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海南知青到军区司令员

符永健,海南省文昌市重兴镇人。海口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74年上山下乡到海南昌江霸王岭林立局下属林场。1976年应征入伍,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并荣立个人一等功。退休前职务为海口市委常委、海口警备区司令员。
记忆的森林符永健

一本好书、一部好戏,对年轻人的鼓舞往往超乎想象。在众多红色小说中,曲波创作的《林海雪原》我最钟情,20世纪60年代末期,取材其中的戏剧《智取威虎山》风靡海南,戏中“203首长”少剑波、侦察排长杨子荣,智勇双全的英雄故事强烈感染着那一代人,在森林雪国的壮阔里,在对敌斗争的智勇里,英雄情结、家国情怀烈焰般烙印进我的青春。

符永健(右一)与中学同学合影

故事,该从那片苍莽无边的森林开始。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接到上山下乡去霸王岭林场的通知时,心中那份莫名的激动。那一年,我18岁,刚从海口一中高中毕业。那一晚,我收拾完下乡的物品后,郑重地将《林海雪原》塞进行囊。那一刻,我憧憬着,在霸王岭那个神秘的森林“国度”里,一群有志青年将用血与火镌刻出他们这一代人的报国足迹。

热带雨林中的城里人

1974年1月13日,作为海南省公交战线子弟,与其他两百多名知识青年一起,大家分乘几辆长途客汽车从海口出发,在颠簸了8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海南省昌江县霸王岭林业局。当最后分配到乌烈林场时,天已擦黑,知青们望着近在眼前的高山密林,似乎已经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累,一直被兴奋、激动的情绪包围着。是啊,这里将是知识青年大展拳脚的新战场!


最初,我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在园林班当紫胶工,负责给紫胶树上肥、除草、砍胶。


1974年初的海南突下了几天的冰雹,天气出奇的冷,生长在热带的紫胶树竟然冻死不少,我们要每人扛上一把树梯,爬到树梢把冻死的紫胶树冠砍掉,留下树干再发新芽。大片的紫胶林,砍到手起几层泡,砍到能从树梯上摔下来……。


更考验人是莫过于去大山里放紫胶。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一路颠簸赶到局部,然后每人挑两个大竹筐上山,筐里满满地放着紫胶杆,杆长都有30-40厘米。说起紫胶,现代人已经很陌生,农场也不再种植,可在当年却是一种国防军工品,涂在武器装备上和营房的墙壁表面上,能够起到防腐、防水的作用。放紫胶的任务是要爬到树梯上,把带有紫胶虫的紫胶杆捆绑在一根又一根干净的树枝上,直到一大片又一大片树林全部绑上。紫胶虫自行繁殖生长后就会吐出紫胶来,刮下来集中在一起就可以交公了。

高高的山林、布满枯枝枯叶的山路(与其说是山路,不如说是穿树林、不时出现断断续续、羊肠崎岖的路段),单人行走都困难,还挑着两筐重重的胶种担子,一不小心就会被脚下圆圆的断树枯枝接着坡度滑倒,甚至有连人带筐摔倒的危险,几位瘦小的女知青趔趔趄趄的挑筐上山,看得人直心惊。山中林木茂密,加上山路陡峭,虽然晒不着太阳,但粗布做的工作服竟都被汗水浸湿,活似洗澡一般。每天还要跟漫山遍野的山蚂蟥、追着你的山蚊子打“交道”,防蚂蟥的袜子必须拉长直至穿到膝盖部位,否则随时会有山蚂蟥钻进裤腿里饱吸成“血球”,人却毫不知觉。丛林劳作常会磨破肩,脚上打水泡,暴露的皮肤肿上几个包,但心情是愉悦的、情绪是欢乐的。尤其是想到中午又可以吃上香香的冬瓜米饭,下午收工又可以和附近林场的工友打一场篮球比赛……。即使再累,休息片刻后一声走嘞,劲头就又足了起来。

学会了林场生产技能  

一年后,我被调到了采伐班,采伐班的生产旺季是春节过后到春暖花开时。我是一名油锯手,那时我们一个班组有12个人,四五把锯,两人为一组使用一把锯,几把油锯同时开工时震得林鸟惊飞、花枝乱颤,巨大的轰鸣声回荡在森林里,仿佛一首雄壮的交响乐。到了八月份雨季来临了,林场便停止采伐作业,但我们仍不得闲,要趁着下雨与工人们一起劈山修路种树苗。比起种树苗,劈山修路的工作更艰苦,而且很危险,要一人稳稳握住钢钎、一人使劲抢砸大锤,在石头中砸出60-80厘米深的孔洞,在洞里装上炸药和雷管把石头炸开,人要跑老远才够安全。从那时起我就掌握了爆破的技能,以后几乎每次放炸药、装雷管、接导火索都是我来完成,确认导火索点燃后最后一个离开,大家躲在远远的地方看着,林场的老工人都赞扬这个年轻人胆大勇敢、不怕死。


当了一年知青后,我被选为场里面的团支部书记,除了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搞好学习生产,还负责给场里写宣传稿件,制作增报,当上了林场的政治辅导员,被老过人们戏称为“小秀才”。随后又当上了林场的民兵副连长。第一次摸到枪时,就有一样强烈的直觉——今后一定会在我和它之间发生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半年后,我被霸王岭林业局武装部选为民兵骨干,送去昌江县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培训,打那以后,每年都要抽出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专项军事训练,现在想想,后来参军入伍的机缘应该始于此吧。霸王岭正是我体能锻炼和军事素质培养的摇篮。


三年中,不仅学会了种植紫胶、割胶、伐木,还向林场的老工人学会了缝纫、编藤椅。不仅会用缝纫机补好的自己的衣服,还经常帮其他知青缝补。缝纫机在当时仍是稀缺物品,每次使用还要借,大概是林场的老工人觉得这个城里人聪明能干,每次借用都毫不吝惜。每到空闲时间,只要天气不坏,我都会跟着老工人上山砍藤,回来后用刀把藤条劈开晾干,再跟着工人师傅一板一眼地编藤椅。回家探亲时,我将自己亲手编的一把太师椅送给了父亲,父亲满意极了,从此后,父亲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在这把藤椅上读书、看报,惬意的很。这把藤椅陪伴了他整整十三年,直到父亲去世。下乡的日子里,我还学会了开拖拉机,后来我参军了,每当坐进坦克驾驶室开动坦克,脑海里总会闪现从前下乡时,开着东方红拖拉机奔忙在林区山路上的情景。

森林铸造了坚强的意志

时光总是会不慌不忙地抚平你的情绪,使你最终静下心来,体会生活的每一道滋味。林区的生活是清苦的,驻地和林场之间相距很远,五、六公里的路途全靠两条腿步行。仗着年轻体壮,一路听着鸟叫虫鸣,倒也不觉得累,竟练就了一副好脚力,每当远远地传来油锯声,就知道已接近“战斗位置”。


那时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早餐是二三两稀饭加两块豆腐乳,中午自己带上大米和饭盒在山上,冬瓜和大白菜轮流招呼。林场食堂一个月打一两次牙祭,吃肉的那一天,知青们欢喜有如过年。


工作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霸王岭林场的领导非常关心上山下乡的知青。林场的场长冯修本,是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一忆起这段知青岁月便能令我感受到温暖的人。记得那时,由于林区蚊虫多,卫生条件差,下乡一年后我染上了疟疾,每月都会发作,发作时发冷发热打摆子,痛不欲生,连续两年无药可治。冯场长懂一些医术,他知道情况后马上用祖传的偏方抓了些草药,亲自烧火煎药,就这样在冯场长的精心照顾下,两三个月后,我的病竟然奇迹般地断了根,至今未再犯。


还记得生产二班的班长王召槐是琼海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一直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有啥好吃的总忘不了分我们一口,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经常鼓励我们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往长远看。在他的鼓励下,我从家里带来的那一大包高中课本没有变成摆设,每当干完活一休息,便会习惯性地放下锯子就拿起书复习,因为那时心里还揣着一个梦——上大学!当时的下乡政策规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锻炼必须满两年,才能获得上大学和参军入伍的推荐资格。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人,所以我工作学习两手抓,工作之余抓紧学习。

走出森林步入军旅生涯

1976年11月的一个上午,正在山间伐木,偶然间听说今年的征兵工作开始了,于是收工下山后,径直跑到场部拨通了林业局武装部的征兵报名电话。当时,有少数知青已经回城,而我的回城机会也指日可待,很多人不理解,问为啥放着好好的城里人不想当,非要去当兵?说实话,我并没在这个问题上耗费什么精力,只是任由着一腔热血牵引着,一心想要奔赴更火热的“战场”,那定是承载我所有理想信念的“林海雪原”!


下乡三年中,我年年被霸王岭林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被选为知青的唯一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下乡收获的汇报。我成绩突出,在霸王岭知青中第一批入了党;我身体强壮,多年伐木工作练就了我的体魄;我军事过硬,三年民兵训练锤炼了我的意志,经过一轮轮百里挑一的征兵选拔后,终于如愿以偿!

入伍那天,场里特意加了菜,在武装部组织了热烈的欢送仪式,很多知青和老工友为我这个新兵蛋送行,我很感动,也很光荣。也许,他们不曾想到,今天这个胸前别着大红花的小战士,会在他今后的戎马生涯里立下战功,被授予荣誉称号,成长为一名能带兵打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团长。


前些年,有幸遇到国家一级演员、海南琼剧《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扮演者陈育明,谈到他的激情演出对那一代人的影响,也许他也没想到,这出好戏上演10年后,台下有一名少年观众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和战友一道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演20年后,这名少年竟然英雄梦成真,真的当上解放军的一名“203首长”,于是与他笑笑说:当年你是舞台上的“203”,如今我是舞台下的“203”……

是的,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越南战场上,我作为一线作战部队的一名排长,参加了攻打探某、谅山等多个攻坚战,从反击战的第一天一直打到中央军委宣布撤军的那一天,多次担任主攻任务与敌人面对面厮杀,面对崎岖难行的荆棘山路,变化无常的雨林气候,带领着年轻的战士们在瘴气弥漫的密林深处从未迷失过方向,克服重重困难、英勇无畏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作战任务。在这次战役中,我荣立个人一等功,所在的排荣立集体二等功,所在的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营”。这一切无不打上林区三年锻炼的烙印。

回首往昔,我很感激在霸王岭度过的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感激那段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感激那片教会我如何在艰苦中取胜的神奇森林。如今,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一句誓言“上山下乡干革命,广阔天地有作为”,我无悔、无愧、无憾!


记忆总喜欢在你最经意的地方停留,比如那片森林。


本文刊于《永远的知青》第三册第42页

特殊任务符永健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又想起南疆边境与我冲锋陷阵、浴血疆场的战友们,回想起一项特殊任务。

1979年初春,早在开战前的二月初,广西边境凭祥友谊关春寒料峭、细雨绵绵、战云笼罩。团里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奉命组织部队在即将作为55军163师战地医院所在地、离边境线友谊关3公里的卡风隧道附近的一座山上挖掘600个墓穴,建立烈士临时墓地,以便在战场上牺牲了的烈士能够及时入土为安。


这次特殊任务或许在世界军史上也未曾有过。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在战前能以必死的决心把官兵们的墓穴先挖好,只有我们中国军队、中国军人才有这样大无畏的勇气、决心和意志。

作者当年所在部队被授予荣誉称号的锦旗

团里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三营,年青的士兵们坦然接受了为自己准备墓穴的任务。全营500多名官兵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山坡上整整齐齐地挖掘出梯田式的墓穴600个。这悲壮的一幕让过路的群众纷纷驻足,不免都感动得流下热泪。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的战士沒有悲伤、沒有畏惧,只顾专心完成这一特殊任务。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是军人的最高荣誉,这是中国军人的铁血情怀!


在那场历时28天的战斗中,163师共牺牲了612位战友,其中有我的领导,有和我一起入伍的年青士兵,其中有相当一些年青战士比我晚参军。虽说战前我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心里准备,但是每当战友阵亡牺牲,心里还是悲痛不已。


这些牺牲了的战友,在撤军时都沒能和我们一起返回汕头地区营房,没能看到建党100周年的盛世伟业,而是留在了那600个墓穴之中。当我们站在烈士墓前告别时,官兵们泣不成声。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送别牺牲战友时,只有生者流泪,那是军人从心底流出的泪,滴滴带血。

南疆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40多年了,在这40多年里,我没有忘记过战场上牺牲了的战友,战争的阴影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散,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作为战争亲历者永远抹不去的失去战友的痛楚和对战友的怀念,内心的伤痛和怀念会伴随着我们直至生命的最后。

作者(右二)在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凭吊牺牲烈士时与战友李志军(右一)、王志军(左一)、刘宏军(左二)合影

如今,163师612位烈士全部迁葬到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安息在那三面环山,安静肃穆的壮丽山河间。我也曾7次专程到那里悼念牺牲了的战友。当年我高中毕业在海南省昌江县林业局当知青入伍时,同上战场的100名昌江战友中,有6位牺牲,前些年我与县里协商解决了6位烈士家属的生活困难,并由转业到县公安局的王天才战友带队,安排6名烈士亲属10多余人同坐一辆中巴车,30年来第一次去广西友谊关匠止烈士陵园给他们的亲人扫墓。虽已退休,但在有生之年,依然想再次回去祭拜烈士英灵,心里实在放不下那些魂牵梦萦的年青战友,他们留在人民心中的样貌,依旧是那样地年青……。


(符永健2021年7月于海口)

符永健司令员的回忆2月17日述怀

2月17日述怀:今年的2月17日,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纪念日。


回忆那场战争,感慨良多,夜不能寐,零点起来便写下如下这段文字。岁月轮回,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了2月17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4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79年2月17日凌晨6时20分,30万中国军人。我所在的部队55军163师487团(红一团)是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出境的,是攻打越南同登、探某(战略交通要地)、谅山的主攻部队。数十万发炮弹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呼啸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火,钢枪射出的子弹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军人冲锋的脚步是奉献祖国的忠诚。从2月17日到3月16日,我163师487团攻占同登、血战探某、攻克扣马山(越南谅山省屏障),遇到的越军陆军阻击最强,战斗最为激烈残酷,但我们一路强攻硬打,胜利的完成了作战任务,特别是我所在487团二营血战探某、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营"荣誉称号。共歼敌5861人,其中,击毙5293人,伤敌530人,俘敌38人。歼敌数是我师参战29个陆军师中的第一名。我为有幸成为163师的一员并全程参加战斗,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越军在我军的强大攻击下,伤亡惨重,节节败退,中国军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一举夯实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奠基石。

在那场战争中我军也付出较大伤亡。无数年青的士兵,他们踏出国门就再也没有能回来,他们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了西南边陲,永远定格在18、19、20……岁。年青的军人用青春和热血在西南边陲铸起了血染的丰碑。在他们倒下的瞬间还仍然是那样的勇敢顽强,在他们倒下的瞬间是那样的牵挂着亲爹亲娘。他们来不及参加胜利的庆功会,他们来不及看一眼军功章,他们还来不及回一封信给深爱的姑娘。他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战场上。他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情,他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彊的铮铮誓言。

光阴似箭,40年过去了。在那场硝烟战火中幸存的我及战友们,已从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40年来,我一直在想,相比一起打仗牺牲了的战友,我多了点什么?一一多活了40年,多看了40年的世界,多领了40年的工资,多享受了40年的物质生活待遇,有房还有车;多有了一个家庭,有子有孙。在40年里又多结识了众多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而他们这40年却是什么都没有!比起他们来,我这一生真是太值了,太富有了。现如今已老了,退休了,主要任务就是休息和保养好身体,不给组织找麻烦,不给子女当拖累。但我向牺牲的战友庄严承诺:现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果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一定还会向40年前的今天一样,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的走向保卫祖国的战场。

壮丽2月17!难忘2月17!2月17,我永久的记念!

符永健于海口 
来源:一壁残阳、文昌重兴网、木子美篇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