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踪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分析与预测:CMF年度盘点(下)

宏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2-04-25



本文字数:4853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践行智库使命,紧密跟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定期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及分析与预测报告,受到政府、研究机构、智库、媒体及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共累计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8期,《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4期


1月

  • 《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风险与挑战》

3月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

  • 《经济复苏凸显制度优势,政策尴尬呼唤深层改革》     

4月   

  • 《全球通胀隐忧加剧,经济复苏立足长远》   

5月

  •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多管齐下推动复苏》   

6月

  • 《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

7月

  • 《牢牢把握经济持续向好主动权的中国宏观经济》  

9月

  • 《宏观经济恢复态势稳定、世界经济复苏逆转风险加大》

  • 《平台经济发展与治理》

10月

  • 《回归、成本冲击和跨周期调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11月

  • 《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 

12月

  • 《维护短期平稳复苏,激发长期增长动力》



1月


1月19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月度报告)《疫后中国经济的复苏与挑战》(执笔人为闫衍,报告贡献人有:袁海霞、王秋凤、汪苑晖、张林、张垄)。



报告指出,疫后修复将是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不过,宏观经济数据同比高位运行与微观主体的感受分化较大,需要高度关注微观主体的实际困难及宏观数据的环比变化。在中国经济持续修复的同时,经济运行仍面临内外多重挑战,中国应利用好经济错峰发展的时间窗口,做好应对全球变局的准备:第一,宏观政策回归常态化应循序渐进,避免“政策悬崖效应”;第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仅应关注总量,更应注重结构;第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


3月


3月17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经济复苏凸显制度优势,政策尴尬呼唤深层改革》(执笔人为刘瑞明,葛晶、李佳晨、熊灿、蔡湉婧、袁钰莹等研究助理参与了报告起草)。



基于2021年1-2月经济数据,报告得出了七个结论:(1)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回升,中国宏观经济未来依旧向好;(2)外部环境短期内相对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恢复,长期内需要警惕拜登政府对华施压;(3)“十四五”期间、2035目标的一系列长远规划已经布局,为经济恢复提供了坚实支撑;(4)局部市场泡沫凸显,政策效力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5)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的根源性问题未能破解,长期内持续存在“脱实向虚”风险;(6)政策尴尬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滞后;(7)以要素市场化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能够破解政策尴尬,而且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报告给出的政策建议为:短期内关注房地产市场、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方式;长期来看,推动土地、金融、民生产品、交通能源、劳动力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反垄断监管等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3月28日,CMF季度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在京举行,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下称“CMF季度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需求侧改革》(执笔人为赵忠、闫衍、孙文凯、宋扬、周广肃)。



报告指出,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处于较高水平,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占比相较其他主要国家仍然有待提升。改革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扩大中等群体规模,包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保持收入稳定、减少收入的脆弱性,稳步提高收入水平等。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是关键。提高收入水平,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借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有助于稳定收入和支出预期,降低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分配,在关注老问题的同时,还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冲击等新问题。


4月


4月18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全球通胀隐忧加剧,经济复苏立足长远》(执笔人为范志勇,王芝清、王子君、章东迎、杨柳青、李仁均等同学参与写作)。



报告指出,基数效应推高第一季度同比增速,环比增速低于正常水平。从供给面看,第二产业恢复较快,就业市场稳定,经济全面恢复仍有较大空间。从需求面看,消费复苏,投资增速快速反弹,通胀温和。从国际贸易与FDI看,进出口成为稳定总需求的主要力量。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有:欧美国家的通胀以及政策调整,全球疫情和疫苗接种具有不确定性,欧美国家的强劲刺激计划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冲击。因此,积极政策宜适度放缓,但不可急转。报告认为:货币政策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宏观审慎,同时要关注到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财政政策要加强对于企业的精准扶贫,力图避免过去大水漫灌式的财政支出。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继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耕耘,扩大对外合作。


5月


5月19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多管齐下推动复苏》(执笔人为王孝松)。



报告围绕六方面内容展开。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复苏但仍不平衡。第二,价格指数趋于平稳。第三,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进出口延续强势增长态势,进口增长更快带来顺差收窄,一般贸易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活力显现。第四,景气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4月份PMI为51.1%,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上。第五,人口变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刃剑”。中国的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未来劳动的供给不足可能会拖累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六,多管齐下推动全面复苏。报告认为,应从全局高度进行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要进一步推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6月


6月26日,CMF季度论坛(2021年中期)于线上举行,论坛发布CMF季度报告(2021年中期)《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执笔人为刘晓光、刘元春、闫衍教授)。



报告围绕五方面内容展开。第一,从V型反弹到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期。第二,中国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着各种内外部压力,包括内需恢复不充分、供需结构不平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价格传导机制不畅,趋势性消费需求不足。第三,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三大政策性支撑力量:财政政策预留空间大,货币政策重点转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战略转换效应。第四,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中长期压力有劳动人口压力加大、用工成本与碳成本双增、区域经济分化较为严重、劳动力供需错配、疫情冲击创伤效应等。第五,预计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为12.3%,全年实际GDP增速为8.8%,各季度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在政策定位上,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短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收敛,在超常规政策退出的同时,利用常规性扩张政策填补政策力量下滑的空缺。



7月


7月17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牢牢把握经济持续向好主动权的中国宏观经济》(执笔人为王晋斌)。



报告指出,从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在疫情防控、金融强监管以及财政支出力度下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这一阶段,我们需要从更加中长期的视角来促进未来的经济发展。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需注意的问题包括:社会融资总量紧信用,出口可能会下滑,消费两年均值未达到过去常态化水平,房地产的投资韧性能否持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能否提升还需进一步观察,高PPI和低CPI挤压下游企业利润,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影响。关于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报告给出的建议为:货币政策要保持较好的流动性,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有为,持续关注小微企业,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要善于减少中美贸易逆差。


9月


9月17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宏观经济恢复态势稳定、世界经济复苏逆转风险加大》(执笔人为于春海)。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整体复苏进程比较稳健,产出、就业、生产侧、需求侧、价格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指标目前都处在相对合理区间。但是在我国经济整体复苏比较稳健的同时,世界经济复苏逆转风险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在增加,这是我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去激发国内的消费增长动力,同时需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触发消费增长动力,而这会涉及到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等多维度的收入分配改革。此外要关注外部传导而来的成本上涨压力,在整个国内的生产链条上,从上中下游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担,生产侧、消费侧也要解决如何合理分担的问题。



9月25日,CMF季度论坛(2021年第三季度)在京举行,论坛发布CMF季度报告(2021年第三季度)《平台经济发展与治理》(执笔人为李三希、刘元春、闫衍教授)。



报告指出,平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利用快速的、衔接的网络效应提高收益,外在动力来自于多边市场主体的参与。平台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包括产业互联网以及数字平台向金融领域和线下生活的渗透等。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消费互联网处于世界前列,而产业互联网发展比较滞后。平台经济的治理与监督有待加强,主要问题包括传统经济中的发展不规范问题、平台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数据的使用和安全问题、对数字平台相关监管体制不适应等。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尚不完善,数据产权的界定比较困难,数据隐私保护跟平台经济的发展出现矛盾,存在潜在的数据垄断问题。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为:发展与规范并重;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做大做强,反对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或者维护垄断地位;反市场垄断的同时也要反行政垄断。


10月


10月20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回归、成本冲击和跨周期调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执笔人为于泽)。



报告指出,面对供需两侧冲击,中国经济在动能放缓中展现出了韧性,经济趋势和循环模式正在回归。目前,对中国经济不能过于乐观,但也不需要过于悲观。中国经济在疫后回到原有逻辑,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但遵循原有逻辑不会轻易突破,展现了足够的韧性。因为修复过程中的动力问题,环比增速无法大幅攀升,环比增速的变化导致了同比增速的较大波动。报告给出的政策建议为:(1)强化跨周期调节;(2)短期内要以降成本为短期政策核心,对冲将要面对的很大的供给侧冲击;(3)以制度扩大总需求;(4)保持企业的合理利润;(5)要进一步稳定政策预期,让企业有明确长远的规划;(6)要加快推进综合性改革。


11月


11月21日,CMF年度论坛(2021-2022)于线上举行,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2022)《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执笔人为刘元春、闫衍、刘晓光教授)。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常态化的轨道上。在一般状态下,复苏不是单一线性的,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环境中,复苏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对于波动要保持定力。下半年经济下滑压力持续提升,并呈现出趋势性变化。中国经济运行逻辑除疫情逻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就是疫情掩盖下的四大转型及其导致的宏观经济运行机理的变化。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逆转2021年复苏乏力、增速回落的势头,一方面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再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报告预测2021年四季度增速为3.9%,两年平均5.2%,较三季度为升,预计全年增速达到8.1%,实现6%以上的增长目标。报告对2022年的预测为:供需两端将进一步深度修复并趋于平衡,全年呈现出前低后高运行态势,四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5.6%,全年可能达到5.5%左右的水平,CPI持续回升超过2%,PPI增速回落到4.0%左右,GDP平减指数将达到3.4%,M2增速将稳定在8.5%左右,政府收入增长预计会下滑到4.1%,财政赤字率依然维持在3%左右。



12月


12月17日,论坛发布CMF月度报告《维护短期平稳复苏,激发长期增长动力》(执笔人为尹恒)。



报告指出,随着外需继续上扬和经济动能的逐渐恢复,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了复苏态势。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也有所加大,具体体现为:国内消费持续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明显,经济预期走弱。研究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改革为年均经济增长率贡献了两个百分点,如果在未来二十年能够保持这一改革力度,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是十分巨大的。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为:在短期层面,应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维持平稳复苏;从长远角度看,要继续坚定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将继续践行智库己任,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优势、凝聚全社会的优秀研究力量,持续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继续为疫情及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变局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贡献智慧与力量!



关注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全部报告内容!




延伸阅读

【视频】财新时间对话刘元春:提振需求要克服“棘轮效应”


王晋斌:全球三大经济体货币政策进入明确的分化期


黄海洲:前半年落实稳增长更为重要


李迅雷:防范经济下行幅度过大,合理评估政策效果


沈明高:稳增长也有长期目标


乔虹:政策抓手在信贷方向,财政政策应与信贷政策共同发力


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寻求三重压力下短期平稳运行与中长期结构转型的中国经济


刘元春:新问题、新逻辑决定了短期宏观稳定需要新思路


王晋斌:开局就调整的2022国际金融市场


十八点政策建议应对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新挑战


王晋斌:服务高质量发展,财政大有可为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评估和再定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