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2) | 新网师年度生命叙事

胡盈 新网师 2024-01-09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截止时间2月10日。



如果没有灯?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一个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在不断摸索方向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灯塔。
灯塔在哪里,在罕台。可是罕台,却由于项目资金受阻,很多项目,只能在内部开展。我们这些遥远仰望的人,看不到灯光。而回顾自周,一片黑暗。在被问题困扰的时候,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心里最渴望的,是能够得人指引。可是,如果没有灯,该怎么办?在这一年的进程中,我不止一次的面临艰难的抉择。

01
教育环境恶劣
按说西安是个文化大省。可是在教育的发展上,不能不说他还不是一般的落后。全国大环境如此,西安又能怎么样呢?
我经历两个学校、近十个校长。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搞教育的人,唯成绩是从,唯安全是从,特别是家校关系比较紧张。
具体到我所在的学校。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真正研讨的教研氛围,形式主义严重,家校关系紧张,教师普遍没有职业感。这么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脸红——我在这样的环境里竟然忍受了这么久;我也很自豪——这么长的时间,我还没有被同化;更多的是悔恨——有那么多的孩子,被我耽误了。其实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不满,总是生活在别处。总是想要跳出去,总是想要换工作。理想的教育不是没有想过,总觉得那是海市蜃楼。
为什么又留了下来,是在要走要留的间隙,真正意识到这份工作的魅力。在将近不惑的年纪,真正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能不为别人所左右。坚持这一点,是多么不易啊。(呵呵,关于这个,可以写一部小说了~)
所以,领导看到我病房床头那一叠教育书籍时流露的诧异,和同事们看我读书时候的不可思议,让我觉得很悲哀。
所以,再一次看孩子们,才有深深的负罪感和努力的动力。
所以,走形式的连校教研、区级公开课的研讨后,忍不住会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同事们说,我像个炮筒子,每次都点出了问题,但问题也仅成为存在。
所以,会在同事们饭后茶余逛街聊天的时候,在教室里埋头看书;在办公室里带着耳机写东西,在全校老师都去泡温泉的时候开家长会。
泰戈尔说,我的心,请静下来,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当我看不到灯,我就让自己静下来。顺着心里认定的方向走。

02
离榜样太遥远
默默在教室里,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得不说,有时候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觉得自己的超脱和不同。但更多时候,是在摸索努力时候的不甘和对自己的质疑。为什么我要这么神经病,为什么非要这么苦?为什么总有做不完的事情?那些和我尺码相同的人们,他们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会不会遇到我所遇到的问题,他们会如何处理学校的阻力?他们是如何与家长沟通的?他们在教室里是如何开展活动的?可是,如果找不到他们,我要怎么做?停滞不前吗?

03
独学而无友
最早遭遇的问题,就是学习没有伙伴。新网师的学习,首先需要大量的读书,做笔记,其次每节课前,都要求提交作业。(想起这个,突然觉得自己好傻。参与的第一门课,就是《论语》。老师布置的预习题,以为是让自己按这个顺序读书的。压根就没有作业的概念。直到第四次,知道要写作业了,课又要停了。想起来真是羞愧。)
读书这个在我看来最不成问题的地方,结果却是问题百出。因为这次看的,不是小说杂志。最大的问题,是不会问问题。书中的很多地方,看不懂,有疑惑,想问问题,却连问题都说不清。有时候会查阅很多书。结果是本来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衍生出来了。问题一堆,又不好意思问老师。这种滋味真难受。
第二是不会做笔记。习惯了浪漫阅读,很少在书上做笔记。真的要细细研读时,常常停顿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做笔记。想来是思维的惰性,觉得别人的话写得明明白白,那写话就是我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还要在补充呢?后来为了看书方便,常常是把不同的注释从别的书上移到一本书上,集中对比体会。看起来书上好像写的满满的,其实只是做了一次腾文公。
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做笔记的。有时候在帖子里看看别人的批注。心里却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好像都是废话。(也许没有体己体会,总是觉得批注是多余的。)等到真正学会批注的时候,才觉得自己那些想法的可笑。
第三大问题,是不会写作业。天啊,要写作业了。可是从来没有完成过这些作业,觉得好难啊。那些童话课程,自己觉得很简单的,可是被老师分析,觉得到处都是问题。于是开始细细研读别人的作业。敬意油然而生。但是每次轮到自己写作业,还是习惯性先去看看别人怎么写。以前讲过的课,还好借鉴。可是正在进行的课,谁又会把还没有上交的作业借给我呢?况且我还不认识一个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写。最早的《拇指姑娘》《丑小鸭》的作业,现在看来,真是狼藉不堪。
最后一个,是读书的问题。有时候有些感慨,有些疑惑,很想找个人说一说,可是,周围的人,没有谁看那本书,而网师里,大家一个比一个忙。除了上课,也不聊天。私底下也和几个学员交流过想法。但是好像最后都变成了牢骚。后来索性,每次新网师上课说,厚着脸皮,凡是没听懂的,书没看懂的地方,直接问。后来看授课纪录时自己那些突兀的问题,真是觉得脸红。
这些摸索的阶段,有多少感慨要发?后来我想想,也许各有利弊。有交流必定有牢骚和抱怨,这些是我最怕的,一开始抱怨,就离放弃不远了。这样的独行,走那里算哪里,也算上一种坚持吧。
狄金森说: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容忍黑暗,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04
具体活动缺乏指引
学习可以自己坚持,但是要真正在教室开展新教育试验活动,是最艰难的。缺乏具体活动的指引。比如,我想要开展晨诵。选谁的诗?如何能契合本班孩子?什么时候?每周几次?要抄写吗?要仿写吗?要写绘吗?……
每一次活动的开展,这些小问题,会层出不穷。这些迫切想要知道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给一个标准答案。经历了几次碰壁和请教之后,我知道了,不做,永远没有问题,只要做,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每个人的不同体会和成长,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悟的。没有任何人能替代你决策一切。谁说的,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所有的弯路,都得自己走一遍才知道。是的,成长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简单的模仿,永远学来的只是皮毛。可以看榜样,更要自己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在做《啃读者》人物秦汉的时候,我写到:

“魏老师说,秦汉像猪皮一样坚韧。这句话令人心酸。

秦汉这一路走来,真得很不容易。没有坚韧的保护,那一腔火苗,恐怕早已熄灭。新教育说:要燃烧,然后就有了光。但新教育还说:要燃烧你自己,然后,你的四周就有了光。

秦汉能做的,就是燃烧他自己。因为周围,没有光。他不断地经历思索、穿越、努力、付出,他努力用自己的生命歌唱。他在自己境遇下寻求。从当初稚嫩的记录,到最后的比较完整的现象学描述和深入的反思,这些都是他宝贵的财富。

虽然经常听“课程”这个词,但是“听”和实际的“穿越”远远是不一样的,也只有穿越过的人,才能体会。新网师的学习,最终改变了秦汉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从此,有了光,不只来自太阳。”

在内心深处,我是由衷的敬佩秦汉的。可是,我得承认,我远远还没有达到燃烧自己的地步,因为我还只是在摸索。
我不知道他们在背后,是怎么议论我的疯狂。有很多同事,遭遇到亲子问题时,买书时,都会来问我。还有几个同事提前两年,就开始预定,准备把自己的孩子将来放在我们班。我姑且把这些,都视为对我这一年来努力的肯定。且让我寻得一丝安慰,好继续前行。
我把我的力量握在手里
我把我的力量握在手里
然后,向全世界挑战
我的力量,远不如大卫
但是我有,两倍的勇敢
我瞄准了,投掷石块
却只有我自己倒下
是由于我自己,太小
还是由于歌利亚,太大?
 


如果没有麦子?

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说,她觉得自己像麦田里的西西弗。看到这里,我的心动了一下。因为很多老师都把自己比喻为麦田的守望者。这种说法,让我感到很新鲜。可是当我看下去的时候,却忍不住感慨,她这样写到:
很多人喜欢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只是绝尘于麦田之外的提供了一种设想,如果他真的去做了,可能会觉得厌烦透顶吧,因为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可是又具体,又琐碎,根本并不美好,总是像家务活一样干也干不完。这脏兮兮的世界,无论怎样都擦不干净,本来内心存有少年的救世的干净清澄的梦想,但最后总是变成西西弗式的痛苦。于是那本书及时在青春结束之前结束,并且不可能再有第二本,因为如果你十几年后再回到悬崖边,发现那个曾经的如风少年还站在那里,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也许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情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会老,最后摧毁他们的守望梦想的不是狂风暴雨,不是电闪雷鸣,不是内心的激荡,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婆妈的生活,无聊的日出日落,大片大片的看腻了的麦田风景,以及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
于是一些人回去赚钱,追名逐利,或者干脆连同自己也堕落,他们没有像年轻时候以为的那样,被大人们杀死,他们只是变得更富有,变成了他们自己曾经痛恨的大人而已,而另一些人选择留下来,他们变成了我,变成了麦田里的西西弗,西西弗永远不会老。
可是,如果没有麦子呢?
海子说:如果没有麦子,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沉默。
我不习惯统计写过的作业做过的文档,他们有多少字。我曾经写过太多垃圾。当我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那些活动的浮光掠影远去,有多少文字留在了孩子们心里,我不知道。这一年,我自己,只能保持沉默。
干老师问:时间过去,你有没有成长?
12个月过去了,拷问自己,成长了多少?课程意识有了,细节还不够。被琐事纠缠,浪费太多时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原因,是主次不分。主心骨不明确。想做得彻底,还没有足够的决心。总在中庸左右徘徊。
细细盘点这一年,很惭愧。
在新网师的这一年,前半年参加的《论语》,无论曾搜集了多少资料,整理过多少庞杂的笔记,最终没有真正的完成一份作业。《文本解读与设计》童话课程,交了两次作业,质量不高。留群。
后半年参加的《文本解读与设计》神话课程刚开始一直没有听懂,后来跟上了,课程又结束了。仅仅完成了四次作业。刚够留群资格。作业较上半学期有所进步,但还不够。《构筑理想的课堂》上课六次,交作业两次,不及格和及格各一次。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不得不说,课上完了,我还没有真正明白课程的含义。在后来的自己开展的“遨游汉字王国”活动中,通过搜集资料,反复阅读,才初步了解了课程的含义。没有提交课程计划,初次作业未交。判定不及格。
2012前半年,计划把教室的课程逐步细化,一点点完成,希望能补交作业合格。当我看到罗汉在群里公布研课成绩的时候,真忍不住想要大哭一场。想到曾经付出的一系列努力和遭遇的这些成绩,真的很难过。
当我静下来的时候,想起了秦汉和飓风他们,已经通过了那么多门课,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他们不也和我一样,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困难,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我,扪心自问,真的全身心的投入了吗?我把每一次的作业,都认真对待了吗?没有!!!
我的借口首先是,教室里的事情更重要。借口二是,课上过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给别人看呢?借口三是,太累了。我一再降低自己的标准,也只能面临这样的结果。在整理《研课资料》时,我一次次地感受到那种对课堂细节把握的高标准和透彻的洞察,回头审视自己的作业和态度,唯有沉默和奋进。
在教室的这一年,虽然跟着新教育的步伐,已经开始起步,但远远不够。孩子成绩下滑,应该全面反思,决不能回到老路上去。童话剧酝酿了好久,未能彩排,与个人畏难情绪有关。下不了狠心,就做不出像样的成绩。虽然开展了共读,但是共读质量不高,对作品主题和内容的把握,还处于牵着走阶段。孩子没有真正的融入。班级周报办了十三期,写作兴趣提高了,但是作品质量还不够,下学期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做努力。
这学期最觉得愧疚的就是孩子。孩子爸爸在阎良上班,每周回来一次,我全职带他。要读书,要上网课,要做课件,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我们的早饭和午饭在单位吃,晚饭也很少有时间做,经常在外边买着吃,家务活也是抽时间做。
虽然每天带他,跟他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并不多。家里离单位比较远。早上我醒来看书,到点叫他起床。路上会和他一起背单词。吃过早饭,然后各自进班上课。中午吃过饭,孩子会在教室写作业,我坐在桌前看书或者做课件改作业。下午孩子放学早,自己去校外一个乒乓球班锻炼,我放学接他。
晚饭后按说是我们在一起最多的时间。有课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写作业,等我上完课去找他,常常已经自己洗过上床睡了。作业摆在写字台上,给我留的条子,让我签字。每逢这个时候,格外心酸。有时候没有课,但是要写作业,或者看书。孩子总是很懂事的,自己写自己的作业,有不会的题进房间,总是问,妈妈,你现在忙吗,我可不可以问个问题?
我自己做新教育,可是孩子的老师,也就是我们的同事,却都是标准的应试化教育,教参的重点是要背写的。作文是要背写的,课文是要背写的。有时候看着那些离谱的作业,我简直要疯掉了。以前常说教师不能带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看着孩子被戕害而毫无办法,真的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孩子作业非常多。他写得也很自觉。于是,当我空下来,看他埋头写作业的时候,真是心酸。
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想和他的老师交流,送各类新教育的书籍,但均未果。魏老师说,把这些当做对他的磨练。也好,只能这样自我安慰了。我买了很多童书给孩子,也常带他参加我们班组织的实践活动。他常常羡慕地说,妈妈,我要是在你们班多好。
期末考试那段时间,忙着写生命叙事,忙着做课程告别,根本没有时间给孩子单独复习。期末的时候,孩子语文只考了八十几分,在我们这里,算是很低的分数了。我没有责怪孩子,只是很难过。我觉得我这个妈妈很失败,对孩子平时照顾太少。
我妈妈脑梗,身体一直不好。先前每周基本都会回去看看她。现在也只能偶尔抽空回。期末考试前两个礼拜都没有回家,放假那天直接去了罕台。等回来看到妈妈,觉得很愧疚。
年前身体忙碌的时候,脑子最自由,会不由自主的想,我这么一路奔忙,如果没有收获,会怎么样?会怎么样?我在期待什么?“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我要的境界吗?显然不是。
我要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报答。不是。教师节的几千元卡,已经被我买成了共读书。我要的什么啊,是生命的成长,是希望自己长成一朵淤泥里的莲花,是希望自己守护的这群种子,能够开出更美的花。
如果,没有麦子,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沉默。
因为,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干老师在开学典礼上说: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因为留在地里的人,埋在教育里其实很深,很沉,很安静;因为其实看似一无所有的黑暗中的大地里,有着沉默的种子,有着种子对岁月的渴望与信任。
狄金森说:“我们的生活是一道道篱笆,我们正一层层地往里爬。”我顺着她指点的方向往前爬,这层层篱笆层出不穷。梭罗说:“这里可以听到喧嚣的风声正呼啸地穿越过树林,树林却纹丝不动。”说纹丝不动是有些微言耸听,但是,当我来到罕台,这个心目中的圣地,却发现,自己离目的地太远太远。我以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而这一年的时光,也只是往心目中的那个方向,迈出了一小步。要走得路还太长,要穿越的篱笆还有很多。我知道
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
我们有一份黎明——
我们有一份欢乐的空白要填充——
我们有一份憎恨——

这里一颗星那里一颗星,
有些,迷失了方向!
这里一团雾那里一团雾,
然后,阳光!
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把行事历从前翻到后,就好像看见日子哗哗地流过。每日里那些琐事,有些记下了。有些只是留下了一篇空白。试着整理了12个月的行事历,有些提到的书没有读完,有些计划的事没有做完。有些做过的事,因为没有记录而了无痕迹。看着那些表格里的空白,像是无言的的谴责。在年末盘点的这一刻,我有些难过。
好吧,2012年,请让我保持沉默,怀着对教育的虔诚和敬意,在黑暗中穿越荆棘和坎坷,慢慢向前爬行。
2012年1月25日

后记:
11年前的叙事,此时看来依然泪流满面。那份青涩和茫然历历在目。成长就是露丑,露丑就是成长。这么些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少了许多焦虑,多了一份韧性和从容。有的人不在了,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还有人一直在坚持.....很庆幸我没有放弃。
疫情期间,很多朋友都比较茫然,他们都在这突然的变故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的中途,即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从这一点上讲,我真的很幸运。
时间从来不回答,生命从来不喧哗。一路走来,甘苦自知。未来很长,我还将继续走下去。腐草为萤,生生不息。

作者:胡盈,资深教育工作者,西安市优秀班主任,2015年度“中国好教师”。新教育萤火虫西安分站站长,新教育讲师团讲师。
编辑:杨茜
审核:刘悦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