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影思哲】残酷真相、野蛮人性与信仰救赎——《少年派奇幻漂流》的哲理意蕴

2017-01-13 陈培永 非菩提者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观影思哲


01

残酷真相、野蛮人性与信仰救赎

Goldplay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哲理意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的名字,让人觉得它可能仅仅是一部情节简单的历险片,或一部展示海上奇观的风景片,或最多是一部像《老人与海》那样的励志片。但正如以貌取人常有出错一样,以中文影片名断定一部电影值不值得看更是如此。在30分钟近乎平淡的开头部分,你会意识到影片将贯穿信仰与理性的哲理探讨,在30分钟之后印度少年Pi海上历险似乎落入俗套的故事中,实际内蕴着人性与兽性的深刻反思,最后部分青年的Pi讲出第二个故事时,又引出残酷真相与美好假象的选择判断问题。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启人思考、给人无限遐想的电影,是一部惊心动魄、让人越想越毛骨悚然的电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真?


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有些事情是真的,就不一定是善的、是美的,有些事情是假的,却可能是善的、是美的。一些不善的、不美的真相,我们会不愿意相信它是真的,一些善的、美的假象,我们却更愿意去相信是真的。人总免不了从主观的感受,去判断真相还是假象,假如真相是邪恶的、残酷的,我们会从心理上拒绝,假如假象是美好的、仁慈的,我们就会轻易去接受。从影片名上看,《Life of Pi》就有想让观众不可能得到真相的言外之意,它不是说名叫Pi或π这个人的生活本身,而是用π来指代有无限意蕴的人的生命本身,它意蕴丰富、无穷无尽,根本难以完全堪透。影片明显还把真假与善恶、美丑的悖论提出来,来考验观众对残酷真相的接受能力,告诉观众人求善求美的良好愿望注定捕捉不到真相本身。

电影的故事似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Pi跟一个作家讲述自己少年时的海上历险故事,他跟随父亲、母亲、哥哥乘船移民加拿大,不幸地是轮船遇上海难而沉没,只有他幸运地落在救生艇上活了下来,与他同坐一艇的幸存者还有:鬣狗、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失去儿子的母猩猩、以及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艇不容多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鬣狗咬死斑马并生吃了它,猩猩试图阻止鬣狗反被其咬死,老虎则突然杀出撕碎了鬣狗。幸存的Pi与老虎在游艇上从对立到相互依存,在经历与天、与海、与鲸鱼斗争的漫长历程后最终活了下来。故事可谓精彩,Pi创造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令人叹服。

但就在电影的最后十几分钟,Pi讲述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无情摧毁了观众的美好想象。救生艇上根本没有任何动物,而是四个人:船上的厨师、断了腿的水手、他的妈妈和他自己。事情则是相似的,厨师在救水手无望的情况下杀死并吃掉水手,Pi的母亲因保护水手与厨师发生争执,也被厨师杀死并被扔进大海。Pi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杀死并吃掉了厨子,最后得以存活下来。同样的情节,但故事已经是一个血淋淋地、近乎凶残地、人吃人的故事了。从理性判断看,第一个版本过于“奇幻”而不值得相信,它只可能存在于小说、电影这些艺术形式中,而绝难出现在平凡人的现实生活中。第二个版本更符合客观现实,更符合理性的推理,也更接近真相。Pi没确切地说哪个是真得,他问得是,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

电影中的作家和保险理赔员均选择喜欢第一个,我们和他们一样也从心理愿意接受第一个。我们的内心无法承受生命中如此沉重的现实,这会让本来明净的心灵蒙上厚厚的阴霾。不能相信第二个,因为它太可怕,尽管它是真相。我们可以容得下刺激、紧张、凶险、冒险,我们却难以容下凶残、残忍、邪恶、杀戮,尽管它是真相。更可怕的是,Pi极有可能在第二个版本中隐含了更为可怕的第三个版本的事实。那就是她的母亲死掉后,不可能被扔进大海喂鲨鱼,为了求生的需要,她至少是被厨子吃掉或者是被Pi自己吃掉。这个故事被导演有意地遮蔽了,但通过Pi明显矛盾的讲述又隐隐约约地呈现出来,因为导演知道,第二个版本的被接受度已经很弱,这第三个版本更容易遭到千夫所指。

我还可以更无情地设想出故事的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会导致很多人心理的崩溃。登上游艇的还是四个人,但不是厨师和水手,而是Pi的父亲和哥哥。哥哥受伤无法救治而死,父亲为求生存决定吃其肉(影片前面交待父亲吃肉而母亲和Pi吃素),母亲阻拦父亲与其发生争执被失手杀死,并被扔进大海(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厨师”不吃母亲的问题),Pi则一怒之下杀死父亲(这也回答了为什么“厨师”几乎没有还手就被杀的问题),最后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吃其肉。这个版本不会遭到千夫所指,而是会遭到千万夫所指。Pi已经不肯相信第二个版本,他不肯说出第三个版本,当然更会完全否定第四个版本。作为观众,我们当然也不肯相信这个版本是最真的真相。我们最愿意相信,Pi实际上什么也没遭遇,他就是一个人在船上漂流,一切都是他打发无聊生活的想象。但如果,第四个版本是真的呢?你会信吗?人们常说,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不一定就真的是真相,问题在于,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它就是真相,你愿意相信它吗?


离不开的理查德帕克?


不愿意相信残酷的事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肯相信兽性实际上内在于人之中。人不是东西,它是动物,一种高级的动物。这注定人除了有高级的人性之外,还有动物的兽性,人性和兽性共同构成人的本质。但自视高动物一等的人类,总爱用人类文明来区分于动物野蛮,对没有人性的兽性行为咬牙切齿。骂一个人是禽兽,没有人性,是对这个人作为人的最根本的否定。人要变成文明人,它就必须这样做,必须驱除动物的兽性。随着文明的发展,兽性似乎还真得远离了人,但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人的兽性还在人的身体内,它只是远离了社会的某些公共空间,它在若干隐蔽的黑夜中还会时不时冒出。

只是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人性和兽性不再统一于人之中,而是绝对对立的两部分。人性给了人,兽性则给了其他动物。Pi的父亲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提倡的是:“动物和人有本质区别,忘记这一点的人就会没命。老虎不是你的朋友,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在它的眼里,你所看到的,只是反射回来的你自己的倒影。”这是被广泛接受的想法,你是人,你是温顺的,它是动物,它是凶残的。老虎是没有人性的,你看到的温顺,只不过是你自己的温顺,你把它当成朋友,只是野地里烤火一头热,以你的温顺去改造它的凶残,注定只会死于凶残。问题在于,真的存在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之间的绝对的二元对立吗?动物就没有人性的方面吗?人就没有动物性或兽性的方面吗?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二元对立,只有对立统一。人性与兽性的绝对区别,只不过是人类的自我想象而已。

电影打破了人性与兽性的截然对立,人拥有的人性本来就存在于动物的灵魂之中。在影片的最后部分,Pi又再一次提起他父亲曾经给他比喻的动物眼里只是人的倒影的问题。这次他相信,他确定能感觉到,虽然无法证明:从老虎眼里看到的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倒影,还有一些倒影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老虎是拥有所谓的人性的某些方面的,它不只是仅拥有兽性。反而言之,如果老虎凝视人的双眼,它在人的眼里,看到的也绝不是它自己的兽性的倒影。兽性本来就在人身上,也在人的心里,它没有离开人,人是不能完全抛弃兽性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

其实,人的兽性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会使人没有人性而不再是人,它是一种抵抗恐惧的力量,是能够使人生存下去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可以拯救人的生命。这一点在Pi的漂流中得到例证。名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只是Pi内心兽性的有形外化,Pi正是依靠激发出来的兽性而存活了下来。Pi有一段旁白:“没想到理查德·帕克的陪伴竟会让我安心,每当这时,我就会想到,他和我一样,对世界的认知寥寥无几,我们都在动物园中被同一个主人养大,而现在我们都成了孤儿,被弃在这里共同面对我们最高的神。没有理查德·帕克,我根本活不到现在,对他的恐惧,让我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满足它的需要,让我有事可做。”此段话的隐喻就是:Pi同情并认同了兽性与人性的同等地位(都是茫然无知的孤儿),认为兽性和人性有着共同的起源(被同一主人养大),而且他感谢兽性给他提供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没让他绝望,没让他陷入足可以摧毁他的生命的恐惧中。

尽管认识到兽性对自己生命的作用,Pi对老虎或兽性还是心存矛盾:一方面他把老虎当作朋友,感谢它的陪伴,感谢它赐予自己以力量。另一方面他又恨它使自己感到痛苦、感到害怕、感到恐惧,是它让自己活吃了人肉,而且他还痛恨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自己奔向丛林,毫无感情地轻易地就离开自己。对老虎的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情,正表明Pi的内心依然存在人性与兽性纠结与斗争。结局是圆满的,人性回归,兽性离去,Pi回忆上岸后老虎离开时进入丛林说出的话,委实令人感动:“来到丛林的边缘,它停了下来,我认定它会回头看我,耳朵往后垂着,发出咆哮的声音,以某种形式结束我们的关系。但它只是盯着丛林往里看,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的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最好的朋友,没有告别就匆匆离开,永生再无相见之机遇,难道不是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吗?难怪Pi说出如此的经典名言: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永远最让人痛心的,就是没来得及好好道别。

如果你知道丛林法则的化,你就会明白这个隐喻,老虎去了丛林,意味着Pi的兽性回到丛林,意味着兽性的归宿只能是丛林,而不是人类社会。在丛林中,人必须作为动物,激发出兽性,才能存活。在社会中,人又必须作为高级动物,丰富人性,才能生活。富有人性的Pi当然会留恋自己的朋友老虎,但他又明白上岸就意味着心中的老虎就必须离开。他虽然不能放弃自己的兽性,怀念兽性带给自己的生命,但他必须隐藏自己的兽性,永远不再让它出现。但他又告诉自己,他和理查德·帕克会永远在一起!这倒是真话,兽性会永远在人的内心深处,它随时都会出现,只不过它不出现罢了。就此可说,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无论你如何否认它的存在,都不能消除它的存在!它的存在不会完全受你操控,它可能会时不时地出场!你可能痛恨它,但你离不开它!


我们需要一座食人岛?


作为一个坚定的信仰者,Pi的兽性显现,杀人吃人肉,何以实现心灵的救赎?如何能够心安理得?这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答案可以在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思考中获得。信仰大于理性,还是理性大于信仰,是西方哲学界早已有之的两难问题。电影所探讨的问题当然不是两者谁大谁小、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信仰与理性是否矛盾的问题,即人是否有了信仰,就会阻碍理性成长,是否有了理性,就会因心存怀疑而削弱信仰。

电影刚开始不久在Pi一家的饭桌上就抛出这个问题。父亲充当的角色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科学理性的推崇者。他认为科学在不到区区几百年的时间,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就已经超越了宗教几千年的成就。Pi与其在各种宗教中摇摆不定,不如选择信奉理性,先从理性思考开始,而不要盲目信奉。母亲充当的角色是令人尊敬的、宽容开明的信仰者,她承认科学的成就,但指出科学有利于人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对心灵内在世界的指导则无能为力。母亲的话显然对年幼的Pi起到了作用,这场对话的结果是,Pi选择受洗,表明了自己对信仰的认同。

电影对信仰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在此已经表达得足够完备了,那就是:理性与信仰互不冲突,科学理性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内心世界的问题,信仰恰恰能够弥补科学理性的不足。科学理性是信仰得以建立的前提,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一群很傻很天真的人可以说有信仰,但只是盲目的信仰,绝不可以说是真正的信仰。理性化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必然是包容的,是可以经受质疑的。Pi同时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当父亲告诉他,不应该同时信三种宗教,这犯了信仰的大忌,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信,就跟什么都不信一样了。但Pi坚定地认为,“信仰就像一栋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人的信仰可以有很多,信仰绝对不意味着唯一,而是意味着多元,意味着包容。如果真得要有唯一的话,就只有信仰服务对象的唯一,那就是人的内心、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心灵世界,能否抚慰人的内心,能够让人的灵魂有所寄托的,能够给人无限精神力量的,那就是信仰。

电影否定的观点恰恰是:有了理性,就会怀疑神是否真得存在,就不会再有信仰。在Pi看来,理性的怀疑,恰恰是信仰坚定的必要环节。他的名言是,“怀疑作用很大,它能使信仰保持生机活力。毕竟只有经过不断考验,才能明确自己的信仰是否足够坚定。”Pi当然是他在海上漂流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总结出来的,对信仰产生最大怀疑的时候,往往就是在你遭受苦难的时候。Pi在茫茫大海上忍受苦难而孤立无助,理性的人当然会怀疑神的存在。他高喊,“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我臣服,你还想要什么?”他的信仰在此时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渴望神伸出手来,帮他一把,至少不要让他再经历意想不到的苦难。

神当然不会伸手,但他会给人神谕,会给人指引方向,会给人一种战胜恐惧的信念。当Pi遇到暴风雨袭击时,大喊“慈悲的主”之时,神就已经内化到它的心中,成为支撑他不放弃希望、不绝望的动力。理性已经完全摧毁人生存希望的时候,信仰会告诉你,希望永在,尽管渺小。神就在你的身边,甚至就在你的心中。神可以幻化成万物,也可以内化成希望。也许,那只陪伴他的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正是神的化身,Pi心中的使他最终活下去的兽性,也正是神性。神一直陪伴着他,没有让它孤单,赐给它维系生命的兽性的力量。神在考验他,考验他的信仰,让他坚定信念。

在Pi近乎绝望之时,他登上了奇异的食人岛。整个食人岛就是他母亲的躯体,岛上的莲花表示他对母亲的思念,牙齿则代表了母亲死亡后的遗骸。食人岛的遭遇,表明Pi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母亲已被吃的事实。如果仅仅是这个隐喻的话,则会疏忽其中更丰富的意蕴。实际上,食人岛正是Pi在怀疑之后坚定信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他最终得救的力量源泉。他是如此回忆的:“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那个漂浮的小岛,也没有文献记载过那种树。但如果不是那次停靠,我也许早就死了。而如果没有发现那颗牙齿,我也会迷失自我,孤独终老。有时看似神抛弃了我,但他都看在眼里。看似对我的苦难漠不关心,他都看在眼里。当我彻底失去希望的时候,他赐予我休息的地方,并喻示我重新启程。”

食人岛根本不存在是肯定的,Pi强调没人见过是自然而然的。食人岛仅仅是他心中的岛,是他的信仰带给他的岛,是神给了他这座食人岛。信仰终于显现神奇的力量,让Pi心中生岛以拯救他。食人岛其实就是救命岛。信仰让他领悟了,食人并不一定是恶,它有它存在的道理,食人是为了救命,恶是为了成全善。信仰让他的心灵不再承受吃人带给他的心理折磨,解开了他心中的枷锁,让他心安理得,让他重新找到了存活下去的希望,不仅仅是肉体继续存在下去的希望,还有心灵保持美好下去的希望。

信仰,它不是不要理性,它是理性的超越和升华,是当理性无法解救内心之时所必需的抚慰内心创伤的精神力量。残酷的真实,野蛮的兽性,内心的苦痛,人生的无奈,最终要靠信仰来救赎。捍卫信仰,坚守信念,正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世界,守护我们的美好心灵!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座食人岛,也就是一座救命岛,它会让我们在苍茫的人生海洋上暂时停歇,会祛除我们身心的尘埃获得心灵的净化,会为我们的再次乘风破浪而备好云帆!


《完》




观影思哲系列:《云图》与人类命运的六重奏

敬请关注!


如果你也是只刺猬

请拥抱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