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学院士韩济生:我最初是不相信针灸的

霓裳部落
2024-09-22

霓裳部落


  霓裳部落 :探索岐黄奥理,讲好中医故事。一个平实而有温度的公众号,  与您相伴!    

韩济生,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在国内外专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韩济生与夫人朱秀媛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我是纯正西医,最初是不相信中医针灸的。但在完成国家任务的过程中,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发现针灸不仅有效,而且有科学基础。”中国疼痛医学创始人,有着“针灸院士”美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不久前在北京家中接受了记者专访。
 采访从头至尾,韩济生一直用“针刺”而非“针灸”这个词。他说,中医针灸分为“针”和“灸”,他只是对“针”的有效性做了研究,并未涉及“灸”。 “我只是对中医的一小部分做了研究。”这种谦虚,并不能掩盖开创性的成就——在韩济生的努力下,针灸在镇痛、戒毒等领域取得了广泛而显著的成效,而他对针灸机理的研究,则是中医针灸成功走向世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正因如此,他被认为是继屠呦呦之后,有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之一。
从怀疑到相信

1953年,年轻的韩济生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原想做一位外科医生。但当时国家需要建立大量医学院校,韩济生就放弃了多年的“外科梦”,选择生理学作为终身职业,分配到哈尔滨医大等大学工作,1962年奉调到北京医学院,做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当时那个年代,一些外国元首到中国访问,都要求看“针刺麻醉”,感到很神奇又难以理解。1965年,根据国家指示,卫生部开始组织研究针刺麻醉原理。 “当时学院领导找到我,让我加入针麻研究队伍,我说我不信这个。领导说,我和你一起去看一个针灸麻醉手术再说。”韩济生回忆说,“看完一个二十几岁女孩的开胸手术,我就服了。伴随着对针刺疗法化学物质基础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开始起步;也从那一天起,韩济生与针刺麻醉结下了一生的“缘”。而在至今50多年的研究中,有些事情,韩济生是“永远忘不了的”。 
第一件,是针刺镇痛的时间因素。“其实,这个工作我们做了半个世纪。自1965年起,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开始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中国的针灸有几千年历史,要用科学来阐释却并不容易。我坚持研究其物质基础,其实针灸的作用就是把人体中固有的功能发挥出来。”

韩济生解释说,当人受伤时,身体会产生减痛的物质以缓解痛苦,针灸就是把这种物质激发出来。“如何产生这个物质以减轻痛苦?原来并不需要疼痛那么厉害的代价,只要摸到它的钥匙孔,用钥匙一开就可以。什么钥匙?就是外力刺激的密码。”

“1965年11月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用算盘和计算尺整理统计白天所得结果。随着数据觉来越多,针刺有镇痛作用的曲线显得越来越光滑,好像一个图片,越走近看得越清楚。” 当时对针刺麻醉的一个质疑是,针刺麻醉完全是心理作用,没有化学物质基础,是“伪科学”。 韩济生在试验中发现,“针刺后的镇痛效果并不是立即显现,需要20到30分钟左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停针后麻醉效果也不会立刻消失,而是缓慢下降。”这与临床中一般针刺麻醉施针“诱导”半小时后才能开始手术,基本一致。 用算盘和计算尺做出的曲线显示,针刺作用下,痛阈逐渐上升,到半小时左右处于高水平稳态。停针后曲线逐渐下降,平均每16分钟镇痛效果降低一半,一小时后回复到基线。针刺麻醉的这一规律,与注射化学止痛药吗啡的麻醉效果非常相似。这说明:针刺麻醉肯定有物质基础,不只是心理作用。” 韩济生回忆,当时虽然整个楼层只剩他孤身一人,但却感觉“拥有了整个世界”。 第二个,是电针的“频率”要素。那一次,发现了“人体产生化学物质,与刺激电针的频率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由针灸大夫施行的“手捻针”,逐步被“电针”所取代。“那时,我们用不同电压、不同频率的电流通过针灸针输入穴位,来模拟手捻针的刺激,同时记录下镇痛效果的数据,然后再看大脑产生了什么样的物质。经过对比,我们发现,不同频率电流的刺激,会让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转而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通过这种对应比较,有可能解开‘烧山火’‘透天凉’等‘神秘’扎针手法的奥秘。”韩济生说。
 这个时光片段,是发生在1981年,现在提及,韩济生依然激动不已:如果说我一辈子有所发现的话,‘穴位上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会令大脑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意味着,大脑工作的‘密码’被我们发现了!” 对古老中医针灸原理的研究,使韩济生站在了现代医学的前沿。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大脑产生的物质与电流刺激的频率有关,比如,每秒两次的电流刺激,令大脑产生脑啡肽;每秒一百次的电流刺激,令大脑产生强啡肽。
     
韩济生说,比如说每秒两次的刺激,脑啡肽就出来了,如果每秒100次刺激到脑子里去,另外一种物质-强啡肽就产生了。这两种东西都会减轻痛苦,不仅减轻疼痛,而且减轻人精神上的痛苦。次数越多就越强烈吗?当然不是,要找到它的密码。“找到密码,就能把自己身体里的功能发挥出来,对外来的药品依赖减少,中医说‘扶正固本’,即扶持自己的正气,巩固本身的力量。”
西医科班出身的韩济生,在经历过上述两件事情后,对中医的认识,已和最初的“不信、质疑”完全不同,“这不是伪科学,而是无尽的宝藏。”
忧心中医“高冷”
  
“针刺麻醉时产生的脑啡肽与CCK,高度契合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二者相生相克,产生了奇妙的效果。”韩济生感叹道,“这个例子说明,在道的层面,中医和西医是一致的。我只是借助科学的方法和语言,对古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动态变化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韩济生院士对针刺镇痛具有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对于抗针刺镇痛物质机理的研究,在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就像我们直到现在还解释不清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它的解剖结构是什么,但决不能因此否定它。中医针灸是一个宝库,其有效性不容否定。” “那些说‘针刺是假的’‘针刺疗法是伪科学’的人,认识不到针灸有效性和目前已知的科学原理,就贸然否定针灸,太不应该。”  

“中医不少内容可能超出了目前科技研究能力所及,但中医不能就此‘高冷’,而应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拥抱科学,不断增加科学技术对中医研究的参与,争取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支持中医。”  “如果中医一味地采取‘避世’的态度,不仅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是一种损失,对中国传统医学乃至文化也都是一种损失。”
淡定谈“诺奖”

1997年,对于中国针灸走向世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韩济生则是其中的“关键先生”。  那一年,美国最重要的卫生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一次千人听证会,讨论中国针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第一个做报告,讲针灸的机理和作用。”回忆起这段经历,老人语气淡然。最终,听证会得出的结论是,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有确实的功效。  从那以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据世卫组织的统计,目前已有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疗法,其中18个已经将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范畴。  正因为韩济生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针刺镇痛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他被认为是继屠呦呦之后,有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候选人之一。  对于这样的高度评价和期许,老人的回答淡然、谦逊而简单:“我不认为我们会获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研究员获奖,是因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的获奖,是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价值的充分认可。我们对针刺镇痛研究的贡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将中国针灸推广到了世界。

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很难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与诺贝尔奖所鼓励的科学研究要对人类知识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一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老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淡然,其实就是他一直以来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
请勿试针试药
版权声明:编辑/古岚  
校对/雨朵  文图/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若喜欢,为霓裳部落点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霓裳部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