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校史 | 邱士安:春华秋实,见证成工的每一次飞跃!

口述校史的 成都工业学院 2023-06-30

邱士安简介

教授,四川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建筑渗漏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模具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四川省高校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高校脉冲电源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评专家。

邱士安教授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海黄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横向科技合作经费1000余万元,授权国家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为重庆平伟集团研发的高强钢汽车结构件冲压模具及装备,成果转化应用后新增产值3亿余元。35年来,他潜心于学校的发展,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全能手,在“脱颖而出”的背后,是他在教学科研领域中洒下的辛勤汗水。




记者:邱教授,我们知道您已经在学校工作了35年了,您能谈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以及您刚来学校时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吗?

邱士安:我的一辈子很简单,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求学,成都工业学院成了我的职业归属。1987年,我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那时的毕业生就业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成电和我们学校同属电子工业部的单位,毕业生优先在系统内分配,因此我就被分配到咱们学校。那时的学校与今天相比真的很小很小,整个学校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二级学院。当时有三个专业科(二级教学单位):分别是机科、电科、管科,每个科有两个专业。我所在的是机科,两个专业分别是机制专业和模具专业。我到校后被安排到机械制图教研室,这也是当时学校的传统,每个机械类新进教师都必须先教两年机械制图,然后再转到其他专业教研室,因为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基本功,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制图不规范,后续的专业工作一定出问题。我到校后第一年教的课程是8733班的机械制图课。由于我是研究生毕业,学校允许我试讲合格后直接上讲台授课。而其他本科毕业的新教师必须当一年助教,合格后才能独立授课。到校工作一年后,学校又给我安排了8833班的班主任工作,那也是我工作生涯里唯一一次班主任经历。


记者:邱教授,从一名“青椒”到国家级教学名师,您一路走来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成长过程。

邱士安:说两个方面,第一当好高校教师不容易。我初上讲台的头几年,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很不自信的。因为我是从学校来到学校,没有足够的工作经历,读书期间许多课程也仅仅是60分万岁,专业知识并不系统,因此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总有一些是只知其然。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我在工作的前十个年头,先后讲授了十余门课程,基本把机械学科的相关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上了一遍。后来我在带年轻教师的时候经常说,如果觉得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那就去选这门课来上,因为备课、上课和课后师生交流,才能够让你快速掌握和深度领悟。

第二就是付出不求回报。2000年,我担任教研室主任,那时全校都沉浸在以模具示范专业为样板的专业建设热潮中,机电一体化、数控等新专业基本没有专业实验设备,机电工程系领导向学校申请了2000元科研经费,自主研制CNC数控工作台,机电教研室老师都参与了研制工作,用了半年多时间顺利完成了设备研制和实验开发。学校后来投入了3万余元,批量生产并组建了数控实验室。那段时间,机电工程系还自主研发了传感器实验设备、单片机实验系统等一大批教学设备,较好地满足了新专业的教学需要。后来这些实验室建设成果又进一步支撑了学校数控装备和机电一体化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誉的取得。这一期间,教师们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机电系的一批骨干、先进、教授、名师也是在那时期产生。回想当时,付出了没想回报,其实,付出了总会有收获。


记者:邱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学生?您的学生都在什么方面发展呢?

邱士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在原电子工业部企业,负责机械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也有一部分自主创业搞模具和机械加工。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一个是阳志勇,一个是黄建。他们都是我在1997、1998年讲授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时,和我一起开展科研工作的师生科研小组负责人。那两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两期单片机技术强化训练班,并组建了单片机开发科研小组,先后有30余人参加了强化训练,后来有20余人从事了单片机领域相关工作。阳志勇同学在学校期间就一直是我的单片机实验指导助手,也是他的师弟们公认的单片机大师兄,毕业后他一直和我的科研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黄建是第二期强化训练班骨干,毕业后带领一批原训练班同学从事环保测控和热工仪表产品研制生产,黄建创办的贵阳学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在国内处于行业技术领先水平。


记者:邱教授,您曾担任过学校科技处处长、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宜宾校区主任、校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等职务,可以说,您见证了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您能给我们谈谈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吗?

邱士安:来到学校已经35年,感觉学校一直在发展,总的来说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在诸多的大事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学校的升本,因为升本是全体师生,包括校友共同的愿望,这和中国国情分不开,不管我们曾经被誉为“中专中的小清华”,还是专科时期的全国百强,中国人民心中的高等学府一定是本科,所以,我们执着升本。十年时间里,不懈地在失败中完善自我,让我们在专家的认定中和社会的评价中获得最后的成功。


记者:伴随学校的发展变化,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邱士安:升本初期,由于缺少本科教学经验,需要摸索、学习、适应本科教学规律,经过了五年努力,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近五年,我们扎实搞建设,学校的本科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梳理学校的目前状态,可以用几句话描述,一是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二是坚定了依托学院,依靠教师,夯实基础的发展路径;三是全校同心同向,凝心聚力,设定了“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


记者: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才对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您认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呢?

邱士安:我认为是否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按“四有好老师”的四个方面去诊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不管是学校要求还是教师自身都应该时刻遵守,时时警醒。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是合格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做得好,做得卓越,就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

近20年来,学校经历了10年的升本阶段和10年的本科探索阶段,这期间任务繁重,步履匆匆,每一位“成工人”都一直走在赶考路上。今天,我们处在学校升本后的第二个十年,学校三个大会明确了依托学院和依靠教师的发展思路,对学校年轻教师而言,未来是明确的,充满了机会,所以年轻教师只需要潜心钻研、完善自我,努力淬炼三尺讲台,职业生涯一定是美满的!


记者:即将迎来学校建校110周年,您有什么想说的呢?

邱士安:学校升本后十年的奋斗,成就了学校在四川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示范地位。学校第二个本科建设的十年,将让学校的内涵更加充实,特色更加鲜明,实力进一步凸显。学校第三个本科建设十年,有望成为“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应用型高校。过去的百年我们一直领先,新的百年我们从本科起步,坚持卓越,执着向前,“全国一流、四川引领”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校庆系列推荐

欢迎校友回家!快来申领专属校友卡!倒计时30天!成都工业学院教育发展基金110周年校庆捐赠指南成都工业学院建校110周年校庆月活动预告
▶倒计时20天!点亮成工,点亮祝福!▶口述校史 | 郑予捷:我与母校的四十年▶倒计时10天!成工校庆专属头像框上新啦!▶成都工业学院110周年校庆公告 (第三号)


-END-

撰稿:王宇眉

编辑:樊祖秋

责任编辑:张金凤

审核:冯瑛、程迪

成都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点亮“在看”

一起为成工加油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