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忆黄山茶林场为抗击山洪牺牲11位知青

铭记黄山茶林场的壮烈一幕
追忆为抗击山洪牺牲的11位上海知青

《新民晚报》


花岗岩雕塑的11位烈士群像前,刻着这样一段碑文——

这里,安息着十一位烈士。


1969年7月5日,皖南山区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山洪,凶猛的洪水咆哮着,顺着山涧奔腾而下,扑向上海市黄山茶林场的各个连队。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第四连十一位知识青年,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与凶猛的洪水英勇搏斗而光荣献身。


黄山青松碧血丹心,烈士忠魂浩气长存,十一位烈士虽死犹生,英名永存!

4年前,11位烈士的遗骨从黄山茶林场搬迁到故乡的滨海古园。


40年后的今天,光明集团在这里举行缅怀11位烈士的纪念活动。黄山茶林场的场长来了,烈士亲属来了,烈士生前的战友们也来了……一枝枝黄花寄托着深深的怀念。

松柏青翠,肃穆庄严。追昔抚今,难以忘怀。今天,我们重忆黄山茶林场的壮烈一幕,希望人们永远记住烈士的英名。

黄山青松记得那一刻

穿越时光隧道,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那年头,我们这一代人曾千百遍地背诵毛主席的这段语录:“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40年后重温这段语录,依旧觉得壮怀激烈,豪气凛然。那时候,热血青年都在红色海洋里沉浮,悲喜交加。其中不乏为国为民抛洒热血英勇献身的好儿女。黄山茶林场11位上海知青搏击洪水的这一幕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1969年7月5日凌晨,肆虐了一夜的狂风暴雨,导致了百年罕见的山洪暴发。凶猛无比的洪水卷着山石扑向黄山茶林场地处太平县谭家桥镇的第四连队。


第四连队所处的地势最低。泉水沟将宿舍区与食堂、仓库隔为东西两端。平时,从宿舍去食堂打饭,须过一座木结构的便桥,桥面也就10来米长。


清晨4时,张良月错看一小时,早早起床了。她穿上塑料雨披,打亮手电筒,冒着暴雨,趟过便桥,去食堂。随后点亮煤油灯,熬粥,做馒头、白煮鸡蛋,准备早饭。


也有人5时起床。一夜暴雨,山涧流水汹涌。好奇,看“瀑布”去。


6时,天亮了。队员们陆续起床。雨势依旧不减,洪水像一头发疯的野兽,横冲直撞,声震如雷。


7时光景,该去食堂打早饭了。这一刻,有人惊呼:便桥被洪水冲垮,过不去了!


隔水相望。洪水威胁着食堂和仓库。食堂里有战友,仓库里有大米、面粉、赤豆、绿豆、化肥、农具……形势危急,副指导员陆华一声喊:“走,绕山路,过公路桥,一定要把战友和集体财产抢救出来。”


那时的报道镌刻着历史的烙印,不妨摘录一二:


“陆华等11位(其实12位)战士迎着急风暴雨,向绕在山腰上的一条小道奔去。这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山间小道,一边是水沟,一边是陡坡,路又窄又滑,一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但山路再险也吓不倒英雄的战士。11位小将踏着泥泞的小道,冲开两边密密的茅草和荆棘,手划破了,揩揩血迹继续走;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10多分钟后,他们赶到了公路桥的桥边。狂风在呼啸,暴雨在猛打,山洪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咆哮着,翻腾着,排山倒海地冲击着公路桥。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陆华坚定有力的声音,压倒了山洪的咆哮声,‘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为了抢救国家财产,洪水再猛,道路再险,我们也要闯过去’。11位小将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顶着疾风暴雨,迎着凶猛的洪水,一步一步地迈上了公路桥……”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时的报道文字矫情。其实那个时候的报道文字都是这个“模式”。暴雨山洪情形确实如此,至于陆华是否喊过口号,11位知青是否朗读过毛主席语录,查证并不难(因为还有幸存者),但毫无必要了。


最终,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凶猛的洪水冲毁了桥基,掀翻了桥面,卷走了11位上海知青。他们是陆华、林卫阳、陶华、吴菊妹、金志强、王庆伟、李笑牛、林晓薇、张云芳、许洪兰、刘度南,二男九女。3天以后,11人遗体全部找到,葬于黄山脚下。青松映丹心,忠魂留人间。

生还者追忆往事

生还者,也就是被遗漏的第12位,名叫陆忠义,也是上海知青,且是1964年建场、1965年奔赴黄山茶林场的元老。那天,他同他的数位战友均接受了我的采访。


为什么会被“遗漏”?我不便正面询问陆忠义。但我听说了“原委”,不是问题。那个年代,在一场与洪水生死搏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显然大大高于活下来的人,报道文字倾向烈士理所当然。但如果,对同为英勇壮举的幸存者只字不提,掩盖真相,实属不公。40年后的今天,我们理当将第12位的陆忠义补上,还这壮烈一幕的完整面貌。


那天早晨,陆忠义约上两位战友去看“瀑布”。当他们一头冲进雨里,两位战友说去宿舍换雨鞋。就在这个时候,陆忠义听到有人高喊便桥冲垮了,且哨子声一阵紧似一阵。他立马将“瀑布”甩在脑后,朝宿舍区奔去。随后,他加入了副指导员陆华率领的抢救队伍,绕过山道,来到公路桥上,与11位战友手挽手,肩并肩。他说,他当时位置在左边第二位,洪水冲垮桥面时,12个人全被卷走。他脑子清醒,只觉脚底下踩着东西,眼前闪过一根竹子,赶紧伸出双手,紧紧抓牢竹头不放,被洪水冲到一个浅滩上,幸免遇难。


陆忠义的生还,让连队的战友们满怀希望。他们沿着水流找寻11位战友。一个多小时后,王庆伟被第一个捞上来,只见伤痕累累,千疮百孔,凶猛的洪水将王庆伟撞击得早没了呼吸。第三天,最后一个许洪兰在30多公里外的竹林里被发现。除陆忠义幸存之外,其余11位上海知青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昔日的同学、战友张良月、吕绳云、应晓球、吕银华、倪慎泰等缅怀烈士,说当时他们都是向明中学、上外附中、卢湾中学的同学,一起到黄山茶林场,在一个连队,住同一个房间,夜里点亮蜡烛一起读书。他们至今记得,林晓薇的日记里写道:最艰苦的担子争着挑,最困难的事情抢着干,最危险的地方带头上;李笑牛花了整整三个月,将毛选四卷抄了一遍;许洪兰小学二年级也没读完,硬是一字一句地啃,背下了“老三篇”;山林失火时,刘度南冲向火场,烧焦了头发,熏肿了眼睛,事后笑道,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


送战友,给他们穿上军装,放入棺内,久久凝视,泪流满面,谁也不愿合上棺盖。当地农民点着火把也来送葬。

一个月后,黄山茶林场11位上海知青的英勇事迹,通过媒体,传遍大江南北。

继承兄姐的遗志

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现黄山茶林场这壮烈一幕时,不得不说说11位烈士的后续新闻。至今,很少有人知晓这段后续新闻。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一个交接,也是他们这代人在黄山茶林场谱就的又一曲颂歌。


我见着他们了。烈士吴菊妹的弟弟吴尧鑫、烈士李笑牛的弟弟李东、烈士林卫阳的弟弟林锋、烈士陶华的妹妹陶伟、烈士刘度南的妹妹刘雪英。他们作为烈士的亲属,也来到滨海古园缅怀兄长和姐姐,追述那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他们说,那年头,人都很“纯”。哥哥姐姐1968年9月去了黄山茶林场,直至1969年7月5日牺牲,都没有回过上海。父母家人送走了儿女后,再也没有见过。当他们赶到黄山茶林场处理后事时,多想再见上儿女最后一面。然而,天气太热,遗体难以保存,再则遗体经洪水山石撞击后,伤痕累累,不忍卒睹。所以,当他们到达黄山茶林场时,遗体已经被埋葬。他们站在墓地前,悲痛抹泪,但很理智。人死不能复生,儿女死得光荣。黄山之行,心痛之行,他们收拾起儿女的遗物,不吵不闹,没提任何条件,也没谈起抚恤金,没有领取过一分钱,便打道回沪。

时世造英雄,说的是形势、环境对人的影响。烈士的父母并非英雄,但他们在黄山茶林场所见所闻,深为儿女骄傲,便萌动一个愿望,让逝者的弟弟妹妹继承哥哥姐姐的遗愿,前赴后继上黄山茶林场接班。他们回沪后,为尊重“老二”“老三”的意见,将心中的愿望和盘托出,深得儿女赞同。同年12月,吴尧鑫、李东、林锋、陶伟、刘雪英等先后奔赴黄山茶林场,在哥哥姐姐战斗过的第四连队接班。

缅怀是为了传扬

是的,缅怀是为了继承。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从记忆深处重忆黄山茶林场这壮烈一幕时,无论是烈士的弟妹,还是烈士的战友,这些年届或年近花甲的前辈,无不感怀那时的峥嵘岁月。从上海到黄山茶林场,再返回上海,他们亲历了两个时代,国家大变,上海大变,家庭大变,不变的是他们心中对茶林场这片绿洲的崇敬,这份珍贵的记忆。


他们从黄山茶林场走来,如今有任局级、处级的领导,但他们都说:茶林场是最亲切的。


人与人相处,心与心相通,英雄连队,榜样力量,这是一段极富价值的生命历程。诚如他们所言:面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时,人性会焕发出光彩,尤其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奉献精神永远是崇高的生命体现,黄山茶林场11位知青如是,随后的金训华如是,到了汶川大地震,80后、90后年轻一辈前赴后继,更是佐证。


这就是我们追述往事缅怀烈士的意义。

农友祭奠黄山茶林场十一烈士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65kbvkw&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