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月纯银专栏:缺失的 “做选择的能力”,丧气的垂直内容社区,电商做内容的后验优势

纯银uncle 产品犬舍 2023-02-16
我在产品领域的输出,首发在名为「犬校」的 Slack 私密产品社区,精华贴转至付费订阅的「小报童专栏」,每月再从专栏选 3 篇发公众号。
一、如今之行业乱象,来自缺失的 “做选择的能力”

2022 上半年,我在犬校发过多篇内容讲创业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 “做选择的能力” 。后来有人在犬校分享了几封 2016 年微博高管的内部邮件(这倒是无法对外公开),讲述 “否定微博汽车频道” 这个案例,恰好印证我所描述的选择的逻辑:

  • 做规模要抓主路径,哪些页面的流量渗透率高,就去哪些页面下功夫

  • 做 20 件事,每件事都有机会,不如看准一两件事下重注,前提是这一两件事的逻辑清晰而硬
  • 历史上多次被证伪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的硬逻辑支撑,就接受结果,不要盲目用力
  • 上面反反复复地提到硬逻辑,硬逻辑的基础就是 “结构化” 与 “抓重点”
  • 抓重点也要分阶段,不同阶段的重点不一样,拆分阶段同样是结构化的一部分
  • 如果没有硬逻辑,就算投入也是 MVP,用 “测试验证” 而不是 “高举高打” 的姿态进入

以上都是 “做选择” 的基础逻辑。

为什么很多大厂团队越来越糟糕了呢?按我的观察,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高 P 和高层并没有做选择的能力。

产品成功来自:1、少数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2、正确的选择带来大量的高价值需求 > 3、其他人对需求完成解题,需求的价值越高收益越大。

也就是过往创造了巨大的收益的上位者,其中很多人并没有做选择的能力,他只是在别人创造的好时机完成了解题而已。

但是当市场机遇更少,环境更复杂的时候,高价值的需求减少,同时对高增长的渴求又没有减少,所有人都懵了。那些有业务权力但没有选择能力的人,就会瞎几把折腾。

那么有选择能力的人,这时在干什么呢?

他也不知道做什么才能带来高增长,但他也不能说就这么躺平吧,所以他只能看着别人瞎折腾。反正结果都一样(低增长),团队会不会一团糟又不重要。低增长的话糟就糟吧,至少表示 “我们真的尽力了” 。如果运气好,偶遇高增长机遇,大不了引入人才重建团队。

我觉得,这就是过去三年互联网公司乱象的根源。有选择能力的人后退观望,没有选择能力的人向前猛攻。以至于一旦产品增长减速,则内部日渐不堪。

二、手游与本地生活,恐怕都做不成垂直内容社区

2021 年,我的观察与实践结论是,不存在内容向的手游社区这个赛道。

原因很简单,最热门的手游消费向内容是:新闻、攻略、二创。

只有当用户对某一个垂类内容,有着密度和质量上的高需求,打穿垂类,才能孵化社区。但手游的三大消费品类,用户都不存在这样的密度需求。

十五年前,曾经有过繁荣的网游社区。这恰好证明了 “打穿垂类” 的逻辑合理性。因为网游更新快,玩法复杂,用户黏性强互动性强,就像一个小社会。用户对于游戏新闻和社会新闻,对于攻略玩法,都有着长期的密度和质量上的高需求。类似于看完电影看影评,网游下线就去社区里寻求内容消费与共鸣。

随着客户端网游日趋势微,游戏社区也日趋势微。

2022 年,我又有一个新的观察,不存在本地生活社区这个赛道。

本地生活,无非是吃喝玩乐。其中以吃为主。因为吃的频次最高,花样最多。

但这里难就难在,吃喝相关的内容,大多数并不好看。

大多数美食店铺,本身并没有鲜明的卖点,食物特写雷同,口味很难用图文描述。所以内容消费性强的美食笔记,通常出于少数强输出的 KOL,或者是少数强卖点的店铺,实在不行只能走小红书体,美女帅哥真人出镜加 buff 了(看多了也很单调)。

玩乐相关的内容,如果适合拍照,内容消费性倒是不错,但和美食相比,同城 POI 多样性严重不足。看久了会发现,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家店,那几个点。

所以我有一个不太符合常识的观点,本地生活看起来是高频次,高覆盖率的赛道,但细分到内容层面,更接近消费决策,而不是内容消费。

之所以不太符合常识,是因为我们日常大量接触到本地生活的内容。但你想一想,是不是全都在泛化内容平台 “有时刷到” ?是不是或者有着鲜明的卖点,或者有着熟人关系的 buff?

由于上面提及的内容消费性不足,或者 POI 多样性不足,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口味上,高密度高质量供给内容,这件事超出了 POI 与创作者的能力范围。

我认识一位在抖音做过本地生活的朋友,她说,抖音一开始猛做内容,完全不行,相当凄惨。只有少数头部商家才能供给有消费价值的内容,多元化一塌糊涂。后来改变策略,猛做交易,我艹,一下子做了几百个亿 GMV。这时内容消费性让位于交易性价比,管他妈什么商家,只要上来打折,就有人买,相当于团购早年的高折市场。

所以,不存在本地生活社区这个赛道,有这个内容品类,但没有聚焦而独立的产品机遇,同时本地生活市场的赛道则相当强大。

这时可能有人问,那纯银你怎么解释 2010 年左右强大的本地论坛,比如 杭州的 19 楼,上海的篱笆网?

19 楼从本地生活起步,篱笆网从装修起步,迅速泛化到了一切家长里短的话题。论坛是最适合搞话题泛化的。所以他们是本地论坛,但不是本地生活论坛。如果仅仅做吃喝玩乐,那么还是要仆街的。

三、电商平台做内容,优势不是前验而是后验

去年跟同事聊到一个话题,几年前,带货主要靠电商平台的流量分发,而现在最流行的带货方式,是内容种草,内容安利。

这当然是一个宝藏,但所有强大的内容带货,都发生在原生内容平台。电商平台做内容带货,除了直播之外无一成功案例,因为发展到内容带货这个阶段,强依赖强健且泛化的内容生态,电商平台无法建立 “泛化” 的内容品牌。

换句话说,电商平台在内容侧的优势不是前验(看内容种草),而是后验(买家评价与买家秀)。从后验的角度,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决策信息,因为很多腰部和长尾商品,不值得很多人去安利,但很多人会为此写评价。

因此,电商平台做内容决策,优势不是跟内容平台抢头部资源,而是分发腰部和长尾商品的相关内容——前提是用户需要多样化的商品,而不是集中购买头部商品。

我对电商平台做内容的思路是,提供 “多样化的商品发现” 的价值,类似于在音乐平台发现自己喜欢的歌。有一些办法,可以提高发现的效率和体验。比如说我去年试验成功的 “算法组装内容合集”。

大型产品只能从自己的生态出发,发挥生态优势去创造价值。跨赛道的有样学样鲜有成功案例。



以上是 12 月的 3 篇合集,完整阅读《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三季》,可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专栏购买界面,99 元买断阅读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