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陳尚君《我見青山》出版(附:作者/序)

陳尚君 中古史研究資訊 2020-09-05

作者: 陳尚君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 2017-5

定價: 58.00

裝幀: 精裝

ISBN:9787805546162

 

本書收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先生十年來撰寫的序文及其業師朱東潤著作的整理後記。序文分為上下二編,上編為友人囑撰,下編應及門諸君命題,其內容或是陳述個人作品的主旨、創作的經過,或是對朋友、弟子著作的點評,或是對文學作品的品評、鑒賞和考訂。這些序文字清新雋永,既華麗典雅,又言簡意賅,從中不僅可以看出陳尚君先生對友人、師生的拳拳之忱,也從一個側面窺見其精深的學術成就。

 

上編

 

為盛唐二張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熊飛《張說之文集校注》序(3

知人論世首先要弄清詩人的親眷交遊——陳冠明、孫愫婷《杜甫親眷交遊行年考》序(8

《鄴侯家傳》作者李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羅寧、武麗霞《漢唐小說與傳記論考》序(15

王仁裕:隴南僻鄉走出來的詩文大家——蒲向明《玉堂閒話評注》序(26

兩《唐書》新點校本是兩岸共同的事業——詹宗祐《點校本兩唐書校勘匯釋》序(34

近三四十年學術風氣的轉變與敦煌詩歌之集大成研究——徐俊《鳴沙習學集》序(46

為流播東瀛的每一部漢籍書寫學術史——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序(60

泰山研究也可以提升到當代學術前沿水準——周郢《泰山與中國文化》序(78

與楊慶存院長談師祖茹經老人唐文治——楊慶存《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序(85

讓張鈁的生命軌跡和學術事功為更多人知曉——李鳴《張鈁先生紀念文集》序(93

宗譜家牒于保存中華文化之意義——《五松郜氏新修宗譜》序(103

寫出真情就是文學的高尚境界——嚴榮德集序(107

 

下編

 

年譜編纂是研究文學家的基礎工作——淩文生《洪邁年譜》序(113

八仙信仰是中國後期傳統社會的多棱鏡——黨芳莉《八仙信仰與文學研究》序(122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楊萬里《負暄集》序(129

重視研究文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文學和政治之關係》序(136

堅守學術的矜持和品位——金程宇《稀見唐宋文獻叢考》序(143

韓愈成為專學是宋學定型的重要一章——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序(149

江南文學與文化研究是有待拓寬的大題目——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序(157

在道教文學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園地——羅爭鳴《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序(165

唱和詩是情感交流與人際應酬的重要載體——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序(172

在苦讀績學中體悟學術,提升境界——唐雯《晏殊類要研究》序(178

古籍數碼化帶來古籍輯佚學的空前機緣——史廣超《〈永樂大典〉輯佚述稿》序(187

為唐代科舉的瑰麗長卷做精緻箋釋——陶紹清《唐摭言研究》序(195

 

附錄

 

朱東潤師《八代傳敘文學述論》整理後記(207

朱東潤師《文存》整理後記(218

朱東潤師《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校補本)

整理說明(224

朱東潤師《元好問傳》新本整理後記(229

朱東潤師《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整理後記(232

 

本書收歷年為友人、學生著作所撰序,初擬書名為《讀書與治學》,已交出版社,但總感不滿意。今年六月末與羅時進教授同車赴京,說及此憾,忽念稼軒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似可以“我見青山”名書,得羅教授激賞,遂得確定。蓋稼軒本意,寫人與自然之相得無間。青山綿連,何處無之,遠望則悠然成峰,變化氣象,迫近則蔥蘢森蔚,蓊鬱蒼茂,藏龍臥虎,不可涯量,稼軒樂觀其嫵媚豐茸,想其必亦能理解一己之與世乖違,頹放縱肆,塊壘溝壑,蒼茫悲歌,所謂互為欣賞者,不能得諧於世俗,何妨邀情於莽蒼?人我合一,萬物同我,此之謂也。

自念向學以來,多遇師友,刻意求進,稍得聲援,學有歧互,知有淺深,每能稍通聲氣、理解心曲者,未嘗不以為人生幸事,當浮大白。年歲漸深,為學稍進,亦得名列學宮,忝居導師,得英才教育之,就學問點撥之,喜其得悟學理,自成見解,窺求數年,終或有成,更感人生欣快,莫過於此。承師友、門人信任,偶有所成,囑我弁言,領略風華,感受新知,真有稼軒當年青山獨往,閱盡繁盛之感受。

序之為體,昉自漢魏,其例必自本書起興,因感知而引發議論,傳首讀之愉悅,記成就之艱難,揭著述之旨要,作學術之鼓吹,自有不同於他體者。初作一二,或有不贊同者,于行文間偶商榷之,得前輩提醒方知未恰。然今人所作,多托空言,稱許讚美,不存邊際,私心亦頗不能贊同。我本非過於自信之人,又怯於回絕人情,每得所請,未嘗不輾轉反側,猶豫多時,不知何處著筆。後稍得解,覺一切均當持實事實述之態度,敘彼此之緣分,述初讀之領悟,作微婉之引領,存師友之情分。間亦略作變化,因某事或引發議論,甚至遠離本題,獨述機杼,是否允當,亦終難衡斷。總望不逢迎,不徇俗,不虛譽,不囿情,揭示精髓所在,指示向上一路,不知諸師友與及門諸生有以贊成否。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友人囑撰,下編應及門諸君命題,各揭主旨,俾便體會。初成,責編告篇幅尚短,斟酌之下,附收近年整理業師著作之五篇整理記為殿,亦可作去歲小書《轉益多師》之補充。為師盡整理之責任,深感光榮,不稱序而僅作附記,微意存焉,讀者鑒諸。承鄭培凱教授題端,董生伯韜督促成編,並銘感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