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

高校思政课教指委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8-28

[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建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下面就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提出教学建议。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有机融入“纲要”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原则要求

一要全面系统。对《决议》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决议》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叙事逻辑、叙事方法,领会贯穿《决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明确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要融入《决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既要融入《决议》精神,又要注意同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结论相衔接,将三个历史决议视为一个整体;既要注意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时代特点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又要注意利用社会大课堂、时代大课堂让学生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系统融入,要有大历史观视野和比较维度。

二要突出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在全面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着力讲清楚新时代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要鉴史明今。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用百年党史着力讲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四个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重点内容

《决议》围绕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进行的论述,包含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需要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内容较多,其重点内容可从八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议》正是依据这一历史主题来阐释历史任务、总结历史成就、评价历史地位。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有机统一。《决议》在叙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过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时,贯穿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阐明了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

导言的教学,对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应有总体的交代和阐释;第四章至第十章的教学,依据主题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凸显历史主题在“纲要”课教学中的统摄作用。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章至第三章的教学内容,也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来统领。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与各专题教学内容脱节、将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标签化的现象。引导大学生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也就抓住了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认清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二)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分期

《决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百年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这是基于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的时期划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叙事提供了基本框架。特别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独立作为一个时期,为呈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决议》明确了四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凸显了历史主题在《决议》叙事过程中的统摄作用。

导言的教学,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期划分、历史任务确立和历史地位评价应有总体的交代和诠释,说明划分历史时期、确立历史任务、评价历史地位的基本依据,明确四个历史时期划分与原有历史分期的关系。融入过程中,要避免拘泥于原有历史分期,对新时代独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意义认识不足、阐释不够。引导大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期、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有利于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的理解。

(三)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决议》集中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创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从理论形成机制的突破、理论主题的拓展、理论体系的丰富、理论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理论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实践成就。

“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第七章在阐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融入第一个“伟大飞跃”;第八章在阐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个“伟大飞跃”;第九章在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和第三个“伟大飞跃”;第十章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和第四个“伟大飞跃”。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局限于原有认知,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诠释为两次理论飞跃。

(四) 重点突出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总结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历史地位,阐明了“两个确立”的历史依据,展现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三个方面的总结,实际上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如对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结,包含相关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纲要”课第十章的教学,一方面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两个确立”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对新时代的理论成就、实践成就进行片面性、选择性阐释,而要进行全面性、整体性阐释。尤其要注意防止因课时不足而详前略后、因担心与“概论”课等重复而干脆不讲授第十章内容等不当做法,确保有足够的学时来重点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以引导学生认清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认清“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决定性意义,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

(五)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决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些论述揭示了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纲要”课第七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在总结四个时期的历史意义时,可分别融入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以此为基础,在第十章内容结束后,增加一个结语,全面阐释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而避免学生仅有碎片化认知,缺乏整体性把握。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把握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视角,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历史自信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六)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决议》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规律性认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纲要”课第四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在阐释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时,可分别融入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以此为基础,在结语中全面阐释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中获取历史智慧和历史启迪,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七)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评价,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以大历史观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将历史、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

“纲要”课各专题的教学,在评价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会议时,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来分析,使学生从评价和分析中感悟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涵,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否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颠覆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的实质,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有利于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学会总结和评价历史的科学方法。

(八) 准确把握新征程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决议》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政治性、方向性、战略性、原则性要求,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

青年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纲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以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三、具体章节融入建议

(横屏或电脑端阅读效果更佳)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导言
1.历史主题

2.历史分期

3.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1.导言部分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述清楚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全过程的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导学生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来统摄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

2.导言部分要总体阐述党的百年奋斗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讲清楚历史时期划分、历史任务确立、历史地位评价的基本依据;讲清楚党的百年奋斗四个历史时期划分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关系;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以此引导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树立大历史观,总体把握课程的历史发展线索和课程内容体系。

3.导言部分还要运用《决议》所体现的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去领会党的百年历史进程:第一,用大历史观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和重大成就,引导学生用大历史观把握党的百年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第二,用正确的党史观对待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包括正确认识其中的失败和曲折,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的主流本质。第三,用唯物史观、辩证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加具体分析盲目否定历史以及各种丑化诋毁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否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颠覆对历史人物科学评价的实质。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一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历史主题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通过阐述历史背景和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主题的形成。

1.根据《决议》准确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2.在系统阐述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各种救国方案

2.历史结论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将各种救国方案的探索和失败结合历史主题进行分析,突出历史呼唤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和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结论。

1.按照《决议》全面阐述各种救国方案的登台及其失败的命运:“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2.根据各种救国方案及其失败的命运,揭示历史结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的救国努力

2.历史结论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将辛亥革命的努力及其失败结合历史主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历史呼唤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和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的历史结论,也为第四章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1.按照《决议》深入阐述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努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2.进一步强化论述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前各种社会力量救国行动及其失败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1.伟大政党

2.伟大建党精神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围绕历史主题阐述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力量的形成。

1.根据《决议》深入阐释在伟大觉醒中伟大政党诞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根据《决议》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产生进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内涵和影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揭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基因。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新道路的开辟

2.走自己的路的启示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揭示中国革命“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

1.按照《决议》深刻论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逻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迫切需要:“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通过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艰辛历程和重大影响:第一,通过反对“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实现“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第二,通过反对“左”倾错误,特别是经过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3.通过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深刻揭示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性。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2.第一个历史决议

3.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重要影响和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理论成就。

1.根据《决议》阐述清楚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直到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2.深刻阐明党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重要性。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历史经验、分清了路线是非、解决了历史问题、统一了全党思想,使全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为党的七大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3.深刻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其意义:“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

2.第一个“伟大飞跃”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讲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重要历史地位。

1.深刻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及其影响。

2.深入揭示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第一个“伟大飞跃”及其历史地位:“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深刻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一重要历史地位。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第二个“伟大飞跃”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在阐释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同时,重点阐述理论探索成就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百年奋斗实践中第二个“伟大飞跃”,突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地位。

1.根据《决议》深刻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四个“彻底”的重大意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

2.深刻阐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诠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深入揭示党的百年奋斗第二个“伟大飞跃”及其影响,这就是:“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深刻阐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地位。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两个“历史性转变”、一个“历史性突破”、一个“历史性跨越”的伟大成就

3.第三个“伟大飞跃”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的重大成就,突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历史地位。

1.通过深入论述邓小平理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深刻阐述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深入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包括两个“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一个“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一个“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深刻阐述党的百年奋斗第三个“伟大飞跃”及其意义:“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深刻阐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的历史地位。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第四个“伟大飞跃”


3.“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本章融入的重点是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讲清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历史地位。

1.根据《决议》深刻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深入阐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4.通过系统阐述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深入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5.深入领会党的百年奋斗第四个“伟大飞跃”及其影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历史地位。

教材章节
融入内容
教学建议
结语
1.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2.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3.新征程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主动精神,根据《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系统阐述和高度总结专门增加结语这个专题,以全面阐述历史意义、历史经验以及新征程上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总结,以进一步提升课程的价值引领。

1.按照《决议》从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2.按照《决议》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深入总结和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这“十个坚持”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根本遵循和根本要求。要强调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做到“十个坚持”,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根本在于继续做到“十个坚持”。

3.按照《决议》“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部分,引导大学生认清肩负的责任使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自己培养造就成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鲍莉炜

版式制作:陈镇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