀登!看首都师大本科生教育发展成就

有一个故事,只有CNUer知道

文武双全展英姿,她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王景昱、何雨阳

责任编辑:赵璟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