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海官窑梦:重建灵洲山妙高台!如何?

梁氏文化馆 话说佛山
2024-09-01

南海官窑梦:

重建灵洲山妙高台!

如何?


捡拾得日本人森清太郎编撰的《岭南纪胜》一书。本书原名叫《广东名胜史迹》 又名《粤古稽真》1922年广东岳阳堂药行发行所发行。内有“灵洲山妙高台”照片,重建灵洲山妙高台有蓝本了!官窑梦或可实现?


(灵洲山 妙高台 作者一行合影)


灵峰山上宝陀寺,

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

依稀犹记妙高台。


宋哲宗元符3年,被贬谪海南儋州的苏轼遇赦乘舟北返,途经佛山市灵洲山,被眼前美景吸引,遂靠岸揽胜。至峰顶,只见沙洲苍翠、白鹭翻飞,美景尽收眼底。苏子诗兴大发,借景赋得一首《题灵峰寺壁》,遂成传世佳作。当地人为纪念这位宋代大文豪,就把灵洲山下的河心岛命名为“东坡洲”,并在寺前修建了东坡亭。“东坡洲”即“灵洲山”是也。



南海灵洲山

被湮没了的岭南名胜


(nhlrx / 文 )


    广州城西北三十余公里,南海官窑郁水江中曾有一座灵洲山,水面高度因随潮水时升时降,有如一只巨鳌在水面浮游。山上绿树林深,楼台掩映,更因是处于西、北江进入广州的咽喉要地,宦游商旅,过往于此,无不被其秀丽的风光所吸引,是古时岭南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在元代更便被评上羊城八景之一,命名为“灵洲鳌负”。

东晋训诂学家郭璞,博学多才,亦善卜,曾注释《山海经》。当他游灵洲山时,举目四顾,秀气蒸郁,视野苍茫,惊叹“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斯其地也。”



山上建有供奉观音大士的宝陀寺,肇建于晋代。当年苏东坡被贬岭南曾游此地,寺僧为使苏老高兴,说他的相貌与以前的德云长老相似,又说德云圆寂时曾说以后还要回来,把本来失意的坡老弄得不亦乐乎,顺势说自己是德云转世,并题诗“灵洲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寺僧如获至宝,将诗刻石立碑,后来还建造一座妙高台,供奉坡翁石刻像,成为灵洲山上一个新景点,灵洲山更加出名,古寺香火更加鼎盛。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有妙高台,南宋诗人方信孺游灵州时读了苏东坡的诗,又发现灵洲山屹立江中,与镇江金山中流砥柱的形势有点相似,题笔一挥:“东南佳气盛衣冠,楼阁翚飞缥缈间。疑是落星湾上见,直须题作小金山。”结果灵洲山又被称作小金山,墨客题留更盛,伦以诜在《祭苏东坡文》就有“昔公未来,山川阒然。公既来止,吟咏以千”之说。清乾隆时大诗人杭世骏有“登台强半为苏公”之句,可见当年寺僧眼光之独到矣。


时光流逝,由于西南涌和芦苞水日渐淤浅,船舶行走减少,灵洲山也与南岸相连起来,中流砥柱的气势终于消失。鸦片战争时,英军进犯广州,奕山、余保纯之流出城求和,被英军限期撤出广州。奕山等退至灵洲山,军队驻扎于宝陀寺内,古刹虽然遭受战祸,但当时保存还是完好的。光绪二十二年,康有为游灵洲山,留下“灵洲山色还清净,坐数风帆过几巡。”之句。据说民国初年,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也游览过金山寺。应该说,一直到了清末民初灵洲金山寺香火还很兴盛,正月的“生菜会”,九月的重阳节,更是热闹非凡。山上游人如鲫,江边船艇成排。


抗日战争时,日军为了扼守交通要道,将广州西北郊南海、三水和花县交界地带划为无人区,灵洲山即在其中。小金山寺变了日军军营,后来更将古刹作为“慰安所”,佛门圣地,面目全非。经此一劫,金山寺惨遭毁坏。剩下的颓墙败瓦,残柱废木,再遇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运动,也终化为灰烬。


灵洲山中流砥柱的形势消失了,昔日雄伟的金山寺也早荡然无存,似乎一切都已经灰飞烟灭,幸好过去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灵洲的佳作。我们今天读着这些诗词文句,仿佛又见到那四面环水,花木茏葱,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点缀其中的灵洲山。一座梵钟阵阵,香烟袅袅的宝陀寺又印入人们脑海之中。



邻邑一个“宝墨园”搞到风山水起,不知南海、佛山的文化领导有否重现吾乡古代“灵洲郁水”气势,“鳌峰胜概”大观的意向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