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次带社工实习

ka233 社工学生小卡 2022-07-17
七八月发生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就是带领四位社工研究生完成了她们的暑期实习。


社工实习:指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花费固定时间在社工机构/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将书本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专业实习由实习单位社工进行督导。实习机构有医院、福利院、民政局等,也包括方向众多的专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是社工专业学习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习围绕我手上精神健康的一个小组织展开。工作里面最重要的两块是线上的自媒体(刺鸟栖息地)运营和线下的具体活动展开。考虑到五六月份已经举办了大活动,所以七八月线下活动的数量不算太多。三月到六月带了一个本科实习,但是因为就一个人,我机构这边也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安排上不算完善。到了七八月,我这边任务和目标都比较明确,实习生数量也上来了,也接到学校那边格外认真对待的嘱咐,各方面都更加上道。


不做督导不知道,实际上,实习生辛苦,但是带实习生也是比较辛苦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体察和了解学生的工作习惯、工作诉求并且做出调整。写实习评估表的时候,才切切实实体会到以前老师给我们改作业时候的不容易。学生写作业可以水,但是出题和批改的老师却水不了,也水不得。可喜的是,实习生们都写的很认真。


对我来说,这个实习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帮助学生们具备更多常识(不管是社工知识层面还是做事情的通用常识),提高她们独当一面的能力,并且使整个团队成为一个机动高效的团队;第二个是借由她们活力和创造力为已经在开展的事情输入新鲜血液。为了达到第一个目的,有时候需要牺牲一些效率,给学生提供试错和探索的空间。不仅仅是她们,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从“什么事情自己包圆”到“放手”的阶段。


我们的媒体方面工作几乎都是线上远程协作完成的,最开始实习生很不适应。大家比较喜欢闷头各做各的,实际上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因为没有搞清楚方向和要求,自顾自的最后做出的东西很难是个整体。另外就是时间协调上,没有上下班的时间约束,没有坐班的空间约束,学生很容易就把任务压到最后,或者利用零碎时间去做本来应该是投入整段时间的事情。然后就对此开了一个督导会,比较严肃地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后果,大家的变化非常快。有过几次磨合后,到了第四周向后,已经能够比较好的配合。


这里远程工作的几点经验是:
  • 以社工实习为先(把整段时间留给实习)
  • 精准目标(共享日历、具体化)
  • 把远的人当做在身边的人来对待(即时联系)
  • 每天要有交流(进度),每1-2周规律见面
  • 每周核算工作量
  • 不懂就问,发问之前先谷歌/百度
  • 确定联络时间为10:00-18:00
  • 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开视频会议
  • 培养协同工具(石墨)的使用习惯,避免微信群聊的信息零散化



两个月里面,团队编辑了推文四十余篇,发表原创推文18篇。后台关注数目翻了四倍,单篇推文最高阅读量接近1W。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在关注领域相对小众的情况下,和同类公众号相比是个不错的成绩。

这是大的团队效率方面的问题,而在细节上,各个同学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我们和文字打交道多,写作、编辑、排版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里需要的就是一个一个耐心去沟通、打样、指正,不赘述。此外,我们也做了不少线下活动。精神健康、公益赋能,讲座、培训、演出。

厚厚的实习周志

在整个实习过程当中,


她们有困惑,
一开始我对于线下活动是存疑的,因为活动完全由督导带领实习生负责的,而且宣传的范围并不是很广,每一次的观众数量也并不多,所以我总无法消除“自嗨”的疑虑。


也有教训,
本周工作中自己的时间管理很糟糕,虽然制定了很详细的计划,但是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中的社工往往都有很多活动要办而且需要各种文字资料的上报备案,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会给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最终导致工作倦怠。

当时我把活动流程、督导和参与者分享的故事、经验等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自认为记录无懈可击、面面俱到。可是,机构督导却告诉我,活动记录需要的不是这些“故事细节”,而是每一个流程中参与者的反应、每一次互动练习中参与者的表现等,这些内容才能成为改进活动的依据。我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将活动现场文字记录写成“台词记录”,原因在于我没有正确把握现场文字记录的目的。它并不是给参与者看的“剧情回顾”、也不是给普罗大众看的活动宣传,而是给活动带领者看的“改进建议”,因此它记录的应该是参与者的反应、活动现场的失误与亮点,把每一次线下活动都当成经验积累,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再犯,提升活动效果。

有担心,
还记得在前几周的例会中,督导曾指出我们的语言风格太学术化,要将读者当成“高中生”来写作,做到文字内容通俗易懂。于是我将这两篇推文的初稿拿给周围的人阅读,发现大家几乎都没有耐心阅读完全文,就算耐心读完了全文,也很难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由此我不由得开始担心:这样的文章推送出去,万一让辛苦涨的粉丝脱粉怎么办?

更实践带来的收获,
我有两个方面的收获,一个是宣传也好,活动也好,精准有效的定位你的目标服务对象需求,并且投放你的相关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精准投放,不仅能省时省力,还能够获得更多核心服务对象;另一个就是需要考虑的更多,时刻准备着备选方案。

亦有专业反思,
其实我们对患者使用的带有刻板印象的表述比想象中更多。作为一个社工学生,我对于“价值客观中立”和“非评判”的原则非常熟悉,考试中也不止一次地写在试卷上过。我原以为自己对于具有刻板印象和价值倾向的表述已经具备足够的敏感性了,然而在本周的工作中,我在撰写与躁郁症相关的推文时居然会无意识地使用“心灵的脆弱”、“黑暗”等带有刻板印象与价值指向的词汇,还是经由督导的提醒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线下活动


回顾两个多月的相处,一方面很感谢她们的选择,另一方面对我自己来说也学到很多。看到她们的困惑和变化,也能够回答我自己的不少问题。因为我这边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非主流的,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怀疑,暑假里共同的合作证明了这一条路并非想象的那么狭窄。唯一的遗憾是精神健康方面的实务安排的太少,如果实习时间再长一些,就可以多一些这部分的安排。希望她们后面能通过其他渠道补上这块。

这些社工学生以后可能会进入名企、可能会进入体制,也有可能会出国读书,之后面对的平台和工作机会会比这个夏天的实习好太多因着实习的契机,能够让这些青年人停下脚步看一看民间公益实践,我感到很幸运。当然,如果她们也愿意继续投身狭义或广义的社工事业,我也乐见其成。

最后用我们实习生的话来收尾:

实习在这一周就要画上句号了,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一步一步稳步进行,从一开始惊讶于线下活动前期准备的繁琐复杂到后来明白活动策划的系统性。其实一开始我对于线下活动是存疑的,因为活动完全由督导带领实习生负责的,而且宣传的范围并不是很广,每一次的观众数量也并不多,所以我总无法消除“自嗨”的疑虑。


可是这几次活动跟下来,我发现每一场活动结束后,都有观众会询问“如何加入你们团队?”“你们的活动还会在哪里进行?”等问题,也会有很多新活动的邀约,比如“可不可以请你们到我们那里去办活动?”等等,我才突然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过于理想主义,活动不在于影响力有多大可以带动多少人,真正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活动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非娱乐性质的公益组织而言。可是只要找对目标群体,尤其是最初的传播群体,就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发展更多的资源,从而一步一步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向着更明亮的地方冲击。


很感谢这为期十周的实习,改变了我的很多既定观念,也打破了我的很多认知,让我从新的角度去认知社会工作,让我明白,我可以以年轻人的方式去坚持社工。



相关阅读

社会工作的想象力

尴尬的社工实习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工教育?

我们和大一社工新生聊了聊他们的成长烦恼

社工学生求职指南

纪录片 | 社会青年: 社工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