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锋 王安琪 | “以人民为中心”: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四维分析



关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建党精神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百年来党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守、践行和创造性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果,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一是思想基因、理论基因的传承创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萌生、形成和不断发展壮大最为基本而又具有蓬勃生机的理论基因、思想基因;二是实践起始、实践归宿的价值定向,党是为维护人民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民发展而部署和推进各项实践工作;三是文化主线、文化主脉的定调弘扬,坚持建设、传承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建设“人民文化”重任;四是科学方法的转化创生,将“以人民为中心”转化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兑现,还需要我们开辟更多维度、创新渠道和形式来使“以人民为中心”得到更充分地彰显、更有成效地落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以人民为中心;建党精神;历史经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而又系统地对建党精神进行了总结和凝练,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其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6。同时建党精神的表述将“不负人民”置于结尾,说明它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由此可见,建党精神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统领性、根本性的内容。

党的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以人民为中心,多次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也反复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风雨同舟,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3]352。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它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并用五个“最”来加以强调,即“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强调“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史诗,缔造了无数世人瞩目的伟业,归根结底,离不开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政治立场的坚守。对中国共产党坚守、践行和创造性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进行梳理和阐释,既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需要,也是我们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政治立场理解的需要,同时对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一、思想基因、理论基因的传承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5]。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5],其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武装。

早在1844年《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  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6]287。后来恩格斯明确说,决定历史变迁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7]。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承认这一历史事实并尊重和凸显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共产党宣言》据此声明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列宁为此说:“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于“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9]。毛泽东直接明了地概括说,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阐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1031。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总结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人类建立没有压迫和剥削、真正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1]。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从其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不仅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而且自觉地依据其核心即人民立场确定党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特别是最核心的人民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萌生、形成和不断发展壮大最为基本而又具有蓬勃生机的理论基因、思想基因。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浓缩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这个思想基因、理论基因的传承过程,以及在传承基础上不断依据“人民立场”进行思想、理论创新并付诸实践的过程。1944年9月初,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会上,总结建党二十多年的经验,明确提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10]1004,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凝练而又鲜明地表达出来;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进一步阐释,强调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所有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1094-1096。不但将“为人民服务”表达得更为明确,而且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之间的源与流关系清楚地标示出来。

改革开放后,我们围绕着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立场这个强大的思想基因、理论基因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告诫全党:“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12]。党要永远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总结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判断我们全部工作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其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最高的、最终极的标准。站在世纪之交,江泽民针对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我警醒,“我们党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14];还强调要始终重视尊重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倾听其呼声、反映其意愿,进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15]。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2-3;后来,江泽民更明确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6]280。党的十六大通过党章修正案,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随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写进宪法,实际上也是以最高权威文件形式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心地位。接着,胡锦涛审时度势地代表中国共产党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17]。“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指人民群众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化表达,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上两个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向世界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424。反复声明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改、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能变。相反,我们在总结实践和理论创新经验、发扬群众路线、汲取群众智慧基础上, 进一步推动重大理论创新来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这个伟大的理论基因、思想基因。2013 年8月,针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8]154。这里使用“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更为凝练也更具包容性的表述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9]789、793。不仅将其提升为更具一般性、更为全面的“发展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明确界定,还将其和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有机联系起来,强调了“共建共享”这个时代要求。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党在新时代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五个一切”,即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一切由人民检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淋漓尽致地阐明出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重大场合被反复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性高频词。

“以人民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围绕这个立场进行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简明扼要和高度凝练的方式进行了时代标识;以理论创新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之间的内在关联,鲜明地彰显出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立场这个思想基因、理论基因传承、创新,进而不断地赋予时代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一个内在的基本维度。


二、实践起始、实践归宿的价值定向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不仅强调要立足于感性的实践活动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挖掘其实质和运行的普遍规律,而且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主张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改变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为此,马克思主义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立场上,强调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一切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工人实际,是有目的、有归宿的,要为实现工人阶级从受奴役、受剥削的命运中解放出来而进行,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

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要通过伟大实践来“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另一方面始终牢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很早就对因何实践、为何实践、向哪实践始终有清醒的理论自觉,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奋斗旗帜上。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不断地把实践起始、实践归宿的价值定向凸显出来、真正践行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过程。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于1934年完成《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强调除战争外, 我们还要搞土地斗争、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此外“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但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21]137。到了20世纪40年代,他进一步总结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明确“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1004、1096。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确定了党的全部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价值归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后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此不断明确和彰显。改革开放的序幕一拉开,邓小平就代表全党反思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2]128。直接地说,最基本的一点,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还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快一些。党就是为了人民利益、人民福祉、人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开放的,其一切决策、一切部署、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江泽民代表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点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来。他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6]279, “出发点和归宿”就把党实践起始、实践归宿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标示出来。这个要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活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发展。胡锦涛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3],“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说法更为形象和生动地将实践起始、实践归宿价值取向传达出来,也因之成为标准的表达。如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出发点和落脚点”之说,为此还具体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12, 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的有机统一。这一论述既把如何实现“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也把其背后的人民立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要求,即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等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个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比如中央政治局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反复声明我们的建设实践、全部工作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25]730,提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始终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6]698。与此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凝练,提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3]168,我们的“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19]76。这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为此,我们党想方设法进一步细化落实,如针对新时代全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针对新时代全国文艺工作,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针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等。可谓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性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推进各种工作,始终强调民心、民意、民情的重要性,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不断推出民心工程,切实地搞好民生福祉,纾解民瘼民困;始终把能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民解忧、促民发展作为评价优秀党员干部是否会办事、能办事、办好事的基本标准,把“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程、进行各项活动等实践行为的基本评判标准。我们的实践是否得到人民认可,背后则是我们的实践是否使人民日常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权益得到保障、发展得到促进。我们党还特别有针对性地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员干部要始终清醒哪些是不能做、不可为、不得行的。总而言之,一切实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来自人民、回到人民。

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中,不管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如何坚守、践行和深化人民立场,落实好为人民服务,成为全部实践活动的价值起始和价值归宿。从历史脉络上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上是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翻身做主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为改善中国人民生活、落实人民主人翁地位而进行的伟大奋斗,改革开放是为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幸福、过上美好生活而进行的伟大努力。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历史实践展开的根源。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历程,始终牢记党是为维护人民地位、保障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民发展而部署和推进各项实践工作,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断凸显。


三、文化主线、文化主脉的定调弘扬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生芽、广泛传播带来了重大机遇、提供了重要土壤,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可贵的是,早期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认识到建立和发展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如瞿秋白在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也要建设“新文化”,提出“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度、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不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的反资本主义性质,还进一步提出要搞“社会主义艺术文明”[27]。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左联,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提出“给群众服务”“向群众学习”的文艺创作口号,瞿秋白还身体力行、将之付诸实践。这把共产党人新文化的“人民性”凸显出来了。

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推进,建设自己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毛泽东于1940年初在《新民主主义论》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未来的新中国必须是“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8]663,而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实质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大众的、人民的,三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8]708-709。到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10]855的思想。在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所作的讲演《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毛泽东更具体地要求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0]1012。由此,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线、文化发展的主脉不断被彰显出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呼吁党的文艺工作者、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都要“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29]。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开始,就知道了建设属于自己的“新文化”的重要性,知道它新就新在是人民的文化,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以此作为“新文化”建立和建设、传承和发展的主线和主脉,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建设“人民文化”重任,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武装保障其先进性,将其民族化、大众化来提升人民的现代文明素养、人民的文化理论水平和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推动这些各方面得到完善的人民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群众智慧、群体力量来发展、巩固自己的文化,从两个方面都牢固确立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改造旧文化,初步建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化,在文艺战线上涌现了一批人民艺术家,推出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得以初步建立,使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很快得到大的改观,也使得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主线和主脉有了很好的文化成果支撑。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刚开启,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专门发表祝词,强调改革开放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208。文艺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要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22]211。进步的文艺工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反映人民需求、代表人民权益、弘扬人民精神,受教于人民并反哺人民,“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22]212。在此基础上,《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发表社论,提出了著名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原则。以此为标准,我们一方面推出系列文艺精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批判包括“资产阶级自由化”在内的各种错误思潮。世纪之交,中国开放的大门日益打开,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继续强调“党的文艺工作,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30],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31]158,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16]400,把为人民服务视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求。步入21世纪,胡锦涛代表全党更为明确具体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4]2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4]28。这实际上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主脉贯穿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所有环节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使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以人民为中心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中心环节”[26]533。他还特别强调,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维护好实现好群众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32]。更重要的是,新时代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比如针对宣传思想工作,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8]154;针对文艺工作,强调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3];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34];关于教育,多次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要“以人民为中心”。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从培育“四有”公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直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等各个文化建设具体目标的确立和扎实推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

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主要脉络,百年来党的伟大征程,就是把这个文化主线、文化主脉赓续好、发扬好。


四、科学方法的转化创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的“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35]。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个“最基本的道理”的另一种凝练表达。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既蕴含着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态度,也蕴含着科学的方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守、践行和创造性推进,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将之转化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创造出很多科学的方法。这里面非常典型亦极具重大意义的是群众路线法。

众所周知,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胜利召开,通过了《组织章程决议案》,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举行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在其决议案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其将来命运如何,取决于我们党会不会有力组织群众, 能不能有力引导群众。1928年6~7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举行,结合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我们党得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这个重要论断;同年11月,中共六大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农委书记李立三指出,我们党尽最大的努力深入到底层人民群众中去,搞好“总的争取群众路线”,这是党的重要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路线”这一说法。次年12月,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在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21]88,稍后还专门强调,这一路线要求“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21]138。显然,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在1943年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还明确指出,这是“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都必须实行的方法,“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0]899-900。

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地位,也明确了群众路线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将党的工作方法用“群众路线”进行了明确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在党章中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在这次党代会上,邓小平专门就“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进行了解说, 强调了两点,其一,“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其二,“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36]。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顺利通过,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完整表述,明确说:“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7]。在把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密切关系很好地表达出来的同时,也将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转化为科学方法彰显出来。这个经典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搞好群众工作、贯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执行群众路线、得到人民拥护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强调它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江泽民),是“党的生命线”(胡锦涛)。并且始终重视将群众路线作为科学方法,提高工作实效,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江泽民强调说:“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38]。为此他明确总结说:“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1]100。胡锦涛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39]。“法宝”就意味着它是极端重要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手段或工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要经得起“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26]309。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批次、全面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作决策还是抓工作、促落实,都要体现宗旨意识、人民立场,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40],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去。因为“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41]。为了把这一方法落实好、运用好、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2019年2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针对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25]799。

群众路线这个方法,其核心和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同时也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想方设法把群众路线落实好、贯彻好和运用好,以科学方法、有效方法的形式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人民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和底色,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通过各种维度不断将其彰显和落实,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由弱变强、永葆活力的“密码”,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胜利、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和根本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时代之问的核心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兑现,既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基因、理论基因的传承创新,实践起始、实践归宿的价值定向,文化主线、文化主脉的定调弘扬,科学方法的转化创生这四个重要维度上继续发力、进一步深化,还需要开辟更多维度、创新渠道和形式来使“以人民为中心”得到更充分的彰显、更有成效的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此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4]。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自《青年探索》

2022年01期P49-59

END

图文 / 李 洋    

编辑 / 肖 彬、郑 航

初审 / 吴 瑾    

终审 / 谢素军、谢碧霞


点一下阅读原文下载当期《青年探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关锋 王安琪 | “以人民为中心”: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四维分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