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少奇九个子女今何在?刘平平昏迷12年后悄然去世

刘少奇九个子女今何在?

人民网

刘少奇一生共养育了9个子女。其中何葆贞烈士留下二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王前留下一男一女,即次女刘涛、三子刘允真;王光美生育有一男三女,即三女刘平平(王晴)、四子刘源、四女刘亭亭、五女刘潇潇。

1960年8月,刘少奇、王光美(后排右一)与子女在北戴河。子女从大到小:刘允斌(后排左一)、刘爱琴(前排右三)、刘允若(后排左二)、刘涛(前排左一)、刘丁(后排中)、刘平平(前排右一)、刘源(后排右二)、刘亭亭(前排右二)

刘允斌

图为1949年8月,刘少奇在莫斯科同刘允斌(右一)、刘爱琴(左一)及朱德的女儿朱敏(右二)合影。


刘允斌,刘少奇长子。1924年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原籍湖南宁乡。在湖南宁乡炭子冲老家长大。1938年,被接到延安,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就读。1939年,和妹妹刘爱琴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1940年入苏联十年制中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夏,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46年,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化学专业。其间担任中国留苏大学生同乡会会长。图为刘允斌旧照。

1949年夏,与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秘密出访苏联的父亲刘少奇相逢。1952年,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同年,与俄罗斯的玛拉-费拉托娃结婚。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此时接到刘少奇的来信,信中说“祖国和人民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左起:长子刘允斌、兄长刘云庭、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刘云庭的儿子。

1957年10月,回到北京。在国家二机部所属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到内蒙古包头市郊外的202厂,组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并担任主任,负责新型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图为刘允斌与妻子玛拉·费拉托娃及两个孩子的合影。


文化大革命中受父亲牵连,被诬苏联间谍受迫害。1967年11月21日被批斗,实在不能忍受精神和肉体的残酷折磨,当晚9时左右在包头卧轨自杀。1978年得以平反,恢复了中共党员和核化学专家的名誉。图为刘允斌与刘少奇合影。

刘爱琴

刘爱琴,刘少奇长女。1927年生于湖北汉口,女,原籍湖南宁乡。出生后即交给汉口一工人家庭抚养,曾当过童养媳。1938年由党组织找回延安,与父亲团聚。1939年和哥哥刘允斌一起赴苏联,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1940年,进入苏联十年制学校读书。图为刘少奇与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在一起。

刘爱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到迫害致死,哥哥被污蔑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受到批斗和残酷折磨,逼迫卧轨自杀,弟弟也被捕入狱,她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押往农村劳动改造,丈夫逼迫与她离婚。1979年得以平反。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北京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副教授。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以及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图为老年刘爱琴。

刘允若


刘允若,刘少奇次子。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宁乡。1933年冬,母亲何葆贞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后,开始流浪。1946年回到刘少奇身边,进入延安保育小学和延安中学学习。1947年先后入贺龙中学和边区联合中学学习。1949年入北平101中学。1954年毕业于北京四中,1965年跟随刘少奇秘书刘振德一同到河北农村参加四清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7年1月被捕入狱,关押在北京市半步桥监狱。1974年12月释放。1977年因病在北京逝世。图为1950年7月,刘少奇同儿子刘允若在北京玉泉山留影。

刘涛


刘涛,刘少奇女儿。1944年10月生于延安,195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参加造反运动,在江青的威逼下,根据生母王前的口述和弟弟刘丁一起写了一份所谓“揭露”父亲刘少奇的大字报。1968年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身份被分配到北京铁道分局承德车辆段当工人。1972年10月调到北京车辆段工作。1979年以后,曾以“清子”署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并以《涅磐》为书名结集出版。现退休居北京。图左起:亭亭,刘爱琴,王光美,刘涛。

刘丁(刘允真)


刘丁,刘少奇儿子。又名刘允真。1946年7月生于延安。原籍湖南宁乡。1949年随父亲进入北京,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父亲刘少奇曾叮嘱:“你们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不能搞特殊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想自己做得对不对。”1962年从北京101中学毕业,1966年下放到北京郊外的八达岭延庆山区教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北京,在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工作。改革开放后,曾到广西等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1996年回到湖南长沙,担任长沙市商业银行北区支行副行长,直到退休。图为刘丁近照。

刘平平


刘平平,刘少奇女儿。又名王晴。1949年5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宁乡。幼年入北京实验小学、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关进少管所。后被发配到解放军济南军区军马场,在酱油坊做酱油。期间自学大学课程,以及与食品工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后到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工作。1980年,赴纽约大学深造。198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营养科学硕士学位。图为1990年代中期,刘平平(王晴)在上海拍的照片。

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获营养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人类生态》等杂志上发表《中国城市母奶喂养下降趋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缺奶综合症》等论文,其中后文获得1985年全美妇女农业与园艺优秀论文奖。1986年底回国,担任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图为刘平平在家中留影。


1991年调国家商业部(后来的国内贸易部、商务部)任科技质量司副司长。1995年任该司司长。并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同时,兼任中国营养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烹饪学会理事。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决定将蛇夫星座上新发现的第36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晴”星。

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以“王晴博士星”的名字命名,并于2000年1月4日向她颁发证书和星座手册。王光美为自己的女儿深感自豪。图为王光美与刘平平合影。

 刘源 


刘源,刘少奇儿子。195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宁乡。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13岁进入中南海警卫部队当列兵。后晋升为上等兵,并获“特等射手”和“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1968年插队到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起重机厂当铆工。


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乡),任公社管委会副主任。1983年任新乡县副县长、县长。1985年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郑州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和工业交通。图为青年刘源旧照。

1988年任河南省副省长。199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政委。2000年晋升中将军衔。第十七届中央委员。2003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2009年7月20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颁发晋升上将军衔命令状。2011年1月19日起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图为刘源上将与刚晋升为少将的毛新宇合影。

刘亭亭


刘亭亭,1952年生于北京,女,原籍湖南宁乡。刘少奇女儿。曾入北京实验第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就读。1968年到北京维尼伦厂当工人。1971年调到北京仪器仪表厂。1977年调到外交部所属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当编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外文系。1981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1985年获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又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深造。1985年就职于美国洛克菲勒公司。1989年回国。1991年起,先后创办“香港联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并担任董事。

刘潇潇


刘潇潇,刘少奇小女儿。又名小小。1960年生于北京,女,原籍湖南宁乡。曾入北京北长街小学、北京161中学学习。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被托付给阿姨,离开中南海,与父亲永别。刘源回忆: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和母亲受到最惨烈的批斗时,“爸爸不得不作最坏的准备。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一件的家事,就是最小的女儿小小。常念叨着:小小该上学了,该上学了。”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0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留德班学习。1981年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和卡乐斯堡工学院攻读生物遗传工程学。1987年获生物工程硕士学位。

十年动乱伊始,刘少奇夫妇最放心不下6岁的小小。图为1966年秋,刘少奇、王光美和女儿小小在中南海福禄居。


图为刘少奇与小女儿小小合影。

1980年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刘少奇追悼大会上,王光美和子女。

刘少奇之女刘平平
昏迷12年后悄然去世

宁镜诚

1998年,刘少奇三女刘平平因为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由此陷入昏迷。


刘平平病倒后,她的儿子亮亮当时只有11岁,后来被刘平平的妹妹刘亭亭收养。


至于刘平平的丈夫,其身份也颇为神秘,后文我们会细说。而回顾刘平平的一生,其实也颇为传奇。


刘少奇一生共有9个子女。


其中,他的最后一任妻子王光美生有一男三女,即三女刘平平(王晴)、四子刘源、四女刘亭亭和最小的女儿刘潇潇。


刘少奇虽然子女众多,公务繁忙,但他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十分重视。王光美后来回忆说:“少奇对孩子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个‘严’字。他以‘严’要求自己,以‘严’要求孩子们。少奇要求他们成长为生活节俭朴素、学有所长、品德高尚的人。”


刘少奇也从小教育子女,人们的生活需要理想和奋斗目标,父辈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作为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受父亲影响颇深。

1949年5月13日,刘平平在北京出生。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所以她一直由姥姥负责照看。直到后来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刘平平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刘平平读小学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即便是年幼的刘平平也经常饿肚子。当时刘家一日三餐,别说细粮,就连粗粮也只能吃个半饱。


回忆起那段经历,一直和刘少奇一家生活的陈阿姨颇有感触地说:“每逢周末,几个孩子都饿急眼了,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一扫而光,王光美心疼地一直流泪,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可到了周一,她又催着孩子们快走。考虑到孩子们的身体,老师建议,让孩子们不要住校了。”


可是,刘少奇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让他们知道挨饿的滋味,长大为人民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让人民挨饿。”


后来,情况逐渐好转,可刘少奇一家却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当时,刘少奇的工资是404元,而王光美则只有120多元。夫妻俩的工资要养活家里7个人,除了日常开销,还包括人情往来,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拮据。


让刘平平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家里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任何零食。他们一家人吃饭,只有一个苹果。此时母亲王光美会把苹果切开,刘少奇一半,最小的女儿刘潇潇一半。


时间一长,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因为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夜班费,刘少奇几乎天天熬夜工作,理应加上这笔补贴,所以工作人员就给刘少奇提高了工资。


可是,此事被刘少奇发现后,这笔钱硬是被退了回去。在刘少奇眼中,为祖国和人民做事本就是分内的事,何谈“加班”之说?


刘平平读小学时,给人的印象是憨厚懂事,她的穿着打扮和班上不少女生比起来都格外朴素。当时学校的伙食并不是特别好,而学校附近有一个小胡同,里面经常卖一些糖葫芦之类的小零食。其他小孩每个星期都能买一些零食犒劳自己,可是刘平平就只有眼馋的份儿。


不仅如此,刘平平兄妹几个每人每年只能买一双鞋。即便是弟弟刘源很费鞋,但是不到买新鞋的时间,就必须凑合着穿。他们几个平时也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尺寸也没有那么合身。


在这种朴素的生活中,刘少奇经常教育刘平平:个人利益和暂时利益固然要照顾,但是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学会牺牲个人利益。有时候要学会吃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


1960年1月,一次家庭聚会上,刘少奇又对刘平平几个孩子说:“人活一辈子总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贡献多一些才好。在我们社会里,只要有贡献,大家都会看到。”


众多领导人中,刘平平和周总理的接触最多,他们的关系也格外亲密。


1963年的一天,周总理突然打电话,让刘平平和几个孩子来家里打乒乓球。一向公务繁忙的周恩来陪着几个孩子玩了整整一下午,孩子们都很开心。


夜幕降临,周总理又专门派人把他们送回家。很久之后,刘平平才明白周总理的良苦用心。


原来,周总理事先从情报部门得知;早在1961年底,台湾当局就在南越设立情报站,布置刺杀中国代表团团长刘少奇的计划。


经过周密的计划,他们决定以“挖地道、埋炸药”的方式,在刘少奇访问柬埔寨的必经之路上埋放炸药。我国得知情报后,于1963年3月成立了中央安全领导小组,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领导,确保刘少奇出访东南亚的安全。


周总理正是因为担心刘平平等人的安全,才特意将他们接到自己的住处,保护其安全。


1963年4月28日,柬埔寨有关部门逮捕了46名台湾特务,此案宣布告破。消息传来,周总理才派人送刘平平回去。


后来每每提及此事,刘平平都对周总理感念颇深。


就在刘少奇出访东南亚4国期间,他曾在昆明短暂停留。当时,恰逢刘平平的生日,所以刘少奇决定给女儿写一封生日贺信。名为贺信,实则是他对女儿的殷殷期盼:


“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当然,要这样做是会有许多困难,要吃苦,要吃一些亏,要受委屈,甚至要牺牲的;但是,只要你真正决心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决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关心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任何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虽然吃了苦,吃了亏,你反而会心情愉快,心情舒畅的。”

“希望你认真地考虑。只要你真正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永远听党的话,并严格地要求自己、管束自己,依靠老师、同学和家里的帮助,你一定能够给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工作,党和人民一定会更喜爱你的。”


这封信即便放在今天,仍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说,只有为了目标去坚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成长。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一个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的人。


刘少奇的信,不仅倾注了对女儿的期望,还表露出他对刘平平深深的爱。当然,刘少奇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还有很多。

1965年夏,王光美去河北省定兴县农村参加劳动。


一次,刘少奇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想让刘平平把信送过去。他叮嘱秘书说:“请你告诉工作人员,谁也不要帮她买火车票,也不要用车去送,更不要通知光美或工作队的人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自己去。总之,由她自己办。”


因为刘平平年纪尚小,也未曾出过远门,所以秘书接到任务后有些犯难。谁料刘少奇看出了秘书的难处,他解释道:“孩子们不能什么都依靠大人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帖帖的,要让他们自己去闯,才能得到锻炼。老是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不是爱护他们,而是害了他们。”


在刘少奇看来,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严加管教,还要学会适当地“放手”,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未来遇到困难时,他们才有勇气和韧性去解决。否则只能培养出“温室里的花朵”。

就这样,刘平平独自一人完成了父亲交给她的“任务”。当王光美得知刘平平是一个人来给她送信时,大为诧异。经过这样的锻炼,刘平平也成长了很多。


后来,刘平平也和同时代的学生一样上山下乡,她的知青生涯是在山东的一处军马场度过的。她说,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刘平平回忆说:“军马场分配我做咸菜,我扛过200斤重的大麻袋,咸盐蜇得手脚裂口,但我生活在人和自然中。山东的人很厚道,那里是黄河入海处,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不息的大河,我能长久地置身这样的景色中一动不动,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生活的经历让她成长,也让她愈发珍惜学习的机会。

1980年,31岁的刘平平远赴纽约大学深造。从纽约大学毕业后,她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一路读到博士。


一位同学曾在纽约留学时看望过刘平平,当时刘平平住在纽约一个条件很差的地下室里。


让这位同学好奇的是,刘平平家里的地板上摆了很多毛线团。刘平平在和同学攀谈的过程中,一直织着毛衣。


后来同学才得知,刘平平一直靠给毛衣店的老板打工来维持生活。因为当时美国的妇女不会织毛衣,所以手织的毛衣在美国卖的价钱比较可观。刘平平就这样半工半读,靠自己在美国读书学习。


在此期间,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晴。经过多年的辛苦学习,刘平平终于取得了营养学博士学位。对于刘平平的优秀,他的导师卡索教授一直看在眼里。后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卡索对刘平平不吝赞美:“王晴是我最优秀的学生,她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并且肯定有一个伟大的前途。”


多年之后,卡索才得知刘平平的真实身份。得知真相后,卡索感慨道:“我现在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了。”


刘平平努力学习的动力,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报效祖国。


1985年。刘平平回国探亲期间,她对当时中国的变化十分吃惊。彼时的中国,农贸市场的鲜活产品应有尽有。她和弟弟刘源谈起基层的发展,也感慨万分。


多年之后,刘平平回忆说:“中国应该走哪条路,中国的事情应该怎么办,1985年我回国一趟后,就坚定认为,我再也没有权利说中国该怎么样了。中国的变化里许多人有份儿,却没有我的一份。同龄人中,我认为自己是幸运者,有家庭有孩子,还在国外读了博士。我缺少的是贡献,我决心把自己一直构想的东西尽快变成现实。”


刘平平回到美国后继续求学,她更加努力地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


1986年,刘平平学成回国,担任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长。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我国饮食习惯结构和供养体系的研究当中。


她认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较长,证明我们的饮食结构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其中食品工业化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中国食品制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工业化的难度,所以怎样使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就成了重大的研究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平平后来干脆进入豆制品厂深入研究。看到刘平平如此辛苦,家里的阿姨心疼地说:“那些日子里,刘平平是我们家回来最晚的人,一般到晚上八九点,十一二点回来是常事。生孩子在医院里,还找人说工作,休息一个月就又上班了。”


就这样,在刘平平的不懈努力下,1987年,北京第一条豆浆生产线正式投产。纯鲜的豆浆进入市场后,立即成为抢手货。与此同时,刘平平在北京食品研究所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令人欣慰的是,刘平平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还因此获得了“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之后,刘平平被调至国家商业部(笔者按:即后来的国内贸易部、商务部),担任科技质量司副司长,后来升任该司司长。


为了表彰刘平平在食品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国际星座局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以“王晴博士星”的名字命名,后来还向她颁发了证书和星座手册。


不幸的是,1998年,刘平平因为工作劳累,突发脑溢血,由此陷入昏迷。


得知女儿生病后,身为母亲的王光美悲痛万分。病房内,她经常拉着刘平平的手,对女儿诉说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可是,任凭王光美如何呼唤,刘平平最终还是没有醒来。


刘平平的妹妹刘亭亭后来回忆说:“我姐姐工作非常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忽然就脑溢血了,一个中午就不行了,她有一个11岁的儿子,我是看着他从小长大,我自己没有孩子,就收养了我姐姐的孩子。”

刘源

2006年王光美去世,刘平平就住在弟弟刘源家,一直由刘源的妻子负责照顾。


至于刘平平的丈夫,其身份非常神秘,网上的资料甚少。笔者查询了大量资料后得知,刘平平是在美国读博时结婚,后来回国生下儿子,至于刘平平丈夫的身份,外界一直未曾知晓。

2009年12月3日,刘平平去世,享年60岁。
谨以此文,纪念刘平平女士。

来源:人民网、宁镜诚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精选文章推荐

 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老知青刘源


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社会纪实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