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有南头古城的“深双”总令人期待?

ARTDBL 南头古城 2023-09-23
©白羽


"南头古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打边炉ARTDBL》关于南头的稿件中是这样开篇的。

无可厚非,2017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南头古城推到了更多人的眼前,探讨着更广、更深的城市议题,到今天,南头古城作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分展场之一,即将开幕。

南头古城分展场策展人张宇星和韩晶,将以“春景梧桐-城村拼图”为题,哪里是展览的支点?探讨了些什么问题?有哪些令人期待的内容?让我们花点时间,细细道来。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场主视觉




张宇星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山区南头古城分展场策展人,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和主持设计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韩晶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南山区南头古城分展场策展人,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和主持设计师,策展人,独立城市研究者。





受访:张宇星 韩晶
采访:钟刚(打边炉)
编辑:梁丹如(打边炉)


想先请你们谈谈这次的场地——南头。你们在筹备这次UABB分展场时,一定做了细致的场地调研,在你们看来,南头的变化是什么,没有变的又是什么?


韩晶:南头古城的不断改变,就是它的特性。它以前是古城,后来就变成城中村了,是很戏剧性的一个改变。虽然街道的格局都还保留,但是空间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变,里面居住的人也变了。


2017年的深双,对南头古城来说,是一次大的激活,或者说,以南头古城为代表的城中村问题,开始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此后几年,在政府和万科的联合力量之下,南头古城发生巨变,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造。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山东西街和南北街的主街,其实整个建筑的外观、主街的业态、居住的人群,和2017年以前的城中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改变其实也是古城的一个宿命,它已经显现出更强的城市性,而作为城中村的角色就相对弱化了,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城市空间与城中村相互结合,就像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一样。


张宇星:南头古城这几年的变化,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微改变”,这其实是南头古城有意思的地方,这里面有一些不变的地方,就是“城村拼图”的状态是不变的。它并没有采用大拆大建的的方式,我们现在看到主街这么大的变化,其实改变的只是它的表面和业态,建筑物的结构并没有改动,虽然从古至今呈现出城村切换的变化,但是原来古城的结构一直没变。




2017年深双进入南头,有点像给这个地方打了强心针。现在五六年过去了,你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打了强心针后的南头古城,你们观察它当前处于怎样的状态?


韩晶:南头古城这几年确实挺亢奋的,尤其在春节会出现一个剧烈反差现象,就是主街上全是游客,而内巷里面的店铺都关了,租户也都回家过年了,基本上空无一人。我觉得它有点像一匹脱缰野马,打了强心针快速奔跑了几年,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而现在已经跑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张宇星:2017年的深双确实激活了南头古城,但也不能叫强心针,因为强心针意味着它原来快死亡了,但南头古城从来没有死亡过,住户在里面安居乐业,活得挺好的。但这也不代表这是一种永远的状态,它需要顺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去做一定的改变。


南头古城和丽江古城、北京的南锣鼓巷还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简单地商业化地发展为一个旅游区,深双的介入给古城的改造带来了非商业化的基因,注入了内在的艺术气质和文化潜力。很多艺术家、建筑师也选择把工作室放在南头古城,在里面工作、生活,他们可以成为古城生活的新居民,不断地观察、调整、调校南头古城的发展走向。


2017年时,UABB在南头的改造和展览,颇具争议的一面就是士绅化问题。现在看来,士绅化可能是有边界的,比如我们看到它的主街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内巷的影响却是不断地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你们避开了最热闹的已经改造完成的片区,反而选择了南头的内巷。这个选择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韩晶:对,士绅化是有边界,有限度的。就像我刚刚说南头古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里面有不同力量的冲突,是一个特别混沌的状态。现在的主街已经改造完了,新一轮的改造一定会深入到内巷。内巷要往什么方向改造,是否要蔓延士绅化的边界?是政府、运营方、建筑师、策展人等等各方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内巷的改造不能延续主街的模式,同时又要解决城中村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为我们这次以“拼图”为主题,就是希望它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城村关系,就是能够各自独立,互相并存,甚至能够互相增强。


我们这次做展场改造,其实从城中村获得了不少启发,也引入了城中村的一些要素。我们希望城和村是相互促进的,城中村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城市中一些既定的思维模式,给所谓士绅化的空间带来一些变革。我们选择内巷,就是希望重塑城中村和城市的关系。


张宇星:城中村里有值得城市学习的生活智慧,反过来,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租户也要能享受城市生活。住在内巷梧桐街的人不愿意去主街,觉得那里不是他的生活空间,这是所谓“士绅化”带来的区域界定,好像主街和内巷属于不同的两个人群。但我们可以引申出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士绅化,就是不需要搬离城中村,一样可以享有优质的城市生活。可能是租户家门口的艺术作品,或是新增公共交流空间和展览空间,从这些边边角角的微改造,给城中村的生活带去新的影响。


走在南头古城,其实到处都是十字路口。左边是已经士绅化的城市场景,仅相隔一米,右边就是城中村,左手右手就是两个世界。内巷和主街是两种状态,但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会产生一个互相融合的机会。这次我们把深双分展场选择在春景街和梧桐街,其实就是在城和村的边界。但这个边界是宽泛的,边界不代表冲突,恰好是因为有了边界,我们可以把两边缝制编织在一起,是一个缝补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宏观的城市叙事里面找到一个微观的路径。




我们讨论的城中村,有的时候会不会是我们在想象城中村,城中村其实会有两个版本,一个现实版,一个想象版。外界会认为城中村是脏乱差的,但深圳的城中村,很多都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也不断提升,很多白领也会选择住在城中村。我觉得是不是存在一个被讨论的“城中村”,以及一个现实当中不断发展、也有可能被异化的城中村。


韩晶:我们可能确实把城中村的某些标签过于强化了,说它是落脚城市,住的是较低收入的打工群体。但现在的城中村其实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状态,里面住了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同时也住了白领。我曾经把一个城中村里面所有能够出租的户型平面图放在一起,发现它比任何开发商所能提供的户型都要丰富,几乎可以完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我自己也觉得很震惊。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消费领域其实存在着互相升级和降级的需求,住在南头古城的白领会去一坊二坊的老餐馆吃饭,住在南头的快递小哥、体力劳动者也有去更高消费空间的欲望,多种消费行为在城中村呈现出了自然的混合。其实在南方,各个阶层在日常生活方面没有特别的区隔,所有人都喜欢街边的大排档。


我们在做改造时,也是结合城中村本身的混合状态,来打造多层次的居住空间,提供不同层级的消费空间,这里面会有驻地艺术家的公寓,打工群体的宿舍,也有泊寓这样的住房选择。我们把不同的业态引入到內巷,探索在原始状态和士绅化之间更多元复杂的可能性,也是对城中村本身的丰富和滋补。


张宇星:我觉得城中村自身就有一种平等,可以容纳无限多的差异性。住在这里,其实没有人在乎你是白领、清洁工,还是快递小哥,职业有区分,但每个人的身份是同等的。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士绅化”有问题,是因为它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幻觉,形成了一种社会差异,把人的身份重新区隔了,好像白领就高人一等,这是士绅化的危险所在。但在城中村,或许可以消解掉关于身份阶级的社会逻辑。


“城中村”这个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强权和不平等,在不断分化城中村内和城中村外的两个阶层。当我们不断强调,甚至是去保护城中村的时候,这个词语呈现出的霸权就更加强烈。


张宇星:我不完全同意,城中村的保留,背后恰恰隐藏着一座城市的公平,如果没有城中村,很多人到城市落脚的机会都没有。


“城中村”的概念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对于这个词语的偏见和城中村本身的状态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这个状态是可以被改变的。现在南头古城的主街,其实就已经打破了对“城中村”这个概念的刻板印象。所以概念是可以重新演绎的,我们可以通过展览的介入,或者其他形式,来改变大家对城中村的文化偏见。未来可能不是“城中村”,而是反过来,变成“村中城”了。


孟岩老师也提出过一个“城村共生”的模型,他觉得城市和乡村应该拼贴在一起,未来所有的人都应该住在城中村里,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典型方式。到那个时候,“城中村”的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


韩晶:其实现在年轻人对于城中村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落脚城市”、“底层”一类的标签已经弱化,相比于精致却单调的购物中心和消费街区,城中村的野生和烟火气反而更加吸引当下的年轻人。所以“城中村”本身已经拥有了多重内涵,它既是落脚城市,同时也是极具趣味和活力的地带。我们现在在做的,其实是在向城中村学习,把城中村的日常生活当作一种文化,进而延续这样的思路来强化它的文化特质。




前一轮的改革给南头古城的主街带来了巨变,是一种强力的规划,但內巷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种力量似乎会呈现出一种递减效应。看起来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设定和规划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反而一些自下而上的业态其实更有活力,你们怎么看待“规划力”的有限性?


张宇星:发自内心地说,城中村本身就有自己原生态的生活智慧,甚至是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学习的。在内巷,村民们利用空间的方式很巧妙。比如我们看到有人种花,没有花盆,就用在路边捡的排污管,中间装土,两边种花,很有创意。但我们这些生活在规范化体系的建筑师、艺术家不会有这样的创造,因为我们被所谓的规范体系束缚住了,没有自由了。自下而上的创造为什么更加丰富和有活力,就是基于在这里生存的权利和自由。


城中村背后隐藏着一种对现代主义城市规范的集体抵抗,可能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抵抗,但这就延伸出了城市规范以外的活力和创造。生活在住宅小区会有物业管理的限制,你是不能随便晒衣服的;但在城中村,你会看到千奇百怪的晾晒衣服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


我们这次的介入其实是次要的,几乎没有使用那些看起来很时尚的设计方法,而是向村民们学习,做就地的转化,这是很有趣的,也是一个让我们重新看待城市的设计、建造方式的契机。


韩晶: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最早产生,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快速发展后出现的瘟疫、卫生、交通等等城市问题,所以会制定出许多针对问题的条文。但是今天的城市更新和规划,我觉得应该补充上“时间性”和“弹性”,城中村其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属性。


城中村是一个规划管理比较松的地方,它一直都在规划的强力控制之外,村民、租户不是根据某种规范来打造自己的空间,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的,把自己的生活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倾注到里面。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有意思的小店、活动空间,都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生长出来的。我们也需要在规划的控制之外,去学习城中村的这种弹性和时间性。


我去广州会看到很多开冻柠茶的饮品店,五花八门,每家都不一样,有各种开店的概念,但是深圳的饮品店几乎都是同化的。很多人说深圳是一个没有烟火气的地方,除了城市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这会不会也是强力规划后的结果?


韩晶:我觉得是快速发展的结果,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被快速打造出来,因为它经过了验证,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才能在强规划的空间中存活。但如果你要换一个方式,就需要实验,很多青年创业的小店会开在城中村,因为这里可以满足实验的需求。但如果去到了标准化的规划街区,估计很快就会倒闭了。


张宇星:深圳是一个基于现代市场和资本原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必须要符合市场游戏规则。而广州是一个从地方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城市,有一定的自由度,就会有各种各样业态的尝试,就像有100种开冻柠茶店的方式。但是在深圳的成本太高了,抹杀了很多特色业态。最后只有性价比最高的才能存活。


都说深圳在做实验,在做创新。其实城中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创新场所,在城中村的试错成本会更低,底商的业态也很多样。我们过去谈论城中村,更多是提及它的居住功能,但在深圳,真正值得逛的地方,不是购物中心,而是城中村这样的街道,城中村为这个城市提供了真正的街道烟火生活。


张宇星:除了承担居住的功能,城中村其实还可以承担经济孵化功能,甚至是文化孵化功能,这些东西可能是未来城中村最大的价值。现在南头古城的成功,就在于它的混合业态,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微型城市了。包括我们这次在春景梧桐的改造,就是想把更多的元素包含进来。在改造前我们的设计原型图,就是在一个握手楼里要包含八种元素,包括基础设施、办公、商业消费、居住空间、绿化。还有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信仰空间,这样的城中村,它的生存能力可能不会比一个购物中心差。




作为策展人,这次对展场的改造方式,对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你们设定了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或者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


韩晶:我们在选择展场改造时,需要有许多考量。比如做一个凳子,或是花坛,都要跟周围所有的村民去协调,在村民家门口,他们有权利阻止我们的改造,所以需要不断地协调、沟通,然后修改方案。除此之外也会有许多“不准”,不准突出外立面,不准悬挑,因为如果挑出一面墙,开始是玻璃,接着村民可能把它变成栅栏,再是围合物,接着加顶,最后可能就变成房子了,这是不准的。


关于参展艺术家,我们会邀请不同身份的参展人,有做装置、行为的艺术家,有建筑师,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研究方向的团队。当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会看到建筑师和艺术家对待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会在城中村营造出非常野生、丰富的样貌。


张宇星:相比于在美术馆的白盒子,或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城中村现场创作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我觉得对参展人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他们自己也成为了城中村村民的时候。我不会和参展人说这个展览有多么重要,而是当他们来到这里,亲自看到城中村生活的丰富性,以及自由生长出来的村民的智慧,就都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觉得自己有机会去干点事情了,我们希望参展人会在这里真正找到一种在地创作的可能性。


这也是我们在策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我们为此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有大量的事情要去协调。其实如果仅仅是改造几个室内空间,把作品进去,也可以完成任务,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浪费了场地,也浪费了这一次机会。


2017年UABB在选择展场的时候,多是村集体的一些物业、厂房,相对来说和村民的生活是有一个间隔地带的,但今年的选点,就在居民的生活空间,在策展的难度和方法上,我想会有很多的差异和困难。


韩晶:2017年的深双的价值,在于让社会关注城中村。但我们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路径,而是要深入更真实的城中村,做一点事情去触碰它,让它跟城市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而不仅是去观察、挖掘它。


张宇星:如果按尺度来计,2017年的深双在南头,应该是以10米或20米为单位来考虑,但这一次可能1米都不到。梧桐春景街人来人往,如果我们要在里面做展品,这个尺寸要怎么定,既不能撞到行人,也不要太引人围观把路堵上了,最后可能就要把尺寸缩小到10厘米、5厘米来衡量,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小的挑战。


我们不希望把展览做得太“炫耀”,整条街直接变成一个展场了,这是有问题的。就像那天艺术家黄河山来看展场时说的,把一个作品放在黑暗的窄巷里面,可能走在主街上看不到,但是在某个角落一转头,就看到了这个作品,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

*本文经《打边炉ARTDBL》授权,

摘编自《打过强心针的南头,现在怎么样了》,原文有删减。

*左滑查看更多■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古城分展场
主题:春景梧桐-城村拼图 | Urban Village Tangram分展场:南山区南头古城分展场策展人:张宇星、韩晶 | 趣城工作室展览时间:敬请期待
指导单位: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单位: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支持单位: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南头街道办事处视觉设计:韩家英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