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三人物之新晋院士】李景虹: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九三学社之声 2022-07-27


李景虹,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主委。2019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校园西侧,有一栋爬满爬山虎的砖红色建筑——何添楼。对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来说,这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每天,他沿一条玉兰幽香的路,走进自己的实验室。
为学严谨的他,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李景虹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石墨烯分析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及纳米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引用量达45000次以上,h因子106,2015-2019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以来,他带领学科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近五年来,分析中心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

2019年,李景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世界,不只有科研。
当记者见到这位新晋院士,他有些低调:“还是聊聊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吧,更值得说。”
李景虹常说,要“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多年来,他为国事建言,为民生呼吁,不尚空谈、不务虚名、不求回报,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身在象牙塔,心怀家国事


2019年9月12日,身穿实验室白色工作服的李景虹,身影出现在全国政协机关会议室的大显示屏上。屏幕的另一边,是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全国政协和相关国家部委的负责同志。
 
这是全国政协“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远程协商会的一幕。
“什么是‘微塑料’?就是直径小于 5 毫米塑料碎片。”李景虹现场进行科普,“我所在的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研究和揭示微塑料的环境污染状况,及评价其对人类健康风险。”
“微塑料”,对很多人是陌生的概念。也就更无从得知,这种小小塑料碎片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他指出人均每周塑料摄入量约5克,相当于2000颗“碎片”。
这是严重危害地球环境的“隐形杀手”,李景虹忧虑地说,“我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量约500万吨,随着时间推移,如此规模的废弃塑料经自然老化、风化后势必成为微塑料污染进入各类环境介质中。 
在简短务实的发言中,李景虹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塑料循环经济、修复微塑料污染场地、加强科普宣传等4点建议。
化学离我们生活很远吗?不,李景虹会告诉你,它就在生活中。我国是危险化学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的国家,化学品相关行业发展迅速,化学品及相关企业存在较高的环境风险。多年来,他忧心忡忡,多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关注这一问题,有效应对化学品安全和化工过程安全。
李景虹的提案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自身的化学专业,他还关注科技、文化、教育、生态。
在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他提倡“用‘研发代工’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改进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在化学品管理上,他呼吁“建立化学品科学分类体系”、“加快制定化学品环境管理法”;在教育方面,他指出要“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实现全纳教育发展”、“控制超级中学规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东北振兴战略上,他认为人才流失是关键问题,提出“振兴科教事业,‘止血’人才外流”……
有一件事,让李景虹深切感受到自己建言的价值和意义。那是2014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突出加强水和路的建设,2015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这让李景虹很受鼓舞:“很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会把长期关注的问题一直‘追’下去。

以科研的态度参政议政


李景虹戴一副细边眼镜,看上去不苟言笑,严肃又严谨。
务实,专注,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同事邢志记得第一次见面,是2004年在清华大学理科楼的实验室。“李老师刚到清华,桌子上摞着厚厚一叠资料,每天专注埋头在学术之中。”
那时,李景虹刚离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来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学校配套的启动经费,李景虹用来招聘了近十名博后,迅速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一切从简,即将淘汰的家具、空调以及大量试剂,都被李景虹用了起来。
除了吃饭睡觉,李景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很多事亲力亲为。晚上路过何添楼,邢志经常发现“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做科研,他严谨求实。对待其他事也是如此。把科研态度带到参政议政,李景虹对“求真求实”有一种特别的讲究。
什么样的提案算好提案?李景虹喜欢“用数字说话”。他认为一个好提案,要选好题、有见地、有办法。既要讲真话、讲实话,也要直截了当、接地气。
李景虹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副主任彭海琳与他多次“搭档”,完成“研发代工”和“军民融合要少说多做”等提案。“我们会成立工作小组,进行大量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彭海琳说,“撰写提案期间,李景虹教授组织大家多次研讨,并就提案逐字逐句反复斟酌。”
每一件提案,他都拿出钻研精神认真对待,从构思、查阅资料、调研到落笔,往往几易其稿。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这是一份向全国政协提交的提案。“中国地下水储量近9000亿m³,总量居世界第6位, 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9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主要问题?为什么要保障地下水资源?李景虹一一列举,并针对性地给出6点建议。
这份提案,他先后修改了三个版本。字数分别是3697字,2550字,553字。
为什么有三个版本?“我一般都先有一个非常详细的研究报告,再进行简化。”如何表述清晰、凝练精准?每一句话,他都不厌其烦,一遍遍推敲打磨。
连报告的“附件”,他都精益求精。2016年,李景虹提议“建立化学品的科学分类及完善相关立法”,相关部委答复提案时前来交流。李景虹提前查阅中英文文献,将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等地相关法律和制度做了完善梳理,写成《发达国家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及管理概况》,长达10页。交流后,部委工作人员忍不住感慨:“李教授的很多提法真是提到了我们心里,这正是我们想干的!”
十几年来,李景虹每年至少拿出3个提案,参政议政成果可以用“丰硕”形容。每一份提案和回复,他都细心收集起来,已有厚厚的一摞。“要说容易也容易,用心就行,”李景虹顿了顿,补充道,“只要有心,做什么都容易。

“好家风”带出“好队伍”


李景虹不止是会埋头苦干的人,带队伍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他有个特殊的身份——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主委。这相当于民主党派基层的“党支部书记”。清华委员会228人,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83.77%。怎么当好高知群体的“领头雁”?
困难也不少。比如,委员会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是57.59岁。得益于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这一数字比上年降低了0.67岁。
再比如,社员们都很忙。委员会中不乏院士、长江学者,也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职工作繁重,社会兼职众多。
如何凝聚人心?李景虹常说,“党派有很多事可以做。”他把党派工作总结为三句话:抓住特色,凝聚共识,思考前瞻性问题。
当了多年老师,在面对学生时,李景虹说自己“既讲究规范,也注意因材施教”。他把这种理念也带进党派社务工作中。
清华委员会像一个“大家庭”,有着良好的传统。每年的新春座谈会,大家齐聚一堂,就一两个议题进行研讨。如2017年,专门讨论人事制度改革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包括人才布局、学科布局和教学提升、学生培养几个方面。会后,以纪要形式上报学校党委统战部。学校对委员会建言献策的做法一直颇为重视,每次均针对提出的问题一一答复并专门沟通。
王哲是一名年轻社员。在他心中,李景虹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学者”。“早在2016年,李老师就担心中美贸易摩擦会带来系列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中兴事件后,李景虹第一时间组织清华委员会座谈,深入探讨目前科研体制的问题,大家就如何真正发展科技竞争力建言献策。
九三学社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委员会常聚在一起,就某些问题进行进行“争鸣式”探讨。李景虹注意吸纳群体意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在实际调研和学习交流中,让大家产生共鸣。
李景虹有一位崇拜的人,尽管他们素未谋面。“他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加入九三学社,也是受到他的感召。”
他,就是吴学周。
谈到这里,李景虹立即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出版于2002年的《吴学周诞辰100周年纪念》。暗红色的封面上,衣着朴素的吴学周淡然注视远方。17年来,李景虹从长春来到北京,辗转过许多办公室,始终把这本书放在身旁。
从年谱上看,他们的人生全然没有交集。吴学周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吴学周去世。——那一年,李景虹还是个中学生。
2001年,李景虹回国,来到自己曾度过5年博士时光的长春应化所。在这里,他读懂了先辈的生平和心路,汲取着奋进的温度与力量,感受到跨时空的传承与给养。
长春应化所伫立着一尊吴学周半身铜像。一尊雕像,代表了一代学人,也凝固了一代人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吴学周与43名科技人员从上海奔赴长春,迎接新合并重组的长春应化所。在这里,他们奠基立业,开创了中国应用化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所有人都尊敬他。”李景虹感慨的说,“吴老在学术上极具前瞻性,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吴老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也是我心目中‘九三人’的表率。
如今的李景虹,也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表率。
“周边的青年学者遇到问题,求助李老师,李老师总是能够想办法给予帮助。”同事邢志也是九三学社社员,在他心里,李景虹提携后辈,尤其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我的闺女中考的前一年,李老师捧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和音视频文件送给我,说:这是我孩子中考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对你孩子复习考试有所帮助。”
虽然看起来略为严肃,实际上,李景虹也有细腻的一面,甚至有些“念旧”。
十几年来的文稿和书,都被妥善收藏,分门别类放整齐。办公室的白板上,留着一幅颇有童趣的画,李景虹笑着说那是女儿十年前画的。对重情的人来说,过往经历就像一位老友,能让他总结过去,也让他展望未来。
正直务实,情感细腻,李景虹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自我的最高期许。什么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在李景虹看来,是通过建言献策,“让国家变得更好”。(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程恳)

往期推荐: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第23次科学座谈会在琼召开

关于授予“九三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

8位九三学社社员当选两院院士

风雨同舟七十载  不忘初心谱新篇

四位社员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尤权: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

九三学社十四届七次中常会在京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