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建议

高校思政课教指委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8-28

[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建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下面就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出教学建议。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议》内容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系统讲授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面讲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深刻阐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科学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 原则要求

一是应进尽进。准确领会全会精神,系统梳理《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新判断新概括,将其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是突出重点。课程应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系统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把“两个结合”“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十四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等作为教学重点,力求讲清楚讲透彻。

三是有机结合。在把握精神实质上,要注重将全会精神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相关重要文献有机结合起来;在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上,要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在把握教学内容上,要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章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

(三) 教学目标

本教学建议旨在通过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教学要点”包括十六个部分的内容以及结语。前三个部分分别从总体上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大基本问题,后十三个部分主要依据《决议》的“十三个方面成就”展开,同时系统融入“十个明确”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讲清楚讲透彻“教学要点”的学理道理哲理,帮助学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中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重点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是系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扩大,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蔓延,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升。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紧迫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时期,历史方位有新的变化,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主题有新的特点,合作共赢的特点更为突出;时代课题有重大拓展,新时代中国面临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时代任务有新的跃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要矛盾有新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深入思考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思考、深刻总结,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围绕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 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一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这一思想明确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方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这一思想系统全面,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

这一思想的鲜明特色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这一思想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金钥匙。这一思想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擘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说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政治智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梦这个重大命题,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规划了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战略步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4.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确立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原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宝贵经验,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更为强大的思想指引。

“两个确立”标志着我们党政治上更加成熟,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们党思想上更加成熟,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标志着我们党的团结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凝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3—27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22日,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3、4、5、6、16问,第3—32、78—81页。



(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落到复兴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明晰了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中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3、64、68页。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39、49—57、58—65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11、13、22、23、26、27问,第37—41、52—55、56—59、64—68、103—106、107—109、121—125、126—129页。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权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2.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党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3.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24、6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0—48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9、20、21问,第93—102页。



(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围绕落实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随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的作用将得以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好体现。

3. 正确理解和做到“两个维护”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观点,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党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就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导致各自为政,就会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时代呼唤、历史选择、人民期盼和实践锻造中,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在重大时刻凝聚共识、果断抉择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4.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政治领导力主要体现为把控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问题的能力及其运作的效果。党的政治领导力是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能力。

思想引领力主要体现为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党的思想引领力在党的领导力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群众组织力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的能力。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主要体现为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齐心协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能力。

党的社会号召力主要体现为党对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各方力量的号召能力,这种号召能力具体体现为影响能力、动员能力、引导能力和凝聚能力等。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7—29、65页。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求是》2021年第18期。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8—79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4、95、96、97、98问,第425—454页。



(五)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新时代经济建设,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2.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4—36页。

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17期。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20年第21期。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9—122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1、52、53、54、55、56、57、58、59问,第229—269页。


(六)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 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进入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更坚实的基础,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2. 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新时代改革开放,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3.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3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0—94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0、31、32、34问,第145—152、157—160页。


(七)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1.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是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蚀影响,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

2.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深刻阐明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展现了强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和底气。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涵盖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保证人民在政治生活各方面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内容。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体现在我们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实现真实具体的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的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于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在于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9—41页。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3—138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0、61、62、63问,第270—287页。


(八) 全面依法治国

1.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凸显,党风政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量矛盾和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道路,具有显著优越性。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制度属性和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

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加快建设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

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4.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推进科学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推进公正司法。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权责一致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推进全民守法。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1—43页。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求是》2022年第4期。

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求是》2020年第22期。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第2版。

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求是》2020年第12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5—108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37、38、39、40问,第166—182页。



(九)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创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推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创造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必须坚持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绝不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讲好中国故事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4—4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2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156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4、65、68、69、70、71问,第289—297、307—323页。


(十)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及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 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3. 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39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7—166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4、75、76、77问,第334—349页。


(十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2.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3.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守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三条控制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督机构,构建国土空间全方位开发保护制度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2页。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52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7—176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8、79、80、81问,第350—364页。


(十二)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1.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行动指南。

人民军队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实力日益增强,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可靠安全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使命,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2.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一个接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

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建设强大人民军队,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党提出改革强军战略,领导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世界军事前沿、面向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面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人才供给侧与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加快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切实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3. 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强化战斗队思想,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根本指向。深化战争和作战筹划,确保一旦有事能快速有效应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增加新质战斗力比重。

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对于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对于提高部队全面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全面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练就能战善战的精兵劲旅。

深化实战实训,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科技练兵,加速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我军历来以敢打敢拼闻名于世。要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在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和锻炼部队,磨砺战斗意志、锤炼战斗作风,始终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

4.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国防实力要同经济实力相匹配。必须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军队要善于运用社会一切优质资源和先进成果,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地方要注重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自觉把经济布局调整同国防布局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2—55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定决心意志 埋头苦干实干 确保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21年8月1日,第1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6—197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5、86、87问,第381—393页。



(十三)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1.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党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安全环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坚持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头等大事。

2.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强调的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3. 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要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维护政治安全,核心是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维护国土安全,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经济安全,首要的是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维护社会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网络安全,特别是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维护生物安全,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维护外部安全,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

4.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被迫中断。

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5—57页。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9—224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7—185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2、83、84问,第369—379页。



(十四)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2. 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行稳致远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坚守“一国”之本,实现“两制”和谐相处、相互促进,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建设好。

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党中央强调,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通过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习近平同志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张,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我们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党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积极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充分探讨统一后的台湾社会发展议题以及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等相关议题。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7—59页。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98—207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8、89问,第394—402页。



(十五)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正是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在克服一场场危机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要以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关注人类社会现状及其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把握时局,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

解决各种全球挑战,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要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进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维护本国利益,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行。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进。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世界冲突的根源,保障世界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胸怀天下,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主线。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运筹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世界上的政治组织和其他政党的交流合作,完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应对海外利益的风险挑战。

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以公平正义为理念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中,承担大国责任,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继续倡导国际合作,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推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4. 为人类谋进步 为世界谋大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新时代的世界格局出发,从中国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推动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人间正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工作的总目标。

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迫切需要明确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9—62页。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8—221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0、91、92、93问,第404—421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版。



(十六) 全面从严治党

1. 打铁必须自身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卓有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依然是长期的和复杂的,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依然是尖锐的和严峻的。一些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腐败的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严的主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

2. 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勇于自我革命,就要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3.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深入研究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这就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4. 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

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是一场正义之战。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9—34、70—71页。

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求是》2020年第15期。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人民日报》2022年1月19日,第1版。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第1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2—240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1、42、43、47、48、49问,第187—198、213—224页。



结语 争做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坚定理想信念。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沿着党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朝着党所指明的正确方向和光辉彼岸坚毅前行。

勇担崇高使命。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要牢固树立勇于担当、主动担当、积极担当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做到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新时代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投身火热实践。广大青年学生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把满腔热血挥洒在祖国大地上,把热切情怀倾注到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中,把学识本领运用到为民服务、为国效力、为人类谋大同的切身实践中,在实干中展现担当和作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教学文献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4—75页。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57—258页。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问,第298—301页。


责任编辑:代红凯

版式制作:陈镇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