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讲述:今生命“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兵团战友 Author 钟方臣

今生命“苦”作者:钟方臣

“左脚下的土塌下去了,背上的200多斤土坯瞬时失去了重心,我的身体向左前方扑了出去,摔倒在地,飞出去的土坯砸倒前面的女生,一声惊叫,前面的女生翻滚着掉进了水坑,蛇形的队伍顿时聚在水坑边,吵喊声一片:救人呀!赶快!……”


又一次做噩梦,快50年前的情景再现,睡梦中惊醒,还一阵阵心悸……


1970年 5月4日是我一生难忘的一天,那天,天津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们是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士送行的人。随火车汽笛一声长鸣,站台上送亲的父母、兄弟、姐妹们同车上参加兵团的战友们哭成一团,就连站台上的工作人员也在不停的流泪。 

火车缓慢的开动了,从此时起,我们16、7岁孩子告别了学生时代,远离家乡踏上懵懂未知的路。


到了乌拉特前旗火车站全体集合,团领导讲话,他讲到:“内蒙兵团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组建的,内蒙是反修防修的最前线,组建兵团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你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重大责任”。


我们乘解放汽车从乌拉特前旗来到垻湾。


到了垻湾天已经黑了。当时,62团3连,光有编制,还没有营房,所以,我们只能分别住进老乡家和车马大店等。


我被分配到2排6班,排长刘增虎、班长韩世华带着我们学习劳动,当时学习的是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读的是解放军报,讲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争做五好战士,入团入党是我们的目标,不怕苦不怕累是我们的精神。

脱坯建房

当时我们62团3连位于两眼井与垻湾之间的大西庙,周围10几公里的盐碱湿地,我们要在这里,“屯垦戍边”,战天斗地。但是,眼下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生产基地营房,解决住处问题。于是连长、指导员带领我们,从垻湾到大西庙踏出一条10来里地的小道,在规划好的营房基地附近建立了1个脱坯场,脱坯开始了。

这是当地人所说的“四大累”之一。备土加上麦秸、水,经过反复的搅拌、脚踏,待泥草成熟了,将泥草铲入坯模里按实抹平,就这样一块长35厘米、宽20厘米、高8厘米的土坯形成了。男生每天的200块、女生150块的定额必须完成!只能超不能减!


当时我们是16、7岁的孩子,现在讲话:未成年。累得无法想象,可以说:顾不上手上的血泡、脚上的裂痕的疼痛,只要休息倒地就睡。


吃的是“三黄一黑”:三黄是玉米面窝头、玉米面粥、清水煮南瓜加点盐,一黑是山芋面窝头。每顿2个窝头1碗粥,哪能吃饱?就这样饿着肚子照常干活,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口号鼓舞下,我们忘记了一累二苦三饿的困难,完成了脱坯任务。


在建营房中1排和民工一起盖房,我们排和两个女生排负责往营地运坯。当时没任何运输工具,靠人工背坯。男生一背10几块,女生一背7、8块,20多斤一块的土坯,太沉重了。沿着坑坑洼洼的小道,背着土坯,排成长龙,一言不语的走着,一走就是100多米。有的女生走到泥洼地里,一不小心就掉进水坑里,别的战友马上跳进水坑解救,解救不及时就有被淹死的危险。就这样8块、10块的背,肩膀和后背都被背坯的绳子勒出一道道血印,汗水的浸泡,那个痛就别提了,有的女生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谁也不说。


营房建成了,当年11月份就搬进新营房,由于我们的努力、奋斗、拼搏,正如他们演节目的快板词一样:“水里脱坯、水里盖房,到如今新营房一行连一行”。搬进新营房,有食堂、有操场、有厕所、也有麦场、有马号、有拖拉机、就是没水吃,打了口井,打出来的水又苦又涩又咸没法食用,洗完脸干了掉白面,只能吃、洗、用大渠里的水,到了冬季凿大渠里的冰,化冰水喝。

冬天的宿舍

到了冬天没什么农活干了,各班各排自己组织读“老三篇”、毛主席语录、读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早出操、晚点名。

待冰冻实了,开始去乌梁素海打芦苇。男生排和女生排合作,打完芦苇还需要背回连队,连冰路带土道一走就10几里,一顿2个窝窝头哪顶得住!女生怕男生饿,提议晚饭每人吃1个省1个窝头给我们,我们多么想吃,但班长讲:咱男生饿,女生照样也饿,不能要。于是我用炉火烤热了又还给了女生班。一个窝头你推我让,这就是情!战友情!互帮互助,兄弟姐妹。


晚饭后有洗漱的、也有不洗的,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盖着棉被,就睡了。只听到外面的北风呼叫,看到室内的煤油灯晃动,在煤油灯的光照下,四壁结冰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墙壁,让人看着那个冷!就别提了!越冷越想睡,越睡越睡不着,不知何时睡着的,自我感觉睡的那个美!


起床号吹响,马上起床、出操、洗漱、打饭、继续打芦苇,一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一冬过去了,迎来转年的春天。

痢疾发烧

春天来了。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大渠里的冰慢慢的融化,我们不用凿冰了,又可以喝大渠里的水了。


由于长期吃用大渠里的水,卫生条件差,全连连男带女70%的战友染上痢疾病毒,发烧、发热。


各排住进各排仓库,做为隔离室。卫生员给每个病号打针、发药,累的连针管都拿不住。


最可笑的是:3个战友站起来同时抢一块废报纸、往厕所跑。有时刚方便完还没走到宿舍又跑回厕所,有的干脆就不站起来。


食堂不做主食了,一天四顿全连病号饭。经过医生、连卫生员精心细致的治疗,战友慢慢转出隔离室,回到宿舍,个别病情严重的转入团卫生队住院治疗。后来经调查,发现饮用大渠水出现的问题:大渠有很多的小虫子,连队决定各班轮流去10几里外的两眼井去拉水供食堂锅炉房使用。

兴修水利向盐碱地要粮

1971年3月开始兴修水利,挖义和渠。我们铣挖、镐刨、肩担,一挖就是半年。


义和渠挖完了就是开荒治理盐碱地:灌水渠浇水,排水渠排水,经过几次的浇灌排水,土质好了一些开始种田。

记得1972年人力种大豆、拖拉机种小麦。浇灌、锄草,到了收获的季节,大豆颗粒没收;小麦收了不到10万斤,全连的战友去地里拾了又拾、捡了又捡还是不到10万斤。1972年继续开荒、治碱、挖总排干、播种、种地,到了秋后才收几万斤粮食。

闹洪水搬迁

1973年春播后,由于当初连队建连选址上的失误问题(连队建立在低洼地段),造成连年遭遇洪水的淹泡,记的那一年洪水进了营房,脸盆、球鞋、尿盆、洗衣板都漂浮在室内,屋里屋外都是水。经洪水的淹泡,有好多战友染上皮肤病、关节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年又过去了,可是我们没一个战友叫苦或逃跑、脱离兵团的。来到兵团这几年,由于自己不怕困难,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加入共青团。


1974年4月开荒种地失败,连队多次遭遇洪水的淹泡,连队的危房随时都会伤害战友们的生命,团首长决定放弃3连旧址危房,迁入山里原6连营地。


迁走那天我们坐着解放汽车上,回头看着冰水已在融化中的营房,不由自主的落下泪水。那营房是我们亲手一把泥、一把草、一盆水克服劳累饥饿等困难,不怕吃苦受累用汗水堆积起来的,虽然要泡塌了,但是与我们每个战友都有深厚的感情,真是难舍难弃。


搬迁到山里原6连营地,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用水也干净了,能喝上清凉的井水了,再也不用走那泥洼地了。一切一切都改变了,就连口号都变了,原来口号是:“兴修水利,改造土质,向盐碱地要粮”,进山后改为:“不靠天吃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向荒山要粮”。


于是团部下达战斗任务:“截伏流大会战”。“截伏流”就是让我们肩挑、镐刨、铣挖,将两座山刨到底,见到两座山根,冲洗干净,回添红土、压实,才能保证山里的地表水位的提高,不再流失。

“砌渠浇地大会战”,一战就快一年。从5、6百米宽挖到山根底下不到1米宽,一挖就是10多米深,虽然说又苦又累,没一人埋怨,因为我们有精神,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截伏流大会战任务完成了,接着砌河槽子。我们班负责开山炸石头,打2天炮眼,放1天炮。记得有一天我和战友郑双义负责点炮,点来点去,跑到离炮眼20几米高的炮眼底藏身。这时,有老乡赶着羊群走来,我俩脱下上衣一边摇一边喊,老乡好像明白了我们的意思,站住了,炮也响了,只见山上20几米高的炮眼炸开了大批的石头从我们两个人面前落入山底。31炮响过后,我们赶紧跑到山下看望老乡,还好!人、羊都安然无恙。


1975年兵团改制,由兵团改制为农场。同年4月份我们62团3连调入15团,我和部分战友分配到15团1连,从此后告别62团。

锄草

来到15团1连和62团一样,下地翻地、平地,没什么意思。后来开始播种,我就和15团战友说:播种就是浪费、就是犯罪!我们在62团时就这样,不种还好,一种赔了,颗粒不收。15团战友说:听起来你这话有些反动,没想到原来是这样,我们这可不一样,年年都有收获。


我有些不相信,过了些日子麦子出芽了,再过些天,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都长出来了,不但我们连队麦苗长的那么好,其它连队长的也那么好,这是我参加兵团几年来第一次看到收获、第一次看到成果、第一次给了我希望。

麦苗长高了,开始锄草了,团部广播锄草总动员,开展锄草评比活动,要求每2平米不许有3棵草,如超过3棵草,从头再锄1遍。这时我才明白锄地还有那么多讲究,我抱着好奇心投入了15团1连锄草大军。可没想到,尽管我非常努力,又有不服输的精神,但是还比不上15团的战友,一天下来从腿到腰都是痛的,睡一觉起来更动不了劲了,没想到锄地这么累,比挖河也不轻松,但是我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完成锄草任务。

挖乌加河

那年“乌加河大会战”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记忆犹新。当天开完动员大会,转天投入战斗,从保管那领完工具,什么铁铣、扁担、筐等工作用品,我们一边整修着工具一边讲:“提起挖河,我们62团比你们有经验,一年到头除了挖渠就是堵口子。灌水渠1比2.5坡,排水渠1比1.5坡,这一行我门清,跟我干没错,种地不如你们,挖河你们就看好吧。”

转天我和战友们一起来到现场一看就傻眼了,那么大的工程完全可以使用推土机,让我们人力干难度太大了。来兵团就挖河,义和渠、总排干都干过,年年挖河就是没见过这样大的河,真没办法干。想尽一切办法多出活少受累,告诉大家挖3层一修坡,就是1比2.5坡,可以少挑土方。每人平均挑8方土,我们组天天都能完成任务并超额。


当时吃的伙食差、劳动强度大,那个累就别提了。


到了冬天铁铣、钢钎、镐一起上,难度增加了、手冻裂了、脚冻烂了、耳朵冻起水泡,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无一人叫苦,没有任何人退出一线,一干就是1年,整整1年,春夏秋冬我们全经历过了。1年过去了,五加河大会战任务完成了,3年任务1年完的口号实现了,可是我们人累瘦了、脸晒黑了,手脚打的血泡无数,但是没一人叫苦说累,都充满了笑容,这就是知青、兵团战士!

返城

1976年1977年有的战友开始返城了,有的办病退、有的办困退,还有的办转插。我们连队也有走的,人们的思想开始波动。战友们言谈话语都是这一课题。 


根据现实情况,团部发起号召:要求各连队开展扎根边疆、铁心务农教育,并要求党团员带头,每个知青都要表态、向党表决心:如何扎根边疆、铁心务农。当时我什么都没想,不就是表态吗,我就说了几句,团里抓住扎根边疆、铁心务农的典型,让我和阿英写讲演材料,利用一周的时间全团各连巡回讲演,由翟新华书记带领坐着小车全团转。


1977年冬至1978年返城放开了,符合病、困退条件的一律放行。病退要求要3级医院证明,困退需回原户口所在地开2级以上证明。有条件的都走了,没条件的,都出去办证明去了。我在返城与扎根的两条路中动摇着,思想在激烈的斗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在宿舍外转呀转,转到连部门口看到副连长扫院子,我不由自主的跟着一块扫,这时副连长说:你想好了吗?明天是材料上交的最后1天了。这时,我才想明白,回到宿舍背着书包就出去开具病退证明去了。后来,回到天津经过几次病退复查,符合病退条件,返回连队,经批准1978年下半年我告别兵团、告别了知青生活。

回津后

回津后一时找不到工作,手头紧的没办法,抽根烟都需要和家里要钱,那日子真难过!

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是天津钢厂装卸工,大集体性质,装卸都是炼钢用的原材料,如:生铁、焦炭、煤、灰石、萤石、废钢铁。经过3天安全生产教育就开始工作了。工作时间的性质是早班、中班、夜班3班倒,2天1倒班;上班有点,下班没点。主要是装卸火车。火车装卸要求非常严格:装卸完车皮需关好车门,清扫干净车厢,拾出1米5的道眼,按时、按点完成,如过时过点是要扣钱,包赔铁路损失。


天钢装卸队是新组建的,所有干的活是原天津劳改2队干的活,为了解决天津知青返城就业问题,成立了天钢装卸队。


装卸队组建招工400余人,没有基本工资,吃计件工资,上班有点下班没点,有活必须干,没活就没钱。


当时卸1吨铁8分钱,卸1吨石头、焦炭、煤等物1角2分钱。平均每人每天卸生铁300吨才能达到当时平均生活的基本工资,一天到晚累的臭死,那罪受的不比当年挖河、干农活差。由于干活累,有一部分人确实受不了那份苦,不到半年的时间400余人走的还剩100多人。


人力装卸:又脏、又累,苦更别提了。夏天热的:那生铁戴着手套都烫手;冬天冻的:铁沾手,赶上下雪天一不小心连人带铁一块掉入车下,危险的很,手脚骨折经常的事。


一年四季身上脸上又黑又脏,还发光,全身上下都是铁沫子,洗完澡一吐痰,还是黑铁沫子。铁路运输是有时间的,铁路行话叫:有“点儿”的,为了不误铁路行车点儿,我们夏天穿着裤衩,冬天光着背,疯了一样的卸,这一卸就是10几年。10几年后人岁数越来越大了,也是40多快50岁的人了,人的岁数建(见)长(涨),卸铁8分1吨价格不涨。


1993年天钢成立经警大队,我又重新穿上制服。我努力的工作,曾多次受天津市公安局嘉奖。但是好景不长,经警队伍需要年青化,3年后脱下制服调入天钢基层单位,干行政后勤值班长工作,那几年比较轻松。


转眼又几年过去了,年过半百跨入55年龄段。企业规矩满55周岁办退休,从那天那时开始走完了人生奉献的第一步。船到码头、车到站,我可以说:下车了,回归大自然,停止了我们的奋斗,开始过上幸福的晚年。


有时候静下心来,回想过去:我们这辈子人,命怎么那么苦?


从10几岁的孩子就投入了兵团建设,回城后找份工作吧!还是苦大力,这是为什么哪?难道这就是命?是老天赋予我们的使命?想不明白!

我们这一代人命太苦了,该上学搞文化大革命,落了个无知;该参加工作了吧,上山下乡去了内蒙兵团,受苦受累落了一身病;病退回家找份工作,没工资,吃计件工资,下岗、轮岗都赶上了;企业效益好吧!退休回家了,老天爷真不该!不应该这样对待我们这些苦命的人!


回想自己的一生,可谓人生苦!命运苦!但是我都闯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脚印,是不可磨灭的。晚年之后,在艰苦中结下的战友情,知青情,成为我们心里永不消逝的电波,温暖着我们的晚年。

作者简介

钟方臣  1952年出生,天津三十二中学毕业,1970年5月4日分配到内蒙古兵团二师六十二团,1975年4月调入二师十五团一连,1980年返城后分配天钢装卸队,2007年退休。

文章来源:兵团战友  图片来源网络


精选文章推荐

知青往事回忆、上山下乡知青岁月

留守知青、返城知青的人生经历

▲知青历史、知青人物、知青研究与思考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