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二卷精读会纪要(二)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3月11日下午,“《资本论》第二卷精读会”第二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105室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是第二卷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和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由我院刘召峰教授领读,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与线下读书活动,部分同学通过腾讯会议观看了线上直播。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第二卷是恩格斯按照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写的手稿进行编辑的,没有像《资本论》第一卷那样经过马克思的反复修改、整理、润色,马克思的思想程度或论述问题的角度仔不同时间是否存在差异,这给后世读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留下了尚待讨论的开放性空间。
刘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多次用到“撇开不说”这一说法,马克思只是为了纯粹地理解研究对象,所以暂时地“撇开”同研究对象无关的因素,暂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马克思的研究不断展开,这些被“撇开”的因素又重新回归到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并对其加以细致地分析。
01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中,马克思采用“分—总”的方式进行阐述,在前三节分别介绍了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购买(G—W)、生产(P)和销售阶段(W’—G’),最后在第四节考察了总运动G—W…P…W’—G’,整体研究逻辑十分清晰。

作为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同一般商品流通的购买过程形式上相同,都是用货币购买商品,一方面货币执行货币职能,但另一方面,货币同样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因为从购买商品的物质内容和特定用途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而不是一般的商品。
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对货币资本的错误认识,一是将处于货币形式而能够执行的职能错认为是从它的资本性质产生的;二是将执行资本职能的货币职能错认为是从货币的本性中产生的,指出货币执行资本的职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刘老师补充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雇佣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之一,但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就不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个前提是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但在封建社会中,自耕农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没有分离,将多余的产物卖出,产生的只是简单商品流通。所以,要严格区分“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不能将两者混淆。
另外,刘老师指出“劳动市场”这一词翻译地不够严谨,应该译为“劳动力市场”,“劳动市场”是一种极易迷惑人的表象说法,好像劳动者出卖的就是劳动,但事实上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否则就无法解释剩余价值的问题,是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通过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资本价值取得了一种实物形式”,接下来便进入了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资本家将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结合起来,实现生产价值和资本增值。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属于资本家,并为资本家提供活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资料则是作为吸收活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在该节中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同的结合方式,将社会结构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时期,刘老师列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三种不同形式,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与自己主人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封建社会中,佃农必须租用地主的地,并交纳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者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和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刘老师指出两个概念,一是“经济形态概念”,二是“生产方式概念”。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即生产方式不同,从而构成了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经济形态不同。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是作为资本家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来发挥作用的,并分析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何种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家的资本。刘老师强调这里蕴含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思想,需要区分了生产资料的物质内容和生产资料获得的社会形式,如贵金属与货币、劳动者与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与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生产资料与资本这些范畴,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前者才能转化成后者。
生产阶段使资本的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资本的形式由生产要素转化为商品形式,资本的数量发生了价值增值,接下来便进入了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资本家把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商品卖出,取得包含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量。这个阶段不仅是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是资本的形态变化,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又综合地考察了资本的总循环,提出了产业资本的概念,即在总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而又抛弃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在每一个形式中执行相应职能的资本。刘老师强调,在资本循环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三种形式,这并不是将其划分成三种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必须依次采取这三种形式,资本运动的过程才是循环的过程,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刘老师指出产业资本异于生息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地方在于,它的资本不仅具有占有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同时还能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职能。
02

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马克思先分析了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生产资本的循环,后分析了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中生产资本的循环,最后从“货币积累”和“准备金”两个方面进行了详解。
生产资本的循环是指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产业资本运动,总公式是:P…W—G’—W…P,生产资本顺次经过了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购买阶段和再生产阶段,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生产占主导地位。在简单再生产中,“全部剩余价值进入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投入到生产领域中。马克思强调生产资本循环中,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资本,这只表明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并不能表示再生产的目的是价值增值,所以它造成了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生产而生产,是为了更多更好地生产而生产。
马克思又单独考察了g这个转化为金的剩余价值,需要通过资本的循环过程不断积累起来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作为剩余价值存在形式的贮藏货币,是货币积累基金,是资本积累暂时具有的货币形式。“准备金”则是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预备的资金,如原料价格上涨、商品没有及时卖出去等,货币积累基金就要充当准备金,为生产流通正常进行准备条件。
03

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总公式是:W’—G’—W…P…W’,在这里,表现为循环起点和终点的W’,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而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商品资本循环表明了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重要性,表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的片面性。
马克思通过批判古典经济学忽视生产过程的确定的资本主义形式,提醒读者注意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不同于生产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同于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是价值增值,不能在商品生产一般(使生产得以进行)的意义上去理解资本主义生产。
刘老师强调了产业资本循环保持持续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只有把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刘老师还结合本卷的内容,回溯了《资本论》第一卷中相关知识点,如“工资的本质”,并通过分析股票、基金等来抨击这些理财产品只是在转移社会财富而没有使社会财富增多,是恩格斯补充说明的“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的行为,
此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论》理论魅力的认识。



图片:马甜甜

文字:马甜甜|新闻中心 梁慧

编辑:新闻中心 张卓舒


//推荐阅读//

1.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二卷精读会纪要(一)

2.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五)

3.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四)

4.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三)

5.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二)

6.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一)

7.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

8.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九)

9.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八)

10.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七)

11.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六)

12.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五)

13.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四)

14.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三)

15.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

16.重温经典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