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位大学书记校长畅谈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学习时报 2023-08-2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4月16日上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和学习时报社联合举办“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座谈会。参加座谈的11位大学书记校长均为“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第3期)”学员,他们立足各自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针对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现将会议发言摘要刊发。







敞开胸襟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马怀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意见》要求“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因此,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直面时代问题、回应时代要求,积极建构具有实践面向、理论面向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不能故步自封、孤芳自赏。不能把自主理解为“自创”甚至“独创”,认为只要不是自己创造的,就都不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范围。事实上,我国法学理论吸收借鉴了许多世界法治文明成果,如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正当、人权保障等概念、范畴、原则已经成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敞开胸襟,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能排斥拒绝他国的有益经验。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还要注重话语体系建设,不能封闭僵化、自说自话。要融通中外资源,“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重点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概念。如何将这些新概念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性建构、大众化传播,将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元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经济学的新使命就是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浪潮中“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实践积累在理论自信上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践的基本展现、思想创新的不断探索、理论创新的不断积累是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前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实践不断展现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为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依然需要很多的要件和程序,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所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把握以下两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知识体系?为什么它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为什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就是要在自主知识体系上下功夫?第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我们很可能在一些价值形态上进行过度地争论,在一些“伪知识”上过度地下功夫。现实还没有展现出它全貌的时候,就要全面建构过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反而会使理论建构脱离现实,并成为下一步实践创新的思想包袱和精神约束。明确我们目前处于什么方位、下一步该怎么走是关键所在。



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贡献地方高校力量

安徽大学校长   匡光力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归根结底就是自主建设中国独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经验的系统。这个知识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国自主”,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以不同形态竞相绽放,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盈的现实沃土。地方高校要在“两个结合”上下功夫,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积累,借鉴吸收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互融互动,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深化有组织的学术攻关,孵化出更多能够转化为政策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声、满足地方之需。



融汇中西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李清泉

融汇中西是学术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融汇中西不是简单的中西结合,更不能自说自话、自我孤立、自我陶醉,而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践理论和政治话语,以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方式推向世界,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深圳大学以改革开放和特区成功经验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改革开放史特色研究和教学为重点,努力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既体现本国特色与风格又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推进深圳大学香港校区、东京学院、沙特孔子学院等境外载体建设,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理论,为打破和摆脱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作出新贡献。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着力破解“卡嗓子”问题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张环宙

目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卡嗓子”问题仍然存在,向世界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形象的目标依旧任重道远。第一,国际话语体系长期失衡,中国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创新的话语体系和高质量有效的叙事方式;第二,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又谙熟对象国国情和语言的多学科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缺乏;第三,围绕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重大现实问题,以多学科视角开展深入系统研究,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学术创新成果不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以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特征的地方外交和民间外交应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话语体系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针对“卡嗓子”问题,应致力于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传播,围绕国际经贸和中外人文交流领域,推动民间外交、地方外交和中外人文交流高质量发展。





建构中国经管自主知识体系的重点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卓  志

建构中国经管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以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经管学科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经管自主知识体系的重点: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经管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建构始终,聚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研究,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以服务“国之大者”。二是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知识体系建构。经管的场景在变,学科分类也在变,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树立体系化、系统化的思维。三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经管教材体系。教材建设是中国自主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需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管概念、原理、方法与教材建设紧密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经管教材体系。四是不断完善经管知识建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中国经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指挥棒,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式特别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价值引领,不能简单套用理工学科的评价标准或借鉴国外评价方式,必须着力构建符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面向教书育人、面向理论和实践创新等新的教学科研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



建构民族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特殊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广生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围绕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面对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民族研究领域依然存在研究学科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相对落后、研究视角过于狭窄、话语体系比较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民族类学科过去对少数民族相关问题研究较多,有意无意突出了单一民族研究,强调了民族差异性而忽略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这些学科有的源于西方,经历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有的形成和发展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但长期以来也或多或少受西方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民族类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尚不完备。因此,急需民族研究领域更新学术理念、提升原创能力,建构中国民族类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在塑造中国品格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大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抽象的体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韩宪洲

对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先就要立足于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新时代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与高等院校铸魂育人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还要看到,高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应体现在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密切关系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个“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的是高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要有中国特色,有时代味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贯通其中,这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劳动经济学科的院校,几十年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同样面临着回答好时代之问的要求。经过研究探讨,老师们提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并以此来构建整个学科体系,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与时俱进。




把握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战略定位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廖祥忠

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新闻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理论本身亟待创新,以适应数字技术变革下新闻传播活动的深刻变化。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的深层次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传播学科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息息相关。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目的是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涉及新闻信息、媒介传播、文明交流等方面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摆脱西方学术理论霸权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新闻传播学领域受西方理论影响很深,尤其是传播学更是西方舶来品,学术研究常常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亟需思想理论的创新、知识的创造、自主的创新,才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更好的理论和知识支撑,更有助于提升中国理论的国际话语权。



加快建构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颜晓红

乡村振兴知识体系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不是独立学科,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构乡村振兴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国际效能为面向。一要善于以学术为媒,讲好中国故事。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是有效的中国故事讲台,高校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专业知识背景、会讲中国故事的全球胜任力人才,要贯“道”于故事之中,通“道”于故事之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二要善于以平台为介,推广中国方案。加强与现有国际组织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参加现有国际组织的全球合作伙伴行动,积极发挥高校优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作用,充分利用成功的国际合作个案的正面影响力,积极推介推广中国方案。三要善于融合全球理念,展示中国智慧。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发展、民生、创新、普惠等时代主题,部署了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等领域务实合作任务,这对于乡村振兴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认真践行,发挥学术、民间的身份作用,以学会友、以学互鉴、以学相通,推进以我为主的知识体系构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薛其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来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全过程、全领域,回应国家需要,弘扬中华文明,将中国特色落到实处、推向深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直接对接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从思想层面解放和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 end • 

文章原标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座谈会发言摘要 》,刊载于《学习时报》2023年4月21日第6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