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年净利润翻3~4倍,肿瘤精准医疗分子企业艾德生物上市!

2017-08-02 尚普咨询 尚普IPO咨询




热烈祝贺尚普咨询服务客户——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Z300685)于2017年8月2日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敲钟上市。

本次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13.86元。

相关中介机构如下:

IPO咨询机构:北京尚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新起点,新征程!

再次祝贺艾德生物成功上市。

公司简介

公司是我国首家专业化的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分子检测技术(ADx-ARMS)是目前国际上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领域领先的技术之一。

公司成功研发出20余种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试剂,是同行业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

针对目前肿瘤精准医疗最重要的EGFR、KRAS、BRAF、EML4-ALK、PIK3CA、ROS1、NRAS、Her-2等基因位点,公司陆续研发了13种独立或联合检测试剂,均为我国首批取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通过欧盟CE认证的产品。

公司构建了完备的营销体系,产品已进入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大中型医院、科研院所销售,是多家跨国药企在肿瘤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郑立谋教授。

行业格局

体外诊断是指通过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判断疾病的产品和服务,国际上统称IVD(In Vitro Diagnostic)。

(一)分子诊断

体外诊断试剂主要分为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检测试剂、以及血液学检测试剂等。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生化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较大。而体外诊断行业中分子诊断因其更贴近DNA水平,从而可获得贴合疾病生理状态的信息,可适用于多项肿瘤指标、急诊适应症的筛查,有助于医生精准针对不同基因型病人开处不同耐受、吸收和疗效程度的药物,未来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

从技术上看,分子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温核酸扩增(INAAT)、杂交、DNA测序和NGS、生物芯片等。其中PCR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占据分子诊断技术市场的份额最大,2013年高达40%。三甲医院的检验科和中心实验室都有配备,且检验技术人员熟悉其技术操作,因此基于PCR技术的诊断试剂盒能在销售终端和客户无缝连接,分享医院PCR技术平台。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虽然占有35%比例,然而由于其操作主要集中于专业的第三方实验室,在医院检验科和病理科尚未普及,故对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生产厂商而言,依托PCT技术平台是首选。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数据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公司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已建成以“特异引物双扩增(ADx-ARMS®)”技术为核心的实时PCR技术平台。ADx-ARMS技术为公司自主研发,利用特异引物对突变靶序列进行高精准PCR扩增放大,并利用一种新型探针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平台上实现对样品DNA中突变的检测,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准确检测出含量低至1%的突变DNA,适合石蜡包埋样本、新鲜组织和胸水、血清、血浆等样本的基因检测。在此基础上,公司在泛肿瘤标志物并行检测技术、细胞学技术、FISH技术、二代基因诊断技术领域均有相应的技术积累。

(二)肿瘤行业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率约为312人/10万人,较2010年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抗肿瘤是目前全球用药第一大的治疗领域,2015年全球抗肿瘤药物销售规模高达789亿美元,占全球药品销售规模8.27%;2008年-2015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61%,高于全球药品销售规模的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在中国医院用药市场,抗肿瘤药物的销售规模近几年来一直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970.01亿元,同比增长14.11%。2010-201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77%。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肿瘤靶向药物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达到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与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高特异性、高选择性、低副作用以及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全球前8大抗肿瘤药中有7种为靶向抗癌药,其中3种为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4种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2015年合计销售规模分别为210.77亿美元及154.73亿美元,分别占2015年全球抗肿瘤药市场份额约26.71%及19.61%。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以及医疗费用占比的不断提高,且靶向类抗肿瘤药逐渐被医保接受,靶向类抗肿瘤药在整体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市场份额日渐提升,2015年靶向药物的销售额为120.01亿元,较2014年的101.87亿元增长17.80%,2010年至2015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3.53%,高于抗肿瘤整体用药市场。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检测肿瘤患者相关基因状态,为肿瘤靶向药物的选择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见,随着肿瘤靶向药物的临床推广,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试剂作为其临床用药的必要诊断程序,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类别

产品名称

适用疾病

靶向用药

EGFR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

非小细胞肺癌等

分子诊断试剂

EML4-ALK 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

ROS1 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

EML4-ALK 基因融合和 ROS1基因融合联合检测试剂盒

EGFR/ALK/ROS1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

KRAS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

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NRAS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

KRAS/NRAS/PIK3CA/BRAF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

KRAS/NRAS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

KRAS/NRAS/BRAF 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

BRAF 基因V600E 突变检测试剂盒

结直肠癌、黑色素瘤、肺癌等

HER-2 基因扩增检测试剂盒

乳腺癌、胃癌等

PIK3CA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

多种肿瘤

化疗用药分子诊断试剂

ERCC1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试剂盒

多种肿瘤

竞争力

公司是我国首家专业化的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企业。经过10来年发展,已成功研发出20余种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试剂,是国内外同行业中产品种类最丰富、齐全的企业之一,在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核心技术,公司成为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在中国大陆的靶向诊断合作伙伴,并成为Pfizer(辉瑞)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泛亚太临床试验的配套检测供应商。

公司高度重视对研发创新的投入,2014年至2016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039.65万元、3,377.74万元和4,931.3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10%、19.10%和19.54%。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公司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博士近80名,约占职工总人数的20%。

财务状况

14-16年,营业收入1.07亿元,1.77亿元,2.53亿元,增速为43.61%,65.6%,45.03%,归母净利润0.19亿元,0.21亿元,0.67亿元,增速为-13.2%,10.17%,217.92%。

营收较快增长,主要是癌症靶向治疗行业大爆发,公司产品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公司刚刚成立的检测服务同样翻倍增长,从占比5.38%迅速提升至13.54%。

净利润16年大爆发,主要是因为:1)14-15年增速较慢,利润基数较低;2)16年年管理费用超低。

公司毛利率持续小幅下滑,分别为94.19%,93.15%,90.28%。毛利下滑主要是因为低毛利率的检测服务业务占比上升。

报告期内,期间费用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管理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主要系研发投入相对较大,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20%。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主要受销售模式影响。公司以直销为主,而可比公司均为直销与经销模式结合或以经销模式为主。同时,公司业务处于发展阶段,销售办公费用等固定支出占收入比重较大。

公司资产比较简单,存货基本为几百来万,16年应收帐1.1亿,增速35.8%,增速低于营收增速,但绝对值比较大。公司主要客户为大中型医院。大中型医院付款周期较长,一般在6个月至1年左右。

16年公司货币资金0.82亿,短期借款0.1亿,账面比较充裕。

募投项目

本次上市公司预计募集29,094.22万元,分别用于分子诊断试剂和二代测序仪产业化项目12,760.79万元,研发中心扩建项目5,698.00万元,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5,635.43万元,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5,000.00万元。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扩大公司体外诊断试剂的产能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同时,二代基因测序仪将作为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也是公司向基因测序产业发展的基础。

基因测序技术自从1975年第一代的Sanger技术发展至今,目前技术已经进展到第三代测序技术,第二代的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市场商用主流。测序市场从2007年到2016年二代测序的市场发展增速达50%,预计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

三代测序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预计在将来5-10年内二、三代基因测序会共存,但二代测序仍将是测序市场商业应用主流。三代测序和二代测序相比较,潜在优势明显,但高达15-40%的错误率严重限制了三代测序的商业应用。


好文章不要错过:

【干货】投行并购业务的333个尽调细节及54个尽调网站

为什么麦肯锡的估值模型可以错得这么离谱?!

大数据告诉你,中国女人有多勤奋

金融高管必读:另类资产与长期投资的崛起

【强烈建议收藏】“同业竞争”详解,史上最完整版

谁的海航?Guan Jun退出成谜

刚刚,王健林表忠心,麻烦却才刚开始

毛利高达98%,斩杀茅台!这是门什么生意

拟IPO企业必看!证监会会计审核标准公开

中国金融业好日子到头了!重磅会议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