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的是美好的 ——写在四环游戏小组成立12周年之际

 

 导      读

在四环游戏小组成立12周年之际,

北师大张燕教授启发我们从经济学这一独特视角,

围绕“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谁能够提供好的幼儿教育”等关键问题,

提出来自实践的思考,

去发现四环游戏小组存在的依据和四环行动的意义。

希望四环游戏小组这一非正规教育案例能够为更多人群带来多种启示,激发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让幼儿教育迎来真正的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燕


大约十年前,四环游戏小组创办的时间还不长。

我偶然在书店看到《小的是美好的—— 一本把人当回事的经济学著作》(以下简称《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立刻被书名吸引,买了下来。

这是英国人舒马赫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本书(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

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全书基于对西方工业化的批判,提出如何生活才是值得的与快乐的命题。


舒马赫提出了中间道路——

发展中国家不应再步发达国家黑色工业的后尘,其结果必然带来资源耗费、污染加剧、贫富差距加大、南北冲突,甚至爆发恐怖主义的巨大代价。(不幸的是,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舒氏的预见逐一应验了,并且一再被现实验证。)


舒马赫的新的发展道路以三个问题为中心:

一是以人为中心;

二是把发展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进化,从教育等非物质问题入手;

三是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强调小的优越性,注重小巧的工作单元和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

经济社会就是人的社会。

《小的是美好的》不仅对经济学极富深意和颠覆性,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启发性。

 

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可以说是从另一种视角阐发了四环游戏小组存在的依据和四环行动的意义。

四环游戏小组创办的出发点是流动的学龄前儿童,是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探寻一条途径,寻找不同于城市托幼服务形式的另一种可能。

四环是应农民工家庭化涌入城市而出现的学龄前子女的托幼服务需求而生,最初是零起步,没有经费和物质条件。

我们就地取材、能者为师,基于库姆斯在《世界教育之危机》中倡导的非正规教育理念而创办起来的,如同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落,落地生根。

四环的实践受到孩子及其家长的欢迎,参与程度逐步加深,大学生志愿者也越来越认同,因而一直得到持续。

然而,一直以来这种非正规形式并不被理解,有人认为它不合标准,正在这时读到《小的是美好的》,感到能够相遇相知并受教大师真是一种机缘和幸运。

 

如今,四环游戏小组已经走过了12年整整一轮的历程,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翩翩少年,同时也表明这种办园形式是可行的和有生命力的。

十多年办学经历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验证了《小的是美好的》中的“把人当一回事”的发展道路。

这里,就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谁能够提供好的幼儿教育等提出几点来自实践的思考。


“小的是美好的”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要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宜强调标准化、流水线和批量生产。

小的、家庭式微型化的幼儿园,更有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发现和尊重孩子的不同特点,实施因人而异的养育照料。

好的幼儿教育并非取决于物质的丰沛、场地设施的豪华,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满人性和人际之间的情感温度。


幼儿教育要回归常识和朴素生活

幼儿教育“小的是美好的”,出发点不是物质而是要回归人性,以人为中心,回归教育本源。

早在建国初,国家就确立了幼儿教育发展方针,80年代明确表述为“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幼儿教育”。

当下,教育日益异化,在园孩子数量、入园率、优质园等不断上等级,跨越式发展;

以规模和硬件作为衡量标准,概念和数字充斥,这种工业化发展方式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人为制造了诸多隐患。

幼儿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回归常识,回归朴素生活。

幼儿教育要能够融于地域环境、乡土文化和社区生活,同时吸引家长和社区公众参与,“举全村之力”,共享共建。


幼儿园应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幼儿教育是生活实践,不宜过度强调制度规范,要让孩子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能在这里快乐生活和游戏。

单位所有、关门办园,把幼儿园看作是孤立的教育机构是不妥当的。

幼儿教育要向社区开放,园所及其教师与孩子家庭互动密切,联系频繁,家长及社区公众参与教育过程,如同邻里之间守望互助。

参与者相互之间基于理解和信任,产生认同感,逐步形成育儿共同体。


幼儿教育发展应因地制宜


幼儿教育发展脱离当地实际、标准划一是错误的,而需要因地制宜,要能够适应各地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的差异性,兴办多样化的幼教形式。

当下,中国幼儿教育发展重点在农村。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更应强调“小的是美好的”。

幼儿教育要适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当地人生活的就适合于教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幼儿园与孩子家庭的距离以步行为宜。

规模化或者集中办园的方式是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的做法,不适于中小城镇和农村。

接送或陪读等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加大家庭的教育成本,还可能制造不应有的校车事故,伤害孩子。


倡导教育回归民间,激励更多有志者聚精会神做教育


要吸引和鼓励更多有志者特别是年轻人去探索,能够立足长远,扎实行动,下真功夫,创办出差异化、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幼儿教育。

不是只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教师或适合做教师,要让真正喜欢孩子和真心愿意做幼儿教师的人来从事。

非正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者为师,因而不宜以科班和学历作为硬性的绝对化的条件。幼儿教育以非正规教育作为基本形式,要提倡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更要重视来自于受益人群自身的力量,激发其教育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采用适宜于他们需要的培训,使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壮大。

好的教育不是绝对化的、千人一面的,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每一个人。



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正在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誉。

四环人坚守12年,一直在以行动推动好的教育,同时享受着其中的自在和幸福。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十分关注正在到来的二孩时代,并就托幼服务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纷纷建言。然而,如果不能摆脱已有的思维惯性,摆脱对政府包办的依赖,不可能走出自我设限、画地为牢的巢穴,反而会掀起又一波社会焦虑及恐慌。

以上所述小的是美好的,事实上关系到幼教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幼儿教育务必回到人,回归常识和朴素生活。

 

幼儿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要真正能够有所突破,就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

要在澄清幼儿园是干什么的这一基本问题的前提下,向历史汲取经验,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基层及民间自发的创造精神,自然会出现适应多元需求、差异化的好的幼儿教育。

应该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和出发点,政策制定向低端人群倾斜,维护公平,要为幼儿教育多样化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

在此过程中特别要破除对物质技术的过度崇尚,抑制功利性冲动。


(由本刊编辑根据张燕教授文章摘编整理而成,全文发表在《学前教育》幼教版的2016年7-8期)


小编的话

经济社会就是人的社会,同样教育也是人的教育。

经济是以人为中心,同样教育也是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中心。

经济是把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循序渐进的进化,从教育等非物质问题入手;

而教育同样如此,那些“深藏于水面下”的、推动着“水面上”的、看不见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关注。

经济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强调小的优越性,注重小巧的工作单元和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

同样,教育也需要我们关注流动儿童等弱势群体,强调小规模托幼机构的重要性,善于借力当地资源等。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