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小瑛:三次患癌奏响生命的交响!音乐相伴人生九旬正绚烂

《人物》指挥家郑小英中央电视台

《不老人生》郑小瑛中央电视台

 郑小瑛:音乐相伴,人生九旬正绚烂 

她,身后有光,脚底生风

她,姿态优雅,内心强韧

三次患癌,依然坚持在指挥台上

她——就是女指挥家郑小瑛!

她悄悄过了90大寿

学生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为她祝寿

90岁高龄的郑老师

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装裱在生日蛋糕上的乐谱,

是卡门组曲选段《龙骑兵》总谱,

能唱能吃,是对郑老师执棒

这部歌剧高达两百多场次的纪念。

网上的90后都“佛系”了

90岁的郑小瑛却依然手握指挥棒

坚持在一米见方的指挥台上

因为,这是她一生热爱的音乐事业——

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儿子,闽西客家人郑维与重庆回族家的女儿温嗣瑛于1927年在上海的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1929年,郑小瑛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里,父亲是留美人士,母亲是大家闺秀,她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比较西化。


在很小的时候为了能陶冶她的情操、希望她具备一个“淑女”的修养,父母就让她学习钢琴和舞蹈,并在学校和家庭的聚会场合给大家表演。郑小瑛说,这是她对于音乐最初的接触。

郑维、温嗣瑛与两岁的小瑛

母亲温嗣瑛是接受五四洗礼的新一代女性,她放开小脚,学习新式体育,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并且作为传统穆斯林家族的成员,她嫁给了美国留学生、基督教徒郑维。

爸爸妈妈庆祝结婚10周年合影留念

郑小瑛对母亲性格的概括是,倔强、叛逆、要强。而这三个词,也是郑小瑛自身性格的写照。 不服输,这个关键词也是贯穿了郑小瑛的职业生涯。从她走上指挥这条路开始,就没想过要要放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是越挫越勇,绝不退缩。

温嗣英与襁褓中的女儿郑小瑛

后来,抗战爆发,她随家人从上海迁往重庆,由于环境不允许,她的钢琴学习也就中断了。高中毕业后,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那时,似乎她人生的道路走向了另外一种可能。

17岁的郑小瑛在弹钢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出让青年干部上大学的号召。音乐能力突出的郑小瑛被保送去上音乐学院,由于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指挥专业,所以最初她是被保送到作曲系学习的。

1956年的郑小瑛与合唱指挥导师杜马舍夫

就像命运有安排一样,1955年一位苏联专家应邀来指导中央歌舞团的合唱团,当他了解到中国的音乐学院还没有指挥专业时,就主动提出可以为有才能的年青人开设一个合唱指挥班,郑小瑛有幸被他挑选,成为指挥班里二十来个学员中的一员,而且是唯一的女性。

郑小瑛早年指挥照片

指挥班结业后,回到音乐学院教学岗位上的她,表现出了优异的指挥才能,于是1960年,领导又公派她到苏联进修乐队指挥专业,从而造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

周总理1961年在苏联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

1961年10月,导师安诺索夫为即将执棒第一场交响音乐会的郑小瑛送来了提神的热咖啡

1961年5月,郑小瑛在音乐学院小厅再次演出了贝多芬的交响曲《No.1》,《苏联妇女》首次以“中国第一位女指挥”的称谓对其进行了报道


因此,郑小瑛说,指挥这个职业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和向往,而是组织上看中了她的音乐才能和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才使得她这个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小女孩,在时代的浪潮中走上了交响乐指挥家的道路。


一直以来,指挥这个职业几乎是被男性垄断的,能够在这个专业领域成功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可谓凤毛麟角。面对庞大复杂的交响乐队,郑小瑛却气定神闲地在这个一米见方的指挥台上稳稳傲立了近七十年。

80年代的她,知性恬静。蓄长的秀发轻挽耳畔,眼眸间荡漾着一股柔情。不变的,是手中依然紧握那根指挥棒。

90年代的她,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满满

21世纪,已近耄耄的她,依旧活跃舞台

当岁月爬上鬓角,屡屡银丝间,全都写着对艺术最诚挚的爱 。

 三次患癌,奏响生命的交响 

如今,已经90岁的她,站在指挥台上依然是那样激情澎湃、光彩照人!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郑小瑛早在21年前就患上直肠癌,当时,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5年。但她却靠着对音乐的热爱,逼退了死神,创造出了更加壮美的人生篇章。

心中却有那么多的牵挂

1991年,郑小瑛从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她并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事业。1996年,由她一手创办的“爱乐女”室内乐团因为种种原因,无奈解散了。


这时,厦门市向郑小瑛发出了邀请,请她南下厦门创建一个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她欣然地答应了。

11月初的一天,郑小瑛一个人去北京朝阳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的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你得了直肠癌!”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郑小瑛打入深渊。回到家,郑小瑛把诊断结果告诉了老伴,刘恩禹有些支撑不住。见老伴如此震惊、如此伤心,郑小瑛反倒安慰起他来:“没什么,人都有这么一天的,要来的迟早都会来的,但我一定要把手头的事办完……”

当天下午和第二天,郑小瑛仍然按事先计划好的工作日程,分别给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开了两场音乐讲座。一周以后,郑小瑛住进了医院。她本不想告诉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手术前一天,她还是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听说妈妈得了直肠癌,女儿郑苏在电话那端一下子号啕大哭起来。女儿的哭声,把郑小瑛的心彻底搅乱了。直到此刻,她才知道自己原本也是脆弱的,才明白自己的心里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牵挂:音乐、亲人,她一样也放不下……


郑小瑛在医院接受了手术。两天后,女儿郑苏从美国赶回北京,女儿在医院陪了郑小瑛整整两个星期。三口之家的团圆梦想竟是在病房里实现的,这让大半生都在走南闯北的郑小瑛分外感慨。

让音乐增加生命的长度

病床上,郑小瑛并没有停下厦门爱乐乐团的筹建工作,她一边审阅报考者的材料,一边听他们寄来的录音,对学员进行初选。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南赴厦门?郑小瑛心急如焚。


为了安慰郑小瑛,让她安心配合医生治疗,一向不陪妻子出行的刘恩禹只好再次“妥协”:“把病治好了,你想去哪儿,我都陪你去!”“此话当真?”郑小瑛的眼睛一亮。当医生说她出院后一个月就可能重返指挥台时,她精神大振,立刻积极地开始术后的恢复锻炼。

1998年4月,郑小瑛终于出院了。5月,她飞赴异国指挥了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化疗,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她戴着假发,站在指挥台上,就像是战士听到了冲锋号,激情顿时像火一样被点燃了。

1998.5,爱沙尼亚国家歌剧院的歌剧卡门刚闭幕,一束鲜花送到了郑小瑛的手中,章红艳激动地说:“郑老师,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你有多么不容易!”


回国后,郑小瑛立即马不停蹄地去厦门,组织招聘演奏员的面试。老伴也不食言,陪妻南下。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厦门爱乐乐团正式成立了,郑小瑛出任了该团的艺术总监。乐团采取的是“民办公助”的模式,一家民营企业先期注入了300万元资金。没想到,厦门爱乐乐团才组建起来不到3个月,原先注资的那家企业就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等原因,财政上出现困难,乐团的经费一下子没了着落。这让郑小瑛傻了眼,只得去找相关部门“化缘”。


1998年9月8日,一个国际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这天,厦门爱乐乐团举行了他们建团以来的首次正式演出。前来与会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的吴仪女士来到了演出现场,她还与郑小瑛共进了晚餐。


厦门爱乐乐团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厦门的交响乐听众从无到有,在只有200多万人口的厦门岛上,每周一场的“周末经典交响音乐会”的买票听众竟能达到平均每场200多位!


有爱人支撑,有音乐的相伴,有朝气蓬勃的爱乐乐团相守,郑小瑛不仅健康状态良好,还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愿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为自己的故乡——闽西永定土楼上演了一曲震荡灵魂的寻根音乐《土楼回响》。


这部获得了音乐界最高奖——“金钟奖”的交响乐,是郑小瑛专门请作曲家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土楼量身定做的,它让全世界的客家人都为郑小瑛这名杰出的客家女感到自豪。


郑小瑛说过:“如果有一天能够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这种能为艺术贡献毕生精力的感觉,真好。

一手创办厦门爱乐乐团

今年是厦门特区改革开放40周年。一路走来,厦门爱乐的点滴成长都刻在厦门这座城的城市记忆中,乐团也即将迎来自己20岁的生日。


20年来,厦门爱乐乐团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为打造厦门的文化名片担当重任,在厦门举办了1700余场音乐会,其中不乏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会。这些经典的音乐会为厦门市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带领厦门文化走上世界舞台。2002年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将厦门文化带上了更高更大的舞台。

现在的厦门爱乐乐团,已经成为了“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这离不开一手拉扯它长大的“母亲”郑小瑛。


1996年,她受厦门市邀请,创办中国首家民办乐团。这一年,郑小瑛68岁,新事业正处上升期,她却被查出患了直肠癌。身患癌症,已近古稀,郑小瑛心中那股韧劲又冲了出来,她非但没有放弃,更是拼全力抗击命运,将厦门爱乐乐团的一切操持的有声有色。

1998年4月,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厦门经贸干校开始排练。礼堂太空旷,只好挂起能吸音的白布帘,太难看,又挂起了鲜红的国旗。

1998年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音乐厅首演

1999年12月31日,厦门爱乐乐团与星海合唱团、厦门大学合唱团在新落成的海沧大桥上演奏刘长远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诗篇》和贝多芬的《欢乐颂》

2000.11.22,第一次在家乡土楼里奏响交响音乐的郑小瑛

2000.11.22,年轻的厦门爱乐乐团在闽西永定湖坑的振成楼前

2000.11.22,神奇古老的闽西土楼里响起了优美的交响乐

2002.4.2,郑小瑛指挥厦门爱乐乐团与日本佐世堡百人合唱团用客家话高唱《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2002.10.18,在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开幕式上,大赛主席、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殷承宗与郑小瑛以及厦门爱乐乐团出色地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初期的厦门爱乐每周音乐会上,台下常常只有十几名观众,台上,郑小瑛深入浅出地讲解,80多名乐手专心致志地演出。这样每周一次、高频率的普及性演出,在中国当时交响乐团中并没有先例。


坚持了多年以后,台上比台下人多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就这样, 从一个完全是没有票房的一个乐团,到最后发展成每一场都是200多人,音乐厅坐满,无数厦门孩子,都是听着厦门爱乐团的音乐会长大的。

厦门爱乐乐团每年免费为厦门的中学生举行十场“音普工程”交响音乐会。中学生也能在郑小瑛的指导下上场指挥乐队

2007.4.17,厦门爱乐乐团在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圣殿柏林爱乐大厅奏响了中国气派的交响乐作品,受到挑剔的柏林听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多次返场,欲罢不能。

2009年10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戴维斯音乐大厅,厦门爱乐乐团的“土楼东行”在240位华洋合唱团员参与下热烈上演。


2013年,在厦门爱乐渐入佳境的时候,为乐团倾注了15年心血的郑小瑛,被告知需接受总监换届,离开厦门爱乐乐团,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2013年9与,在歌剧《岳飞》的音乐会上,郑小瑛告别了厦门爱乐乐团


随后,郑小瑛又两次被查出患了早期癌症,可她依然坚持不懈,执着的坚守在推动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前线。

“即使疾病缠身,我依然不会舍弃你,我最爱的指挥事业。能倒在指挥台上,这是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岁月更迭,不改初心。”


90年,她走过一段段不平凡的年华,有辉煌,也有挫折。然而,不管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潮,音乐始终相伴。

郑小瑛老师,愿您终生美丽,音乐一生伴随!

整合来源:央视《大家》、凤凰网、腾讯视频、《人民文摘》等,编辑:Echo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推荐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