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IG HOUSE:李文强“感性世界的再创造”

Frame China FRAMEEEE构架 2023-06-08


VoI.01 走进李文强的PIG HOUSE



秋天的杭州,

细雨微凉,

FRAME走入PIG DESIGN工作室,

建筑隐匿在一个社区氛围浓厚之地,

靠近自然又不远离城市,

这“很PIG”:

保持与世界的距离,

在城市做与人亲近的设计。

△  李文强  PIG DESIGN创始人

李文强将PIG DESIGN工作室,也即PIG HOUSE,落置在了始建于1999年的独栋老房子,以一定的设计感进行改造,同时保留朴拙野生的状态。这里临近钱塘江、西湖和老美院,延续着他的学生时代和美术系出身的情结与思考。但不同于PIG以往作品的强烈艺术化视觉或文学性叙事,工作室有着更加平实轻盈的观感,也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氛围。两层的建筑加上偌大的院子,恰好占据着一亩地,在这个到处都充斥着信息、视觉和声音刺激的时代,他们希望回归一隅纯粹安静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个场地离西湖和钱塘江都特别的近,有着独属于杭州的一种特别的感觉。

这样的状态我们自认为是最舒服的,它既不脱离城市太远,又不在城市最热闹的地方,一切刚刚好。

对于工作室来说,我们的设计不希望做得太复杂,而以简单为主,整个色调延续黑白调,就像设计师本身的工作,是特别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的。

空间的留白是一个主轴,然后在这主轴的里面,可以加入自己的部分,这些不同的元件,只要全部是来自于你的部分,其实它都是能够成立的。

我在工作室里做了很多我们自己的作品,也放了很多我们过去的作品,6年前的“一只蛛”,我肯定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会把它摆到院子里,5年前的“屁股沙发”,我也不会想着未来它会出现在工作室的门厅,这些都是随机产生的,也是由时间累积下来的。

不同时期,会有不同作品的表达的欲望,如果在这个空间里填满了太多东西之后,那么可表达的空间就少了。

我希望留更多的白墙,更多的空地,去放置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作品。

空间去掉多余的装饰性和技巧,遵循着PIG DESIGN的“笨拙建筑美学”,将内部复杂且不尽理想的硬性条件梳理和打磨后,以简单有力的方式外化呈现。功能体块构成上,独立成篇又无隔阂边界,可自由切换工作/生活、社交/独处、专注/放空……而PIG与身俱来的艺术性,这一次更多体现在空间的陈列和细部美学中,从门头和墙面的弧线处理,到摆放在各个角落的原创艺术品和家具。疫情期间稍有空闲,文强花了一个月时间,为空间即兴创作的多幅泥稿手绘,将立体构型与二维绘画交织于场景,压缩建筑和空间,带来画廊式的体验感。

选择黏土,是因为它很干净,塑形也比较快,适合我这种即兴的表达,比如在国庆节,我就用红色跟黄色混合,做了一幅种子的绘画。

所以,在不一样的情况下,想法能够随感抒发出来,缓冲一下,这就像是一个余地。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我更多思考的还是设计项目上的一些问题,这时候的灵感输出,可能是从日常的累积里面去索取。

另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我在手工工坊里面,做一些偏艺术的事情,这个时候其实我是在酝酿,下意识释放原有的天性,比如,我可以画点东西,或者做做手工,然后在这些行为里面,获取到了更多额外的信息。

作为PIG DESIGN的创始人和主持设计师,文强的办公日常几乎是“朝9晚11”地待在工作室,乐此不疲于会议、接待、画图、手工、材料样板选择、方案解疑……工作之外,承载着时间和自然隐喻的一方庭院,就成为缓解心情和自我疗愈的一道“出口”。这也是他带着团队第一次尝试庭院景观设计,一步步摸索,院子也渐渐地从荒芜朝向葱郁盎然的生机蜕变,景观小品植入、立面微改造、门头与屋顶的趣味构图等,伴随时间的进度条而在时空的连接中生长,每天都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正如文强所说,“建筑是一场涂鸦”。

我们在做工作室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预想到今天的这种结果,当时在我的构思里,中间那个水池是有的,石子也是有的,草皮也是有的。

但当我真正置身此地,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之间是缺乏关联的,草皮需要更多的起伏,才能够达到最终的那种气势和气息。

所以我后来就不断地去堆土,让院子在立面上形成一个立体空间,这是我第一次设计园林的感受。

当我堆完这些土,弄好这些石子,我又发现它们还是缺乏关联的,这个时候我才想到,可能我需要一些比较有力量感的东西,我首先想到的是石头,但是石头有非常多种,我想要的是要荒凉一点的,笨拙一点的,所以我选择荒料石,去给这个院子做一个连接,处理好立面的这种连接时,我觉得,够了,这就是最好的样子。

打破固有心智世界,在固定日程之外接纳变化、兼容、随机性,这种状态始终贯穿于PIG DESIGN工作室的成长脉络。2017年,一只橘猫闯入了工作室,那个时候工作室没有名字,包括文强在内只有三个人。因为阿橘被养得很胖,就给工作室取名PIG,之后才有了“用可爱拯救城市”,让城市里的建筑和空间因为有趣的设计而变得可以被人喜爱。五年来,三个人的团队壮大到如今的二十余人,在商业化的激荡与艺术化的坚持之间,落地完成了很多极具美学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设计项目。

工作室之所以取名PIG,最初是因为阿橘,它是一只从外面跑进来的流浪猫,被我们养得越来越胖,那个时候工作室刚刚成立,不确定今后要往哪个方向去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给工作室取什么名字?

当时刚好有朋友说,哎你这只猫好胖,像小猪一样,顺着这个玩笑,才有了这个名字:PIG,中文皮爱纪就是它的发音。

楼上的那个毛毛屋,就像阿橘的皮肤,和它的毛发同款颜色。

也因为那是我个人的办公室,所以可以任性一点,听从自己想要的一种感觉,可能来自我在不断的工作中建立的自信或者说确信,这个空间应该更加自我:内在的自我,可能在空间表达上;外化的自我,则在材质的表达上。

毛毛的房间,让我感觉很安静很安静,外界声音也听不到,我画图的纸是一种特殊的相纸,用软毛笔的笔头去画画,所以桌面的不平整,其实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

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了那种感觉,可能再好再豪华的桌子或者再平整的空间,我觉得也做不出东西。

文强学油画出身,跨界到空间设计,保持着艺术家的反思性和工作室的艺术性,又不同于正统的学院派。老家在温州一处城乡交界的镇上,某种意义上的边缘地带,工作室的选址也延续这种“边缘化”的语境和视角。他因此常常自我描述为“小镇青年”或“农民”,并无半分揶揄,却是饱含个人成长经验和故土记忆的本真定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创意的土壤,自下而上,塑造出丰富城市肌理的精神衍生品。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就好像是我在创作中的状态,根扎得比较深,做事的时候可能默默无闻,只关注自己的那件事情。

也可能是我在工作的时候,多少会映射在作品里的一种感觉。

所谓心迹的物化,更多讲究的是节奏,就比如这个院子,顺着石板一步一步走进来,整个状态其实是一直往上,直到最后一个石板变成茶几。

再比如这个会议室,不同于茶室所进行的工作之外的事情,会议室是外面的人和内部的人的一个交汇处,它可能需要一点隐私,和空间高度上的一个遮挡,但是我又不想牺牲连接自然景观的窗口,所以才选择了下沉式的方案,虽然处理起来确实麻烦,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其一,下沉空间与外界的节奏感是很对的,其二,在你坐下来的时候,视线与层高也是对的。

如果顺着这个节奏再往前走,左边的工作坊,我会在里面玩一些跟工作无关的艺术的东西,之后通过内外的一个连接处,来到二楼,就完全是工作室的办公空间,不会有外人去打搅的地方。

文强每一次创作都尽可能地带着谦卑的心态,从零开始,大脑偏向于一片空白,规避经验主义,也更加具备设计的持续生命力。朝向未来,他将PIG的愿景拆分成有的放矢的一个个具体的作品,一如品牌形象的原型——中华田园橘猫那般可爱憨厚,自带诙谐又真诚的特质,每一步都走得专注且踏实……

接手一个项目,我可能不是先看平面,而是先思考它的独特性,源自于不同视角的一种观看,这种观看并非凭惯性或者经验去判断,它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得来的。

就好像我之前有跟施工方或甲方一起去工地,可能对方会马上告诉我,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吧台、卡座、洗手间等等的布局如何安排,这种立刻能够获取到的想法,或许很多时候来自于平常经验。

但是我刚去到一个场地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没有什么想法,大脑一片空白,然后,等我看完场地回过头再去想,可能会突然有一个好玩的点子迸出来,那我会再根据这个主题或者想法本身,去安排空间的布置。

但这些空间的布置,有时候是不太合理的,可能会稍微干扰一下动线,也可能是有点调皮,作品就会显现出独特性,跳脱于市面上的趋同化,再用创造力去优化最初的想法,用执行力把它从构想变成现实。

基于FRAME LIVE ,FRAME团队尝试以更丰富深入的影像形式,记录当下优秀的各类建筑空间与城市场所及其背后的设计故事。由此我们延展了 FRAME LIVE + 栏目,一个小小的“+”号,代表着对内容形式的探索,与对优秀设计的进一步挖掘。


出品丨周三霞

制片丨朱莉

策划丨Jane

视觉丨王强

统筹丨Miki

摄影丨戚朔迁

后期剪辑丨周超

校片丨Daisy




往期精彩-


半透明住宅:重新连接生活与自然

彩虹零售:当商店设计拥抱彩色


零售空间设计中的新古典主义





👇点击“原文链接”马上参赛

                来个三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