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 71 集)- 蔡礼旭老师

2017-12-04 居士亭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 《群書治要》·魏征(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36ovtrv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净空老法师:传统文化救世宝典《群书治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60akomxa&width=500&height=375&auto=0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七十一集)

蔡礼旭老师 


六、教化


223.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听讼:听理诉讼、审案。由:通“犹”。如同,好像。两段引文均出自《论语》。由,《论语》通行本作“犹”。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


【白话】古代的圣王不致力于管理民众的事务,而致力于治理人民的内心。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希望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使诉讼不再发生”;“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义来整饬百姓”。人民彼此亲爱,就不会有互相伤害的想法;行事想到道义,就不会有奸诈邪恶的念头。像这种状况,不是法律所支配的,也不是严刑所强迫的,这是教化所成就的。


224.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治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小人不忌刑,况于辱乎?若夫中人之伦,则刑礼兼焉。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是谓彰化。(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精华:事物中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鞭朴: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朴,音pū。通“扑”。彰化:使教化彰明。


【白话】对君子要用情理(来感召),对小人则用刑罚(来威慑)。荣誉和耻辱,是对人的最好奖惩。所以,将礼仪教化和荣誉耻辱,用在君子身上,是以情理来治理;脚镣手铐鞭子棍棒,用在小人身上,是以惩治来管理。君子连受耻辱都不愿意,何况接受刑罚呢?小人连刑罚都不惧怕,何况耻辱呢?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中等人,则要刑罚、礼教并用。如果废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就会把中等之人推落到小人的境地;如果施行伦理道德的教化,则可以把中等之人引导上君子的道路。这就叫作“彰化”。


225.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教之下有以政二字)之。(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获得人心的方法,没有比给人民以利益最好的了;让人民得到利益的方法,没有比施行教化更好的了。


226.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已,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祭而不敬,何以为也?(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的教化,教导人们在外要尊敬君长,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长上,一定首先身体力行,凡是上级的做法让自己感到不安的,就不以此对待下级;凡是下级做的让自己憎恶的事,也不以此来奉事上级。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不合教化的道理。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最顺乎情理的,大概就是祭祀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还要去祭祀呢?


227.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大,音tài。“太”的古字。国:国都。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颜师古注“庠序,教学之处也,所以养老而行礼焉”。渐:滋润;润泽。?摩:砥砺;勉励。


【白话】古代的君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治国要务的。设立太学在国都推行教化,建立庠序(地方学校)在城邑乡镇开展教化,以仁爱惠及人民,以道义勉励人民,以礼仪节制人民。所以,刑罚虽然很轻,但却没有人违犯禁令,这是因为教化施行而习俗美好的缘故。


228.本行而不本名,责义而不责功。行莫大于孝敬,义莫大于忠信。则天下之人知所以措身矣。此教之大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根据行为而不根据名声,要求人合乎道义而不追求其功绩。没有比孝敬更大的德行,没有比忠信更大的道义。这样天下臣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是教化百姓的概要。


229.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和其刚柔。陈义以种之,树以善道。讲学以耨之,存是去非类也。本仁以聚之,合其所盛。播乐以安之。感动使之坚固。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无以入之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不种也。嘉谷无由生也。为义而不讲以学,犹种而不耨也。苗不殖。草不除。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也。无以知收之丰荒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以乐,犹获而不食也。不知味之甘苦。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功不见也。(卷七礼记)


【注释】耨:音nòu。用耨除草。喻除秽去邪。耜:音sì。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


【白话】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心。因此人心是圣王耕种的土地。用修养礼仪来耕耘,用倡导道义来播种,用讲习学问(存是去非)来除草,根据仁爱来加以收获,用乐的教化来安定人心。因此治理国家如果不用礼,就如同没有农具而去耕田。制定礼仪规范而不以义为宗旨,就好比只耕田而不播下谷物的种子。推行道义而没有人来讲学以辨明是非,就好比只播种而不锄草。只讲学而不契合仁爱的存心,就好比虽然有人除草但也不会有好的收成。契合仁爱而不以乐的教化来安和人心,就如同虽有收成而没能享用成果。用乐教来使人心安定却不能达到和顺自然的境界,就如同享受了成果而没有得到健康。


230.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鸾在衡。和在轼。步中采齐,趍中肆夏,乐诗也,步则歌之以中节。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卷十六 汉书四)


【注释】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亲馈:亲自奉进食物。鸾和:鸾与和,古代车上的两种铃子。采齐:即采荠,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趍:同“趋”。疾行。?中:音zhòng。符合。?肆夏:古乐章名。?庖厨:厨房。


【白话】太子在春、秋入学时,请国老上坐,手里捧着酱,亲自奉上,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人子当尽孝道。出行时在车上配以鸾铃、和铃,步行(慢行)时符合《采齐》的节奏,疾行时则合于《肆夏》的节奏,这是用来教导天下之人凡事都要合乎礼节法度。对于禽兽,见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杀死它们来吃;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愿意去吃它们的肉。所以远离厨房,为的是增长内心的恩义,且显明人是有仁爱之心的。


231.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相参:相互配合。

【白话】孔子回答道:“圣贤治理教化民众,一定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其次是用政令引导民众,并用刑罚加以禁止。如果教育之后还不能改变,引导之后还不听从,以至于违背道义而败坏风俗,在这种情况下才用刑罚来惩处。”


232.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卷十八 汉书六)


【注释】禁防:谓禁止防范。

【白话】所以圣明的君主致力于教化而减省禁防举措,知道凭借禁止、防范是靠不住的。


233.威辟既用,而苟免之行兴;仁信道孚,故感被之情着。苟免者,威隟则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威辟:严酷的刑法。苟免:苟且免罪。孚:信服,信从。隟:古同“隙”。空隙;可乘之机。?思存:思念,念念不忘。存,铭记在心。


【白话】严酷的刑法一经施用,以不当手段求得免罪的行为便会兴起;落实仁义道德为人信服,所以人心受到感化的效果就很显著。以不当手段希求免罪,刑法有漏洞时,奸邪之事就会发生;人心受到感化,尽管施政者已去世,人们还将他的恩德铭记在心。


234.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不知其所以然,治之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正法:依法制裁、办理。化上:受君主感化。迁善:改过向善。


【白话】治理国家,最上之策是以道德来感化,其次是依据法律治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面对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面对工作争相做劳累的事情,每天受到君王的教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治国的根本。百姓把奖赏当作利益而勉力为善,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于上,百姓服从于上,这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


235.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则下莫不慕义节(节作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防禁:防备禁戒。弊:通“币”。财物。

【白话】圣王先实行德教,而后才使用刑罚;树立荣辱的标准和观念,并明示应当防止和禁戒的事项;崇尚礼义的节操,并给百姓做示范;轻视货物财利,来改变人们的贪婪。那么,臣民就没有谁不喜欢礼义节操的光荣,而厌恶贪婪淫乱的可耻。之所以能使百姓达到这样的原因,都是教化的结果。


236.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犹身惧其未也。故曰:“与其害善,宁其利淫。”知刑当之难必也,从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务也。(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与其害善,宁其利淫:出自《周书·列传第十五》。难必:难以肯定。


【白话】圣人治法已经很公正了,可是仍然担心尚有不公之处。所以说:“与其伤害贤善之人,宁可利于有罪之人。”他们深知量刑适当与否难以肯定,于是用道德教化来补救,这是上古时期的古圣先王所致力做的事情。


237.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虐:残暴,凶残。

【白话】孔子说:“不先对人民进行教化,而人民犯了罪就将其诛杀,这叫作暴虐。”使用暴虐的政治对待下民,却想使道德教化普及天下,所以很难成功。


238.圣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疮流血之患,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得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注释】经:度量;划分。百工:百官。庶绩:各种事业。熙:兴盛。


【白话】圣明的君主居于高位,阐明好恶来昭示国人,通过对善恶行为的批评、称誉来引导人民,亲近贤人并提拔他,鄙弃不贤的人并罢免他。没有受伤流血之苦,而能够享有崇高尊显的名声,百姓谁不愿意学习效法呢?古代制定了法律却无人触犯,设置了刑罚却不施用,不是该施刑而不用刑,是因为百官都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各项事业都兴盛成功,礼义得到修治,贤德之人得到了任用。


239.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化治。是以天地德之,天地以为有德。而兆民怀之。怀,归。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勒而专用棰策,其不可制也必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一:统一。辟:刑罚。棰策:赶马的鞭杖。


【白话】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亿万百姓都来归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和礼法,专用刑罚惩治,就好比驾驭马匹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子鞭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240.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罚,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也。此明王之教民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中听:指治狱得当。穷:尽,完。不害之以罚:不用刑罚害民。


【白话】景公问晏子:“英明的君主是怎样教化人的?”晏子答道:“阐明教义和政令,且自己率先履行;养育人民不苛刻严厉,而用刑罚预防犯罪。要求臣民做到的,君王必须要先做到;禁止百姓做的事情,自己绝不能去做。因此,下民就会听从其教导。估量事情的轻重来使用民力,恰当地处理诉讼来禁止邪恶;不使百姓因过度劳役而筋疲力尽,不用惩罚来伤害百姓;在上者以爱护百姓为准则,在下者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样,天下之人就不会互相背离。这就是英明的君主教育人民的方法。”


241.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其法轻而易守,其礼简而易持。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圣人加强自身的修养,是为了领导群臣。领导群臣的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圣人制定的刑法宽松而容易遵守,制定的礼制简约而容易受持。圣人凡事都真诚地要求自己,因此,对百姓的感化就很深刻。


242.故壹野不如壹市,壹市不如壹朝,壹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真矣。不息欲于上,而欲于下之安静,此犹纵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雕瘁(瘁旧作废,改之。),难矣!故明君止欲而宽下,急商而缓农,贵本而贱末,朝无蔽贤之臣,市无专利之贾,国无擅山泽之民。(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反:同“返”。专利:垄断某种生产或流通以掠取厚利。


【白话】所以,限定民间不如限定集市,限定集市不如限定朝廷,限定朝廷不如限定用度,限定用度不如在上者去除奢欲。在上者去除奢欲,百姓就能返璞归真。在上者不去除奢欲,却想让百姓安稳清静,这就如同纵火焚烧森林,还想使原野不凋零枯败,实在太难了!所以,英明的君主,遏止欲望,宽待百姓,对商业从严,而对农业宽松,重视农桑,不看重商业,朝廷中没有蒙蔽贤能的佞臣,集市上没有专利霸市的商人,国家没有擅自开发山泽的人民。


243.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赏罚以劝沮。若此则乱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卷三十四 墨子)


【注释】①发宪布令:发号施令。②沮:阻止,禁止。


【白话】古时候圣贤的君王,推崇孝子,以劝导人们侍奉双亲;尊重贤良,以劝导人们做好事;颁布法令,来教育人民;明确赏罚,来对人民进行勉励和劝阻。照这样做,混乱的社会可使其清明,危险的局面可使其稳定。


244.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卷二十 汉书八)


【白话】教化的普及,并不是要挨家挨户去对每个人进行说教,只要贤德的人处在正位,有才能的人安排到适合的职位,朝廷崇尚礼节,百官互相恭敬谦让,道德教化由内而外,从近处(朝廷内部)开始,然后百姓知道了效法的准则,不知不觉就会日渐改过向善。


245.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唐尧施行教化,先亲后疏,由近到远,周朝的文王也遵行这样的教化。


246.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格,来也。遯,逃也。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莅,临也。逊,犹顺也。”(卷七 礼记)


【注释】齐:整饬;整治使有条理。格心:归正之心。指向善的心。格,来,指至于善。遯心:逃避刑罚的心。遯,音dùn。同“遁”。逃。


【白话】孔子说:“对待人民,要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约束,人民才会有向善的心理。如果用政令来教导,用刑罚来约束,人民就会产生逃避政令和刑罚的心。所以治理人民的人,如果能够以爱护儿女的心来爱护人民,人民就会亲附他;能够以诚信朴实来团结人民,人民就不会背叛他;能够恭恭敬敬地深入体察民情,人民就会自然生起归顺敬服之心。”


书 · 籍 · 推 · 荐


群书治要360 全三册

本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亦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积累的文化结晶。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大众,本书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群书治要360》系列书,即从《治要》中精选出最精彩、最适合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360小段,加以注解、难字注音,再翻成白话文,每年出一册,便于大家每天学一段;将整套书概括为六条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条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本书的纲目,对于读者领纳《群书治要》全书的精神,亦能有所帮助。目前已出版三册。


点击阅读全文,浏览书籍详细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