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抹黑中国”?

维舟 无声无光 2022-08-01

《隐入尘烟》剧照

电影《隐入尘烟》近日来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争议的原因却不是其艺术水准,而是很多人觉得这部乡土电影所呈现的西北农村面貌,为什么2009年还有这样土气的打扮,“搞得好像是七八十年代还不如”?

更进一步,就有人怀疑海清饰演的女主角形象“更像是西方人定义中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什么入围国外电影节的影片都是这类型的”?根据这种理解,这部影片就成了迎合西方的偏见的新证:“很符合获奖三要素:苦、丑、穷。”

有人据此写了一篇《海清这个形象也“抹黑中国”了?》,在梳理这些论争之后,举出大量实证,认为影片所呈现的都是相当真实的农村面貌,导演李睿珺不仅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老家(甘肃高台县罗城镇花墙子村),还经常让村民客串出演。

这乍看是在争论真实性,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如果你加以美化,即便失真,也不会招来这样的抨击。实际上,即便你呈现真实,也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为什么不多看看好的一面?为什么不赞美进步的地方?

《隐入尘烟》中海清的剧照

对许多人来说,这涉及到“面子”——如何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他人,但把不堪的那一面尽可能地掩藏起来。不难看出,这种意识与真实性恰恰是冲突的,因为“真实”势必意味着不论好坏完整地予以呈现。

很多年前,我带Suda(那时还只是女友)回乡,去小姨家小住了会,她歉然说:“我们这乡下没什么可看的,要不你们一会去旁边手帕厂转转吧。”饭后出门,Suda忍不住问我:“好奇怪,你小姨为什么让我们去手帕厂?”

我想是这样:在小姨的心目中,乡下实在一无可看,唯一还算拿得出手的“现代”景观,就是这个手帕厂。当然,我们后来也没去,对城里长大的女孩子来说,这种工厂实在再无趣不过,村里随便一间老屋、一道沟渠都比它有意思多了。

几年后,我们去婺源,拍了一堆照片回来,但她父亲和姑妈看完后的反应都一样:“你们花了那么多钱、跑那么远,就为了看这些破房子?”事实上,在我们的旅途中,也不时会遇到这样好奇的本地人,“为什么这些游客会喜欢那些没什么可看的东西”,但对我们来说,跑那么远当然也并不只是想看几座最新的水泥楼房。

婺源篁岭

1934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应一群半裸的黑孩子的要求给他们照相完,就被两个便衣警察抓起来,理由是他“刚刚进行了一项对巴西不友好的行动”,当时的巴西精英容不得任何人提起本国内地的原始状况:

他们说,我照的那张照片如果拿去欧洲的话,可能会被人认为巴西确实有黑皮肤的人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而且,更可能被用来证明街头儿童的确是没有鞋子穿。他们把我拘留起来……

在这种自尊背后,潜藏着一种自卑,事实上,这才是把殖民者的视角内化了,因为它情不自禁地根据“文明”的标尺,将那些令人羞耻的角落掩藏起来。

1972年尼克松访问莫斯科时,为了给外宾留下好印象,甚至“整个街区的旧建筑被焚毁拉走,成百的人被迁出去,街道加宽重铺,房子重新油漆,栽上树木,铺上草皮,边上还围以花坛”(《俄国人》)。给外人看到的,其实是一个布景。

后起的民族国家,往往有一种焦虑感,在潜意识中不断地将自己与发达国家作对比,下意识地要掩盖自己见不得人的一面,同时不管对方是否有兴趣,骄傲地炫耀自己新取得的成就。

在这一心态下,被人肯定和羡慕是最使他们满足的,而对传统/“落后”事物的兴趣则被视为不受欢迎的阴暗心理。邀请他人前来观察的本意是肯定自我,只是不幸这经常与外人的观察角度构成冲突。

梅棹忠夫在1960年代就发现,在中东各国旅行时,“随处都可以遇见阻止你拍摄他们以为羞耻的现象的认真的爱国者们”——镜头前的景象,彼此都看到了,但你呈现这些真实,就已令人不快。

安东尼奥《中国》剧照
1972年意大利左派电影导演Michelangelo Antonioni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华拍摄写实纪录片《中国》(Chung Kuo)。但他却违反了东道主对他的期待,并屡次试图打破拍摄期间遭到的极大行动限制——他镜头里有中国的新面貌,却也有表情呆滞的人群和抠鼻孔动作。
结果他遭到全中国愤怒的批判,指责他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如同他的《扎布里斯基角》被指责看到的是不正确的美国一样),对中国来“纯属污蔑”,是“反华小丑”,和“是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被禁止入境。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专门发表《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江青甚至想把“卖国主义”的帽子扣给批准他来华的周恩来。
如今,这部纪录片被视为对那个年代中国的真实呈现,导演安东尼奥尼本人没有辩解过自己的拍摄动机,但他在临终前说:“我爱中国。”
尽量表现正面,是一种意图控制舆论的努力,然而外国人却往往不受控制,造成宾主之间的紧张。1985年前后,美国人类学家罗丽莎在杭州采访纺织女工时,听到对方诉苦,然而当她想进而探询1949年后女工的处境时,对方却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关于两个来自美国的男人的故事。他们在杭州城偏僻的巷子里背着相机到处逛,窥视这城市最破落、贫穷的地方。他们想要用这些照片做什么?她很委婉地问我。
显然,这个高度警惕的群众立刻意识到与外国人交往的政治风险,并自觉地把保持国家的面子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多年后,这种紧张感才略为放松。研究彝族文化的美国学者郝瑞1988年到四川盐边县调查,批准的时间只限一周,地点必须在路边,贫穷、偏僻的地方禁止进入。而六年后他再去盐源县不通公路的山乡调查时,县委书记却只说了句“你要注意身体啊!”并不作调查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从中国人对外开放地区的渐进程度,也能看出这个国家的心理状态。

究竟应该呈现哪些,这并不是一个文艺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电影导演贾樟柯曾说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生告诉他,呈现普通人的真实处境,本身就是一种冒犯。换言之,为了面子,必须让一些人不见天日。
法国作家纪德在《访苏归来》说,他深感遗憾的是,“谈及苏联,实话往往基于恨,假话往往出于爱。但这并不导向真正的爱,因为拒绝正视现实的结果,往往使他们否认人们真实的痛苦处境,而斥之为虚假——他们相信的只是符合自身信念的“真实”。
这里的问题在于,尺度到底在哪里?《谍中谍III》涉及到上海的镜头据说也颇不雅观:黑臭的苏州河及杂乱的晾衣杆,当时网上也有人抱怨了一番“戴着有色眼睛的西方人”。区分是有意妖魔化还是艺术需要,在现实中近乎不可能,这只能有赖于一种批判的意识。
绝对正确的呈现是不存在的,何况在文艺中,夸大也是常用的手法,问题并不是文艺“误现”(mispresent)了现实,而是这种话语要求文艺按它的方式来再现现实,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只看到光明而没有任何阴影。
说到底,这样的受众感兴趣的并不是文艺本身,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他们所抱有的其实是一种反文艺的观点。因为按照这一认识,文艺的终点不过是宣传。国内的文艺之所以到今天这样一言难尽的地步,不是偶然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