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争为何人性迷失:你永远叫不醒低文明泥潭中的老泥鳅

将爷 人格志 2022-03-08






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今天是周末,本来不想更新了,但是,有几件触动内心的事,想说给大家听听。

你们也看到了,我放弃直评俄乌战争了,当然是考虑说这事争议大,风险大。但根本原因,还是我觉得网友“窝里斗”,不值得了。

不论是被指“精俄”,还是被骂“精美”,我都愿意往好处想——都是为“挺中”。

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爱国家最好的落点,就是爱普通人。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有这么一句话对我影响还比较大:

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老铁们看我文章这么久,都知道我是如何捍卫那些被权力不公或邪恶人性侮辱和损害的人。

对此,各位只需要点开下面这两篇年终总结述评,就知道我永远只站在正义和人性这一边:

庚子舞台的十次生死对决,迎来封神和除魔的最后印证
魔幻无常的辛丑年,人们终于勇敢地驱逐了魑魅魍魉

很多人总喜欢问,老将你到底是哪门哪派呀。

我说了无数次,真心反感什么左派右派之类的说法,我都配不上,也够不着。非要我说,我就是人性派、温和派。

所以,在看待战争问题上,我只能使用人性视角。昨天,看到六神写的那篇“欧阳锋的三十二个少女”,就觉得真好。

欧阳锋和洪七公火并,身边带着送礼的32少女,她们不论怎么站队,里里外外都是死局。除非双方不打,她们才能活。然而,两老头打爽了,她们也就只能死了。

这也就是“和平”对于普通人的意义。

我没有勇气写这场战争,不论怎么写,有一类网友会用极恶脏污的语言来攻击谩骂。哪怕是讲点人道主义,告诉他们人命是宝贵的,他们也不接受,非要逼着我说出他们最满意的观点,然后,高高兴兴剔着牙,连个赏钱也不砸我一下,就骂咧咧走了。

所以,你们也看到了,我最近改谈文学了,就是在想,他们看不懂看不下去,就不来闹了。

昨天我写的那篇《假如托尔斯泰穿越遇见普京:俄罗斯跨越百年的出走》,下了硬功夫了,写到累死累活的,大家看看留言区,就知道喜欢的朋友有多喜欢了。

这种文章小众,没多少流量。但是,都是我自己多年研究的思想随性流淌。我随手扔几本相关阅读俄罗斯的书在地上,拍给你们看看,就知道这都什么样的书:


那些人从来不读书,也不明白别人写作的苦,看到我这种相对生涩冷门的文章,同样还是会有谩骂讽刺。

不信,我就截个屏你们看看:


你们看看吧,像这样从不打赏的挑刺者,连我有文字驾驭力也是罪,自己读不懂了就来攻击,对我写托尔斯泰也要构陷“有不可告人目的”。

对这样的人,我除了拉黑,还能有什么办法。如果不拉黑,接下来一句估计就是“你收了美国多少钱”。这水平智商,我也真是哭笑不得。

文学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是文明的低级阶段。文学没有太大的工具性,但,她能教会你如何做人。

比如,读懂托尔斯泰,会让你做有人性的人,做懂得忏悔救赎的人。

没文化不是罪,但一听到“文化”二字,就想到“拔枪”,这是一个纳粹德国走狗才干的事呀。这里面的故事,我以前讲过,你们完全可以百度一下:


考虑有些人接受喂惯了,连百度求知的最基础做法都不愿意,我就帮试了一下。结果第一条就看到说“一听文化两个字”这个戈林,学习成绩不很好,转投行伍,才平步青云。

“学习不好”这4个字,让我内心咯噔一下。

不由想起今天一个网友与我的聊天,本来是不想发出来的。但是,现在发一下,相信所有理性的人,能读懂我的善意:


挺俄反俄挺乌反乌的说法,太多了,我本已不参与。

当然,我也觉得,要是能有权威数据,把对应人群特点进行用户画像,或许有更大意义。

这个网友做了这个事,他对熟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体现了极大的“文化剪刀差”。普粉相对于非普粉,文化差距大,这个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不新鲜。

但这个朋友说到另外一个发现,把我给怔住了——挺俄的相对挺乌或反战的,子女教育要失败得多。

这种事,没有官方权威数据统计,也不可能会有,只能在真实生活中检验。看到网友这句话,我也对熟悉的朋友们进行对应分析了一下,结合他们家庭财产文化教育情况,结果残酷到令我不敢说了。

只想说一句,上面那个为读不懂托尔斯泰而对我歪曲污陷的人,就是这种代表吧。当然,还有一些人,属于“穷得只剩下钱了”。

老铁们知道,我最最看重的,是和大家一起以提升人格来提升人生,我最在意的是我们能够在“代际转移”上获得成功。说俗点,就是希望我们的子女要比我们过得好,教育文化水平更高。

所以,那个网友调查完他的亲友,感叹“那些挺俄的,正在亲手直接掐断子女的未来”,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心中只能往好处想,人家也许在为子女下一盘大棋,将来让子女移民到“挺俄五国”来进行高级文明输出呢?

我一直把自己看得极其卑微,觉得在战争这样宏大命题下,像我这种微微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周全,不成为欧阳锋带的32名少女那种炮灰,就是万幸了。

之所以有这种平凡祈愿,正是因为我看过太多战争中的人性细节,沉淀了自己的价值观。

记得有一年,我一个人天天在午夜,一部一部奥斯卡的战争片接着刷,当时流过很多泪。

今天,我就讲两个战争中孩子遭遇的故事给大家听听吧。请原谅我得写粗糙点,要不然,真怕把自己写哭了。

很多人都劝过我,写作莫要太深情,那样对生命不好。

你们有没有看过《钢琴师》?

我是电影和小说原著都读了的。读过小说的人知道,书中对战争里面的很多细节进行判断,真的太残酷,太复杂了。那些精确的细节,完全令人无语。比如,这部作品中的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

我永远忘不了的细节是——德军占领华沙后,什皮尔曼面对街头到处都是犹太同胞尸体,内心还是出于动物本能为自己活着而快乐,潜意识又出于羞耻在压制这种快乐。这样的麻木心理描写,让我太疼了。

(《钢琴家》剧照 )
更疼的是,他亲眼看到,在街上,有一个小男孩忘了对迎面走来的德国警察敬礼,随即,他就被那个警察拔枪打死了。

警察一脸镇定,把枪收进枪套,面无凶相,也不生气,继续走他的路。这个看似正常平静的人,杀死孩子就是在执行一项寻常的“日常公务”。

这样的凶狠、残忍,带给我是绝望的震撼。


再说一个很多人可能看过的战争孩子遭遇——苏联红军打进德国柏林后的故事。

时间是1945年4月,柏林城里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场面极为惨烈,也就跟现在乌克兰战争一样。

在一次枪声停歇中,一处废墟中突然传出孩子的哭泣声,来自一个德国儿童,声音很绝望,很悲惨,就跟最近乌克兰孩子的哭泣与谴责一样。

如果双方还是继续对射,子弹织成密集的网,注定要让这名孩子没命。

这时候,震颤人心的一幕出现了——一名年轻苏联士兵猛地站起身,不加任何防范,坚定地走向传来哭声的废墟。

他的战友们读懂了意图,停止射击,并且准备以火力来掩护接应战友。

令人震撼的是,街对面德军枪声也戛然而止了,枪林弹雨的喧嚣世界,那一刻,静默了。

苏联士兵把孩子抱了起来,走出废墟,朝着街边的安全掩体走去。

整个世界只有那撞击心灵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在这样的生命复活的死寂中,随军记者用相机记下了这样心灵史诗般的瞬间。

这个士兵的名字,叫奥沙罗夫。

他当时解救德国儿童的照片,伴随着“柏林,请停止枪声!”的传单,不仅让柏林市民流下了眼泪,让一些德军士兵也放下武器。

(柏林的纪念雕像)

各位,不知道你们面对上面两个战争中的孩子遭遇,内心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再次充满悸动。

我是一个极度怜爱孩子的普通人,今天面对网友说他认识的好战者多属于教育子女失败的人,我没有进行任何嘲笑,反而觉得心痛。

我在想,这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会对战争中孩子命运产生任何同情悲悯的天道吧。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呀。

哪怕不是国与国的战争,像美国南北战争,或者中国解放战争,很多时候,我也都要努力地绕开政治视角,回归人性视角看问题。

我觉得自己有些真正理解战争,是从看葛底斯堡战役相关细节开始的。那场“皮克特冲锋”让我好心颤,南军要冲过宽阔荒原,只能在炮火中纷纷倒下。而绝望的李将军为了年轻生命,选择向格兰特投降。而格兰特是那样的呵护着李将军的尊严。

(悲壮的皮克特冲锋)

真的,在战争面前,我们的认知,可能真的太浅薄了。

而且,战争带来人性迷失,让我们可能永远叫不醒赖在低文明泥潭中的那些老泥鳅。

污、滑、黑、藏、深,看似道行极深,其实,穷尽一生,连条鳝鱼都永远长不成。

但是,我很庆幸,都活到一把年纪了,还能浅薄到停留在人性层面。

我觉得自己是连选择战队的资格都没有的微微,这反而让我更加懂得关心和悲悯每一个被战争侮辱和损害的普通人。

是的,面对眼前的俄乌战争,不论说任何话,都有一种网络恐惧威胁随之而来。但,我内心依然对人世间的美好充满向往。

所以,今晚,我要以里尔克《美与怖》中这样的诗行来结尾:


让一切都走向我,
美好与恐惧。
只需勇往直前,
直至情感终结。




PS:全文3600字,每一字一句都是真诚善意,愿这篇文章,能敲响那些迷失的灵魂,让他们懂得 文明和孩子,才是最值得呵护的,也是他们人生提升的必行之路。
喜欢我的文章,请扫下面二维码交流。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假如托尔斯泰穿越遇见普京:俄罗斯跨越百年的出走
比起上海老人因俄乌战争干架撕耳,俄罗斯文人的灵魂对决更显高贵人格
 俄乌战争不说了,铁链女结果正义来了,你们打赏退了
余秀华反战诗的评论区已成第二战场:脑瘫比脑残高贵
小花梅事件,我们都尽力了
颜宁和赵普为铁链女发声启示录:谁还在“盛装”中复活“新闻理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