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 69名兵团战士长眠五十周年

烈火中的青春:
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

作者:老鬼

1972年5月5日救火事件经过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关于五师四十三团发生火灾及善后工作的情况报告》以及众多亲身参加过这次救火的兵团战友们的描述,经过大致如下:

1972年5月5日清晨,在四十三团二连驻地东约5公里处,执行采石任务的该连6班战士杨树生、杜根村将4日烧剩的炉灰倒出蒙古包外的防火坑内,因灰热,坑内有枯草,至11时40分,死灰复燃,引起草原着火。6班战士虽奋力扑救,有的同志用身滚扑,但因位于风口,风力达7级以上,未能扑灭,火势迅速向东蔓延。


位于火势东南方向的四连,12时30分发现火情,指导员何龙光立即紧急集合队伍,经简要动员和分工后,分两路奔赴火场。当指导员何龙光和副指导员杜恒昌带的一路刚进入1059高地脚下时,南侧烈火猛然袭来,加之风大草深,风向突变,旋风烈火将部队包围。在这紧急关头,指导员何龙光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有的同志看见了他的手势,迅速撤离,多数走在前面的同志们却已陷身火海。副指导员杜恒昌和三班长胡国利等部分同志经奋力拼搏,冲了出来,进入麦地,但见到还有同志留在火海,又奋不顾身返回去抢救战友,结果一去不返。整个过程仅半个小时即有66名同志壮烈牺牲,负重伤16名,轻伤11名。其中3名重伤员在抢救治疗中不治身亡。总共有69名同志英勇献身。


火灾发生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北京军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军区都非常重视。周总理做了电话指示,总参派来了直升飞机,北京军区派来了医疗队,自治区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区党委第一书记尢太忠等首长亲临现场视察。


遵照自治区党委关于“要做好善后工作”的指示,四十三团于5月7日在团部西侧掩埋了烈士遗体,16日召开了全团追悼大会。所有牺牲的同志都被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拨款16万元筹建烈士陵园。


与此同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和五师组成了专门的善后班子,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呼市、唐山、集宁、赤峰、锡林浩特等地,做好烈士家属工作,按国家优抚标准,发放了烈士证和抚恤金。 

七十年代的宝日格斯台烈士纪念碑

宝日格斯台
69名兵团战士烈士陵园

凤凰台《凤凰大视野》2005年的秋天,我们跟随着遇难知青家属的脚步,走入了内蒙古草原。当我们登上小山向下俯看,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广袤的草原之中别无其他,只有那片孤零零的,属于知青的陵园。

航拍宝日格斯台
69名兵团战士烈士陵园

润无声
宝日格斯台山下忆英魂内蒙古日报

宝日格斯台罕山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白音华镇境内,风景秀丽、巍峨雄壮。在这座山脚下的烈士陵园内,长眠着69位英雄。

牺牲的内蒙古兵团战士遗像

50年前,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面前,来自祖国各地的兵团战士为了保护宝日格斯台草原,一往无前,奋力扑向火海,用年轻的生命写下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英雄是他们的共同称谓

杜恒昌

副指导员杜恒昌已经从火海里抢救出了2名战士,看到还有人影在大火里晃动,他又一次冲进火海。一面搀扶着1位战士向外冲,一面猛劲儿挥手示意大家尽快撤离火场。他把第二名战士抢救出来后,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但他缓了一口气又一次冲进火海。当他抢救第三名战友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与被他搀扶的战士一起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他身上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镶嵌在肉里的那块已经被烈火烧坏了的英格手表……这段文字出自于荣成岗和刘俊鹏合著的纪实小说《那年那月》。 


1972年5月5日,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境内不慎引发野火,由于当时风势较大,火势借助风势迅速向东蔓延。位于火势东南方向的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四连战士们,发现火情并第一时间接到灭火命令后,义无反顾地扑向火场。 

曾经的四连战士何金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天,我们一如既往地干着分担的活儿,到了中午,大家正要吃饭,突然听到有人喊“着火了”。面对火情,整个连队战士迅速集合,连长和指导员开始动员。那时,一说打火,就想着建设边疆,心里只想着不能把草场烧着了,大家就顶着火上去了。 


就这样,一个个热血青年手里拿着铁锹、扫帚等简陋的打火工具,冲向了火场,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炽热和坚定的信念。年轻的战士们在凶猛的大火面前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然而,猛烈的草原大火却借助风势迅速燃烧并蔓延开来。 


何金玉说,等战士们跑到火场的时候,火势已经有四五层楼房那么高,但他们还是争先恐后,迎着大火,投入到扑火战斗中。这时,整个连队也都散开了。“当时,我们几个人呛得不行了,就去了开荒地里,也就没被烧着。” 


何金玉他们是幸运的,所处扑火阵地距离开荒地近,躲过了一劫。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连队后,眼前的情景却让他们一下子懵在了那里。2个多小时前还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战友变成了一具具遗体,被人们抬了回来。遗体往床上一搁,那么长一溜儿……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何金玉心里特别难受,直到今天也忘不了那种感觉。 


就在那一天,为了保护美丽的宝日格斯台草原,来自天南地北的69名兵团战士被烈火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在这些年轻的战士当中,有蒙古族、汉族,也有回族、满族。在大火面前,他们没有一人退缩,全都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扑火战斗中。今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烈火铸就的深情

曾有人说,知青是在口号声中长大的一代,他们年轻,充满朝气,渴望被承认,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一心只想把青春和激情奉献给祖国。 


40多年前,在党的号召下,一群怀揣革命热情的年轻人为支援边疆生产建设,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来到了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苏木。在那个年代里,兵团战士们白天忙着搞生产,晚上学习毛主席语录。据当时四连的老战士回忆,刚到兵团时,大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吃得也简单,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很快乐。在烈士纪念碑的照片上,记者看到,这群年轻人个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然而,这一切都在那一场大火中终止了,69条鲜活而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他们为之挥汗和奋斗的地方。在69名烈士中包括44名男战士和25名女战士,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只有15岁。同时,这场大火还令四连10多人被烧伤致残。 


那一场大火,留给幸存下来战友们的,除了唏嘘,还有永远的怀念。他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知识青年到边疆,青春生命为国防,烈火之中经考验,士为祖国献忠良,永远活在我心中,垂首待立陵园旁,不想离去愿变松,朽木衬汝众英雄。” 


一位名叫朝格吉勒的主人公在《那年那月》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正在扑火的一连牧民朝格吉勒和陶格陶发现,面前的火光中隐约看到有2个人影在晃动。朝格吉勒对陶格陶说,“不好,火里有人!”于是,他们立即打马向火中冲去。只见他们一弯身,将火中的人影拉起来,放在马鞍前面,将蒙古袍迅速盖在她们身上,将她们身上的火压灭,跑出了火场。这2名被牧民从火中抢救出来的人是天津籍女战士陈慧芳和许淑爱。火灾过后,为了感谢救命之恩,这2位女战士到一连找到了朝格吉勒和陶格陶,把他们认作大哥。从此,这2位蒙古族大哥就有了2个汉族小妹妹。 


今年6月末,寻找英雄足迹的记者在西乌旗政府所在地巴拉嘎尔高勒镇见到了朝格吉勒老人。在老人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一幅锦旗,上书“烈火无情人有情,大恩大德情似海”,落款是“天津战友许淑爱”。 


由于一场大火而结缘,蒙古族大哥和汉族妹妹之间的友谊之花盛开了近半个世纪。“去年,妹妹还专程过来看我了!”朝格吉勒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如今,在广袤的宝日格斯台草原上,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和一个个整齐的墓碑并肩而立,无言地昭示着那段震撼天地的悲壮和难忘的历史。50年过去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英雄,现在的宝日格斯台知青烈士陵园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及一些特殊日子,都会有许多单位、学校以及周边群众、兵团战士和亲属来到陵园祭扫,缅怀英烈,追忆英雄。 

用一生陪伴英雄

在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下,整齐地排列着69位英雄的遗像,其中,有1名英雄的遗像是手绘图,他的名字叫龚占岐,牺牲时年仅18岁。 

如今,守护这座烈士陵园的人叫龚占明,是烈士龚占岐最小的弟弟,因此,当地人习惯称他为“老小”。记者见到老小,是在烈士陵园里。 


“这些哥哥姐姐们都是了不起的大英雄。我要用我的一生陪伴他们。”老小如是说。 


50年前,老小还在母亲肚子里时,一场大火夺走了他大哥的生命,他的父亲也被严重烧伤。从他懂事那天起,听到最多的故事,就是母亲给他讲的69名英雄的事迹。母亲常把他抱到烈士陵园,流着泪给他讲述,听得多了,他也就一个个都记住了。老小21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留下的唯一遗嘱就是——“把我埋在陵园附近,我要时常看着这些孩子们”。 


手指着陵园西北地势偏高处的2座坟,老小说,我的父母就长眠在这儿。 

哥哥的革命烈士证明是龚占明最珍贵的收藏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20多年过去了,老小自从父母相继去世后,也学着母亲生前的样子,每逢过年过节都到墓地来,为这些哥哥、姐姐们上香祭奠。慢慢的,老小发现,他再也离不开这片草原,离不开这些哥哥姐姐们了。 


每当他看到坟墓上的水泥脱落,都要悉心维修。烈士们的家属知情后,对他非常感激。后来,旗民政部门开始每个月为老小发工资,让他安心守护陵园。 


前些年,由于偿还父母病重时留下的债务,老小的生活很是贫困。“有时,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买上2瓶便宜的白酒,晚上一个人跑到陵园里,自己喝1瓶,给哥哥姐姐们敬1瓶,边诉说,边喝酒,心情也就舒畅了。” 

现在的老小,通过辛勤劳动,买了新车,还在当地开了一家叫“老战友”的小饭馆。由于日积月累在当地树起的威望,他还成为了宝日格斯台社区主任,邻里之间有什么事儿都愿意找他。 


老小从小有个愿望,就是要当兵。当年征兵时,恰遇母亲病重,他不得已放弃了心中的梦想。后来,兵团战士们为老小送了一身军装,并且亲切地称呼他为建设兵团的最后一名战士。如今,老小的儿子圆了老爸一生的梦,光荣地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他们是英雄。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守护着他们。”老小的语气无比坚定。 

 记者手记 

50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草原大火无情地夺走了69个年轻的生命,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些为集体捐躯的英雄,更感佩于他们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


在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里,曾经的兵团战士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你们”。烈士在陵园里静静地长眠,他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现在被建设得美丽、富强,这是对英雄最好的慰藉。 

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在这和谐盛世里,我们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这份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英雄用辛勤的劳动,甚至是血汗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会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一往无前、团结奋进、守望相助,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富饶亮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的
守陵人——老小

作者:夕阳静美

1972年5月5日,一场草原大火使内蒙古建设兵团五师43团4连69名战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天,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草原,与草原为伴,静默在宝日格斯台大草原已经五十年了。

前几天从战友群里又见到拍摄的烈士陵园的图片,陵园碑石耸立,肃穆庄严,微风徐徐,绿草茵茵,远远望去,是那静默了五十年的69座坟茔。

这一天也成为我团战友心中永远的痛,每到这一天战友们就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前两日,我的一位老战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宝日格斯台的守墓人老小想要一些祭奠烈士陵园的文章和照片,于是她想起了我。


我从电脑上翻出来发给了她,她和我聊起,因为今年是六十九名烈士牺牲五十周年,本想回团到陵园搞一次祭奠。但因为疫情,不宜聚会和远行,所以,老战友买了一些祭奠用的花,寄给了陵园的守陵人龚占明,由他带领家人祭奠了烈士,也了却了战友们的哀思。

老小夫妻在清扫烈士陵园

那天的电话打了很久,因为说到老小要照片,她也就和我聊了守陵的老小,说起老小的家庭,聊起老小的出生,说起他牺牲的哥哥,聊起他烧伤的父亲,以及老小的母亲,最后也聊起老小为了陵园所付出的不易。


说得让人极为感动,于是我就动了写一下老小的念头,用我粗劣的文笔,对老小这么多年守护着陵园所做出的一切,表示感谢!

右为老小

老小的大名叫龚占明,1972年8月出生,他家兄妹八个,他是最小,所以,大家习惯地称呼他“老小”。


老小的父亲龚玉林是四连的老职工,在那场草原大火中被重度烧伤,也是唯一一个伤残鉴定评为一级伤残的伤员,据说伤残程度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烧伤后老小的父亲龚玉林,被评为一级伤残

大哥龚占歧,是四连的战士,也牺牲在1972年5月5日的那场草原大火中,牺牲时年仅18岁。因为出生在草原,从没照过相,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留下遗像的烈士。


一场大火使家中一死一伤,这让当时怀有7个月身孕(怀着老小)老小的母亲悲痛欲绝,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死的死、伤的伤,下面还有6个孩子需要抚养,还不算没有出生的老小,这个家真不知怎么活下去。

三个月后老小出生了,当时老小的父亲龚玉林还在医院与烧伤进行着生死的搏斗,老小的母亲想起生死未卜的丈夫和牺牲的大儿子,不禁悲痛不已,几次哭昏过去。


再看看家中几个挨肩等着她照料的孩子,和怀中嗷嗷待哺的老小,权衡再三,老小的母亲萌生了想把出生不久的小儿子送人的念头,因为实在是怕养不活他。

老小夫妻草原留影

这时候,老小的三哥很舍不得把小弟弟送人,就哀求母亲留下他,年纪不大、却很懂事的老三对母亲说,“以后我少吃一点,留给小弟弟吃,我们全家人在一起,不要把小弟弟送人吧!”在几个大孩子不断的哀求下,母亲终于同意留下家中这个小的儿子,取名龚占明,哥哥姐姐都叫他“老小”。

老小在陵园留影

就是在这种困难的家庭中,老小慢慢地长大了。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经常给他讲起69名烈士的事迹。


因为老小的家就在四连,他父亲是四连的职工,大哥又是四连的战士,所以,很多战友经常到他家去串门,老小的母亲作为职工家属,也经常参加连里的劳动,和很多战士非常熟悉,对那些牺牲的战士也非常了解。


老小就是在母亲的讲述中慢慢地对那些烈士有了感情,也慢慢地滋生出看守陵园的想法。

老小开的“老战友饭店”

每到清明节,老小的母亲都要带着老小去烈士陵园给牺牲的大哥扫墓。


在母亲的心中,大儿子是最懂事的。刚参加工作成为兵团战士,不久却祸从天降,牺牲在那场草原大火。


看着儿子的碑石,老小的母亲常常会哭晕过去,这让一旁不大的老小不知所措,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刺激,也让他在日后的岁月里选择了看守着陵园,守护着烈士们。

在老小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长大后能参军,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8岁时,已到了服兵役的年龄,老小对母亲说出了想去参军的想法。看着已长得高大的小儿子,疾病缠身的母亲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孩子,我知道你喜欢当兵,但当兵一走三年,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了,我怕你走了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妈妈的一番话让孝顺的老小改变了主意,尽管他喜欢去当兵,但为了妈妈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妈妈身边。


两年后,老小的妈妈因病去世,这让一直守候在身边的老小没有遗憾,自古忠孝难两全,都在天意中。

给老小赠送军装

随着兵团的解散,知青的大返城,烈士陵园也就交给了地方管理。据说原来雇个看守陵园的,国家每月给开600元钱,后来那人不愿意干了。一是嫌钱少,二是也嫌寂寞,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陵园,想想也确实不好干。


老小从15岁就义务守护着陵园,由于疏于管理,陵园围墙倒塌,杂草丛生,一些牛羊就进到陵园去吃草,陵园成了牧场。这让老小非常气愤,于是他四处奔走找有关领导反映问题,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为此还和别人打了起来。直到有关领导出面,让给他赔礼道歉,才算解决。


2005年时,老小正式接过了看守烈士陵园的工作,那时给的工资依然不多,每月400元,即使这样,老小也不计较工资的高低,还是愿意守护着陵园。


至今已经五十岁的老小,默默地守护六十九位烈士35年。


他为陵园除草,给石碑描字,每当有人去陵园祭拜时,他会一直陪同。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带领着家人,拿着准备好花环纸钱去为烈士们扫墓,以寄托哀思。

穿上军装的老小

五十岁的老小,儿子也大学毕业。毕业后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选择了为祖国效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经过部队的锻炼,三年后儿子复员转业。


在大学学化工专业的儿子,本应该留在大城市就业,但孝顺懂事的孩子,选择回到了内蒙古家乡白音华草原工作。


孩子说,“我不想离父母太远,考虑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且没有养老保险,我在身边还能照顾他们,将来父亲老了,不能再看陵园了,我要接父亲的班,守护着陵园。”

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

我听完以后,震惊之余又深深地感动着。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不向往大城市,不留恋大城市的繁华和舒适,又有几个会考虑父母的需要,而选择放弃自己的人生。而且,他还要准备接父亲的班,继续看守着烈士陵园。


他的举动,不但感动着我,我想,全团的战友、乃至所有的兵团战士都会深深地向他致谢!


据说,现在老小的儿子在一家单位干得不错,也小有成绩。我们也祝福这个年轻人事业有成,一生幸福安康!

我们已经老了,不能年年再回草原扫墓,但老小、还有老小的儿子会一代接一代传递着,守护着陵园,祭奠着英灵。有他们,我们心已安矣!


目前,烈士陵园已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当地的领导、机关干部和学生等去陵园扫墓,寄托哀思。


老小的工资在五、六年前也已涨到每月1200元,虽然还是不多,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战友最后告诉我,如果有机会回去的话,还是要为老小找一找,呼吁一下,看看能不能提高一下老小的待遇,比如他的养老金问题。


老小因为是城镇户口,没有享受牧民的待遇,没有分到草场。没有草场就和农民没有分到土地是一样的,无法维持生计。


虽然看护着陵园,拿着工资,却又不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比如既没有养老保险,又没有医疗保险,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老战友说还是替他找一找他的待遇问题,希望能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一天后,战友又一次打来电话,转告了老小的谢意。他说看到我给他拍的穿军装的照片很是高兴,虽说没有领章帽徽,但穿着一身绿军装留张影也很威武,也算了却了心愿。

其实,我们该感谢的还是他呀!不计报酬在大草原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几十年,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再此,真诚地向老小道一声“谢谢了!”

纪实片:永远的怀念纪念为扑灭大火牺牲的内蒙69位知青

来源:凤凰视频、润无声、内蒙古日报、兵团战友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烈火中的青春 69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一)

烈火中的青春 69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二)

烈火中的青春 69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三)

烈火中的青春 69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四)

烈火中的青春 69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五)

青蒙祭魂
烙 印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