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培永 2018-05-27

让思想真谛走进现实生活

——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培永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勇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8日



《党性是什么》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发布会举行的那天,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培永戏称为“大喜的日子”。《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是一套用通俗语言重读经典著作的作品,作为该丛书的策划者和主要作者,陈培永在写作这套丛书过程中感受颇深。他感叹道,终于把事情做成了事业。

  出生于1981年的陈培永,已经是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最年轻的“青年岭南学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字和思想魅力给了我太多的启迪。”

  跟踪分析社会思潮演变

  陈培永从本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课程期间研究政治学理论,主攻政治哲学;博士课程期间,他将研究方向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陈培永一直致力于跟踪分析国内外社会思潮的演变,在他看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学术研究始终走在前沿。陈培永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他在国内学界较早地引介了这一流派的思想。在跟踪分析过程中,他还发现了一些西方学者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命政治”,并较早地向国内学界介绍这一概念。如今,他完成了《福柯的生命政治学图绘》一书,并已交付出版社,即将出版。

  2015年,陈培永与其他三位学者共同主持“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课题,他还兼作子课题负责人,分析评判当前中国新自由主义从何而来、有何观点、有何危险、怎样应对等问题。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从国外思潮研究回到中国思潮研究,这是他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做的事情。

  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近大众

  从西方政治哲学文本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陈培永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一个变化,内心也很受触动。对他来说,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如此深邃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是原著本身不够有吸引力吗?是思想本身不够有穿透力吗?陈培永发现,是因为一些人没有原原本本地读马克思的相关著述,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

  出于这种考虑,陈培永策划了《经典悦读系列丛书》,希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领悟到思想的崇高,分享理论的智慧。这套丛书在2014年出版了10本,2016年又出版了6本,陈培永独自撰写了《资本的秘密》《社会主义的哲思》《共产主义的原貌》《读懂社会的方法》《解放的图景》《改革的逻辑》等其中的10本书。这些小册子涉及的经典著作作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但每一本都不仅仅是解读一部经典著作,而是要讲清楚一个个在今天很受关注的问题。他希望不是用抽象的学术语言,而是用朴实的话语讲述厚重的思想理论。

  直面现实开展学术求索

  学术研究经验的积累,使陈培永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做哲学研究,要谈大家都关心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恰恰源于它是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论钥匙,恰恰在于它始终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陈培永现在从事着两项研究,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治理念实践的问题,二是研究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主体,如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成为他在学术研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时代问题,必须走进日常生活,必须回应热点难点,必须及时发言发声。学问不能封闭起来,致力于解释问题和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作为“80后”的青年学者,陈培永也玩微信,还自建了公众号,发表原创哲思政论小文,如“人是否本性自私和贪婪?”、“资本是恶的吗?”、“我的非异化劳动感受”、“理论争鸣的时代:理性与立场”等,都聚焦现实和理论问题,唠家常式的思想启迪,受到普通读者欢迎。

  做马克思主义研究,陈培永总结了几个“必要条件”:把理论吃透,把经典作家和中央精神理解清楚,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属于自己但又能够被别人认同的思想观点,有接地气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肤浅的语言。这些要求当然并不容易做到,而他也正在这条路上不断求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8日版,算是几年治学的一个小总结了,小确幸。字虽少,其中辛劳颇多,有感受说:皆云事多艰,自以获丰颇。顾回半生耕,页纸足尽言。能体会者、能理解者万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