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一词的变迁

“知青”一词的变迁作者:王以

“知青”,望文生义,应该是指“有知识的青年人”,自从最高统帅毛主席在1968年12月21日晚上,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新语录,第二天(12月22号)《人民日报》公布了这段“最高指示”以后,诞生的“知青”一词,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青年人”本来的含意,而成为“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那批学生的特定称呼。

伟人“最高指示”中的“知青”概念其实是非常明确的,时间(68年及其以后)、对象(初中、高中、大学毕业,俗称老三届、新三届这一批人)、范围(送到乡下去)说得清清楚楚。显然,“知青”这词是有定义、有限定范围的,专指文革中“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送到乡下去接受再教育”的那批年轻人。


之所以用“知青”来称呼这个群体,本是民间为了方便的简称而已,谁也没有留意到其中的语病,这些中学生虽然可叫“青年”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尊称他们有“知识”(大学生其实并没有被动员下乡)。然而,官方也认同该称呼,当年许多正式文件中均采用“知青”这一称谓,因而一直沿用至今。 

在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中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安置方法,动员城市学生到云南新疆内蒙北大荒等地的军垦农场去“一手持枪一手劳动”,叫“支边青年”,简称“支青”(他们自称“兵团战士”)。


那时候,当“支青”似乎比当“知青”更有优越感。据说是按照“参军条件”经过“严格政审” “部队批准”后,才有了当“支青”殊荣!许多家长兴奋地宣称,我的孩子参军了。家庭出生不好个人表现不行的学生还去不了,只有当“知青”的命。


直到今天,众多支边团体仍然在自己的团旗上大书:“中国人民解放军XX生产建设兵团X师X团X营”,而不是叫撤销建制后的名称“XX国营农场”。


这些“支青”与农村插队的“知青”的安置方式有明显区别,“支青”们有供应粮有津贴有医疗保障,相当于“国营农场职工”待遇。而“知青”是没有任何工资或社保,刚去初期还有供应粮,供应期一结束就什么也没有了,只能与当地农民一样在土里刨食为生,是真正的农民。 

“知青”被分散在广袤偏远农村插队,公社生产队干部管理非常松懈,他们虽然绝大多数都经济拮据,生活艰苦,却处于非常宽松的环境,无论是参加生产劳动、还是四处闲逛,甚至回家探亲滞留城市,全凭个人做主,基本没有约束,所谓“再教育”往往是虚应故事。


“支青”恰恰相反,他们过着集体的生活,高度集中的管理、严苛的纪律、加上高强度的劳动,请假探亲制度限制,特别是 “再教育”方面,更是有一整套军事化的政工形式,政治学习,活学活用、优胜评比等等,受到更多的关照。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不被看好的插队 “知青”命运似乎开始有了转机,从71年中期开始,陆续有城里招工的到乡下把“知青”召进工厂,虽然当时只有极少数人幸运地结束了“再教育”过程,但是造成的震动不亚于十二级台风,每个“知青”面前都闪现出一条回城的“金光大道”,于是调皮的不再调皮,闲逛的不再闲逛,大家开始老老实实呆在生产队“挣表现”,希冀有一天,“一纸招工通知”突然幸运地砸在自己头上,就像天上掉了块馅饼一样令人兴奋。


可是身在边疆的“支青”却毫无回城希望,大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开垦荒地、割着橡胶,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出路何在,加上部分管理干部的粗暴对待,艰苦的生活条件一直没有改善,悲观情绪渐渐笼罩在“支青”们周围。

终于有一天,大约是1979年前后,一场强烈要求返家的请愿罢工风暴突然在云南版纳地区爆发,很快蔓延到整个农垦系统。在北大荒、新疆等军垦农场,也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罢工请愿风潮。“知青”一词终于一跃而成为香饽饽!所有“支青”都宣称自己是“知青”,应该与插队知青一样同等享有招工回城或因病残、特困、顶替回城的待遇。


这场风暴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他们成功了!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大量知青回城已成为定局。于是乎,一些家在农村毕业后回老家务农的“回乡青年”,文革前被动员下乡的“社会青年”、五、六十年代早期到新疆建设兵团的“支边青年”......,全部自称为“知青”,要求享受“知青”待遇;甚至因政策规定不下乡的叫“留城知青”,因疾病免下乡的叫“病残知青”,远远超出“最高指示”所限定的范围!如果伟人在世,恐怕要有些“不明觉诧”了……

从此,中国广义的“知青”这名词,成为凡是下过乡,到过农场、支过边的人群的共同特定称谓。

附录:

一、《辞海》1979年和1985年的增补本没有收录“知识青年”的条目,到 1999年以后的辞海,才有了“知识青年”。解释有两条:1、经过正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2、简称“知青”,“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初中、高中学生。


二、百度词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英文是educated youth,  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2012年7月于重庆

作者简介

网名日暮孤帆,1951年12月出生于重庆,1969年3月赴四川省万县走马区双河公社(今重庆市万州区走马镇)插队落户。1972年回城工作,机械工程师,历任技术副厂长、技术科长,检验科长等职,现已退休。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知青文化网站长、《红月亮知青情》公众号主编。


自我评价:易感动、易激动,也易冲动,以物喜,以己悲,去留有意,荣辱都惊。毫无超然物外的禅道精神,大俗人一个,没半点佛缘。

来源:红月亮知青情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精选知青青春回忆文章(422篇)

精选后知青时代文章(252篇)

精选知青关注文章(335篇)

精选知青影视、纪录片(200余部)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