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边的谣言有多少

好奇心君 未来预言机 2023-10-24

我们身边的谣言有多少呢?又或者说,当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有多大可能是真的?有多大可能是假的?

以整整一年前的情景为例,当时爱丁堡疫情起飞,因此,对于“新冠病毒是不是和流感一样无足轻重”有过不同的声音。

我们把这个情景简化并抽象为最简单的模型,只有两个信源,一个发出真信息,一个发出假信息。

一方发出的信息是:“新冠病毒不是流感,要注意防范”。这方以拍老师为代表,他当时一篇文章的浏览数,大约是3000次。
一方发出的信息是:“新冠病毒比流感病毒还弱鸡,感染了奥密克戎毒株等于注射了广谱疫苗。” 这方以NIH反华博士、网红、无良药代为代表。都不需要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那个,就在这方的圈子里,有个三流龙套,曾贴过其公众号的后台数据,他一周内连续数篇该议题的文章的阅读量平均约为100万次。
也就是说,上述两方传播的信息,所影响的读者数量约为0.3%比99.7%,约:
1 : 333
另一个例子是,2022年10月,重庆有位女医生,向不理解防疫防控措施的中学同学解释防控的缘由,建议要做好保护措施。她的发言句句在理,被其同学们转发出来,在重庆有一定的阅读量,但是放到全国范围,浏览量低得惊人。
作为对比,2022年4月,爱丁堡的某“科普作家”对X主任的那个著名访谈,声称新冠病毒就是感冒,不需要防疫防控。那个访谈的原文,浏览量超过1000万,更逞论社交平台上的各种音频、视频转发。
这两个例子在传播效果上是类似的。
Excel里有种图表,叫Treemap矩形树图。例如,1995年的世界人口的Treemap矩形树图如下,中国占第一大份额,印度占第二大份额:

根据上面的简化的真假信息传播模型,我们可以用excelTreemap矩形树图,画个“影响力树图”。

在下图中,真信息是蓝色方块,占比0.3%,假信息是橙色方块,占比99.7%

真假信息影响力树

请问,能从上图看到代表“真信息”的蓝色方块吗?注:蓝色方块在橙色方块的下方。

这提示我们,这会带来重大问题。

假如有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有4个设定:一)我们偶然进入一个主题;二)我们对这个主题完全无知;三)我们纯洁无暇天真善良;四)然后,这个主题有人要操纵认知。

那么,这个场景,就相当于假设上面的“真假信息影响力树图”是一块平地。

然后,假设我们是如此的纯洁无暇天真善良:


上图使用AI画出

然后,天真善良的我们随机降落在这个场地上。


我们随机降落,有多大机会降落在“假消息”上?有多大机会降落在“真消息”上?

上面的模型告诉我们:有99.7%的可能降落在假信息上。

这就提示我们,在这种简化模型中,存在几个规律:

  • 规律一:一个领域的信息,只要有人想操纵,无论是出于反华目的、认知战目的、政治目的、宣传目的,还是出于商业目的、个人目的,那么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消息,为真的可能性极低。


  • 规律二:真信息不会自动出现,不会天然地裸露出来,不会毫无成本地被看到、认识到。虽然真理走遍天下也不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第一时间看到真理、认可真理。

  • 规律三:我们需要非常积极主动地花费很多努力才能得到真相。我们需要大范围搜索、鉴别、比较、推理、求真、考据、验证,低阶信息和高阶信息交叉验证,一手信息和三手信息交叉验证,才有可能得到真相。如果我们不付出努力主动寻找真相、而只是被动的等待信息的投喂,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很大可能是假的。


  • 规律四:群体的认知、共识需要花费巨大成本去建立。群体的认知、共识,不一定就是真信息、不一定就是真相、不一定就是真理。


  • 规律五:对于操纵者,会使用真假信息混合使用,来诱骗、引导虚假共识的搭建。


这几点规律,可以解释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现象。

例如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只要躺平了、放弃了寻找真信息的努力,必然被假信息所包围。所以,在老年人的周围,针对老年人的骗局非常多。

又例如在我们之前提到的各种割韭菜范例《炒股秘技和疫情认知的财富密码》、《割韭菜经济学(二): 那个妲己是财富密码?》、《割韭菜经济学(一):如何辨别韭菜》中的例子。

又例如我们得到的各种股市消息,很大可能是假消息。

又例如,对于一个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无论是管理一个公司还是管理一个国家,无论是要在公司内部去建立共识,还是要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共识,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管理者精力和管理成本去完成。

回过头来,审视我们钉子户自身。目前为止,钉子户仍然能保持健康。我先自检一下,心肺功能健康、血液系统健康,神经系统健康,消化系统健康,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健康,能够进行深度思考,能够进行复杂工作,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这些钉子户之所以能仍然保持健康,说明我们在目前的环境下是做对了几点:

1.    有拍老师这种真信源的出现和存在。

  1. 2.    我们钉子户非常非常积极地主动寻找到可靠的信源,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

  2. 3.    我们钉子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成本来去伪存真,追求真理,用科学的思维去面对现实,不从众、不人云亦云、没有随波逐流。


如果一旦我们躺平,被动等待外部信息的投喂、任由某些势力对你进行洗脑,那我们就会变成行走的韭菜、行走的钱包、行走的耗材、行走的行尸走肉。

2022年年底,第一波新冠感染高潮过后,B站有多位医生up主就说,自己被骗了,新冠病毒远不是之前他们所听说的“比流感还轻,都是无症状”的样子,见上图。

这些医生平时关注了一些伪装成“专业医学平台”的信源。而这些伪装的假信源都异口同声地说新冠病毒没有“小艾滋”那么严重、没有200多种后遗症。

这些虚假“专业平台”的影响力有多大呢?有的平台声称拥有180万医生用户。也就是说,假如有人要操纵,那么操纵者能使用虚假信息对这180万医生进行灌输和洗脑。而很多医生也很忙,本身在自己细分领域忙得不可开交,别说新冠病毒,即使是其它科室的方向,他们也不一定有时间去了解。这就给恶意操纵信息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会造成严重后果。

还有一个我观察到的小八卦。

我认识一位女作家。在她所处的圈子里,大部分人都是坚称新冠病毒无害的,还有一些反华人士、恨国党揣着明白装糊涂,拼命向她灌输各种歪理,声称国外的防疫做法都是对的、中国的做法都是错的。按说,她文科思维比较典型,理科思维可能不足,身处大染缸里,很难保持独立思考。但是,根据我的观察结果,虽然她对两三天就得被居委会早上七八点叫起来做核酸有所不满,虽然她所接触到的关于新冠病毒的信息不够全面,但是她成功地否定掉了大多数关于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在疫情的头三年里都保持了正确的判断,让我对她的洞察力肃然起敬。不幸的是,她在202212月初,没有撑下去,她开始放弃她之前的一贯做法和态度,改为和她所在的圈子一起庆祝有了“新的开始”。毫不意外,她很快就阳了第一次,身体差了一大截。她的后续有什么进展,等我继续观察观察再来八卦。

有人会问,上面的模型是两个信源的简化情况,那么,如果我们多些人发声,积极传播真信息,是否能大幅改变这种状况呢?
这就涉及到对这个简化的模型在几个维度进行精细化构建。
第一个维度:加入更多的信源,能不能能改善情况?
回答:加入更多的发言者,不一定能改善情况。因为一方的发言者增加,另一方同样可以增加发言者。另一方还可以雇佣水军、操纵机器人、操纵AI来发言、评论、营造声势。
第二个维度:假如尽量多的接收者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更积极地转发真信息、停止转发谣言,努力做到让谣言传播到自己这里就停止传播了,能不能能改善情况?
回答:会有改善。但是改善的程度有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状况。因为每个接收者可能都会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是真信息。所以,接收者可能在认为自己在传播真信息而实际上在传播假信息。
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呢?
有的。
首先,我们要尝试改变该模型的预设条件/前提条件,尽量避免我们进入这种场景。
上面提到,这个模型有四个前提条件:
一)我们偶然进入一个主题;
二)我们对这个主题完全无知;
三)我们纯洁无暇天真善良;
四)有人要操纵。
要改变第一个前提条件,有点难度,需要自己在平时就有预谋地刻意地训练自己,提前进入多个领域,尽可能地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下基础。
要改变第二个前提条件,也有点难度,需要自己变成一本百科全书,需要建立一定的科学思维基础。
要改变第三个前提条件,需要有人不做傻白甜。如果你是一个人,需要你自己做自己的哨兵,保持警觉。如果你是一家人,孩子要保持天真善良,那父母就得做哨兵。如果是一个社会,大众如果要做傻白甜,那就需要一群人去保护傻白甜。
要改变第四个前提条件,需要高效地识别操纵者,限制其行动。例如,在打认知战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在信息传播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这时候再想用普通的法律法规来应对肯定会措手不及。所以这时候需要的是“战时紧急状态”、“快速法庭”等等一系列应对措施。马斯克在入主推特后,也曝光了推特的很多黑历史,例如推特前高管不顾事实和真相,与美国政府、美国情报机构合作删除各种信息、封号等等。在推特、脸书这些社交平台上,目前都使用了人工智能算法来快速识别特定信息以及监控特定主题的发言者,在相关信息传播不广的时候就立刻进行限流、删除信息、封号等措施,从而在虚假信息传播给更多人之前全自动截停传播链条。在他们的最佳实践里,根本没有所谓“言论自由”的说法。
打住打住,以上几个方面就不展开了,再展开又是几万字了,就是开一门课都讲不完了。
简单归纳一下:
从个人应对的角度上,有什么办法?
一、对信息保持警觉,可以采取“零信任”模式。

“零信任”模式的介绍见:《炒股秘技和疫情认知的财富密码》。在《防感染新冠病毒12条》、《美国近三年新冠死者死因分析》、《向僵尸学习如何防护XBB1.5》、《防护和康复装备的小列表 2023.02》、《在学校如何八仙过海躲过病毒》都有提过。

实行“零信任”模式能较好地应对未知环境,其代价是要付出额外的精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这个代价。

就好像在有病毒流行的环境下,戴口罩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作,依然有大量的人群不愿意做这个动作。

二、永远都积极主动地寻找可靠信源,永不停步,永不躺平,持续积极主动寻找可靠信源,积极支持这些可靠信源。

说到底,就是自己是否拥有自己的思想的控制权。一旦躺平了,就相当于交出了自己的思想的控制权。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有什么应对办法?

一、建立甄别真假信息的全新系统?

之前在《炒股秘技和疫情认知的财富密码》介绍过,达里奥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一条全球独一无二的做法:“极致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简单来说就是对公司员工对市场的每一个意见、预测进行记录、跟踪和分析,分析结果对所有员工公开。哪个看法是对的、哪项预测是错的、哪个员工的分析符合现实发展、哪个员工老是大嘴巴忽悠,统统有案可查。这种评估方法造成的结果也很独特,因为所有人的对错历史都摆在桌面上,总是错误的员工会立刻明白自己在公司的前途,于是,接近1/3的全职员工会在两年内离职。这让有的员工脱颖而出,也让有的员工非常不适应,甚至有些本来是背负着达里奥接班人的期望入职的高管,在这套系统面前铩羽而归。

马斯克也深受虚假信息之害,曾在2018年就心心念念开发一个新网站,用来鉴别真假消息。

像达里奥、马斯克所设想的这样去建立新系统,耗费巨大,单纯针对自己公司这样做,还能实现,要是针对全社会这样做,肯定会是很大的创新,会有很好的效果,也肯定非常非常困难。

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新系统会不会出现?会不会更容易实施?然后,敌对势力会不会针对该系统演化出一套操纵认知的新工具?这些都是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二、打标签、合订本是一大利器
由于第一个办法:建立全新系统难度很大,那么,作为临时性的替代方案,对特定言论进行打标签、制作合订本,在目前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提醒,有些网红的合订本现在已经搜不到了,要保留的得赶紧自己保留。
三、信源的聚类管理?
在最近几年,我们反复看到,坚定地站在反华立场上的一些信源,持续不断地在不同的议题上操纵舆论、歪曲事实带节奏。既然他们都是同一批人,那么对这些信源进行合并管理,是否可行?
四、对付认知战,需要以战争的手段进行回应。
法律法规通常落后现实情况五到十年。试图用和平时期的手段去应对战争,未免力有不逮。
五、知识、能力和心
提高全民的数理化教育水平、提高认知水平应该会有帮助。
文中的小八卦所揭示的,洞察力、真假信息的鉴别能力、科学的思维模式、善于解剖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比知识水平更重要的。
但是,知识、能力,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可能是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不投降、不从众、精神上坚韧不屈、在压力下毫不退缩毫不动摇的心。
   Mentally Toug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