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尼克松访华内幕 瞒天过海的“绝密飞行”(上)

《档案》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设下了盛宴,款待来访的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基辛格博士。气氛本来很欢乐,却不料刚吃到一半,基辛格突然面露难色,抱着肚子连连喊疼。






巴总统叶海亚·汗



叶海亚·汗赶紧派人把他扶到后间休息,这可急坏了在场所有的参会人员。要知道,外交无小事,就在大家焦虑的声音此起彼伏之时,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苏尔坦·汗向客人们宣布:基辛格博士连日劳累,再加上还不太适应我国风味浓郁的饭菜,病倒了。叶海亚·汗总统马上关切地说:“伊斯兰堡天气这么热,不行啊!赶紧送博士去纳蒂亚加利休养吧。”然而到了纳蒂亚加利基辛格就再也没有露过面,理由就是需要静养,这得病的多严重呢?事实上,基辛格根本没病。





基辛格博士




1971年7月9日凌晨四点,两辆挂着窗帘,通体漆黑的轿车缓缓开进了巴基斯坦查克拉拉军用机场,机场上一家波音707客机已经等候多时。轿车停稳之后,从头车上下来的第一个人,是巴基斯坦的外交国务秘书苏尔坦·汗。




他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拉开了后座的车门。这个时候,一个神秘人下了车,只见他黑衣黑帽黑皮鞋,衣领翻起,还戴了一副超大的墨镜,几乎把整张脸都遮住了。接着,两辆轿车的人鱼贯而出,所有人都是一身黑的打扮,如果不是有车灯照着,这些人就完全融在夜色之中了。在苏尔坦的指引下,六个黑衣人悄无声息地登上了波音客机。四点半钟,飞机轰然而起,瞬间就消失在东方的天际。




虽然说这样看上去很酷,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深更半夜

也要打扮成这样出行,

那只能说明一点,

他不想被人认出来,

而他正是“病倒了”的基辛格。

堂堂美国总统的特使,

为何要如此瞒天过海,

演这一出外交大戏呢?

他此行又将飞去何方呢?


让我们一起回到事发的一周前,1971年6月末,美国。新闻中循环播放着这样的一则消息:尼克松总统即将派基辛格博士于7月2日至5日到越南南方执行实况调研的任务,之后到巴黎同驻法大使戴维·布鲁斯磋商。在赴巴黎途中,基辛格将同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官员们会谈。




这是白宫秘书在每周的例行记者会上宣布的,此后就有了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的片段。然而故事到了基辛格秘密登机开始就与什么调研任务毫不相干了,在这之后的48个小时里他要玩一个失踪,去哪儿呢?一个神秘的国家。

直到飞机起飞,领头的基辛格才摘下帽子、墨镜,脱掉“密不透风”的大衣,恢复了一个长者的风度和高官的气派。




在飞机上,基辛格和随从们同飞机上已经等候他们多时的人握手寒喧,这两男两女都穿着整齐的中山装,胸口上硕大的毛主席像章显得格外醒目。此刻,所有人的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双方用好奇的目光互相打量,难以抑制有点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他们知道,他们的这次握手跨越的是什么,他们也知道,即将共同开始的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绝密飞行。




章文晋

王海容

唐龙彬

唐闻生


这四个穿中山装的人奉周恩来总理亲自下达的命令专程来到巴基斯坦,他们分别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礼宾司副处长唐龙彬和翻译唐闻生。为的就是来迎接一个美国高级代表团,代表团团长的大名四个人早有耳闻。但直到此刻,他们才头一次见到基辛格这个“熟悉的陌生人”。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这可是个传奇人物。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当年基辛格47岁,他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族,1938年因逃避纳粹的迫害,随父母迁居纽约。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在哈佛担任教授,作为一个开明的共和党人,基辛格一直倡导均势外交和缓和政策。对于自己神秘的亮相,基辛格多少有些兴奋。




这有点像电影里的人物,但对方的反应如同他所预料的一样,非常平静。大家彼此心知肚明,这是一次绝密的旅程。旅程的目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

看着前来接洽的中方代表,基辛格百感交集。这次旅程安排了将近一年,这里面倾注了三国首脑的努力和智慧。

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通过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将军向中国政府传话,希望展开中美两国之间的政府高层会谈,并表示愿意派出使节访问北京,商讨相关事宜。



尼克松与叶海亚·汗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与中国关系密切。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总统访问北京,把尼克松总统的口信带给周恩来总理。11月14日,当叶海亚·汗总统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带回了周恩来总理回复尼克松的口信。


这是一位首脑通过一位首脑

发给另一位首脑的

一份极不寻常的外交文书。


12月8日,这份无署衔、无签名的绝密外交讯息,由叶海亚·汗亲自整理,通过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阿加·希拉里的口述传给了基辛格,基辛格再打印下来呈报给尼克松。两人一致评价说,这也许是二战以后美国收到的最重要的文件。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记录,在口信当中,周总理是这么说的:

“阁下清楚,倘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国武装力量占领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如果尼克松真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而当1971年7月9日凌晨,那架波音707飞机从巴基斯坦起飞的时候,时机已经演变成为现实。




作为总统特使,基辛格此行不仅要和周恩来展开直接对话,同时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为尼克松访华打前战。自打上任以来,尼克松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

军队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拖累着国内局势愈发动荡,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运动不断高涨,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力量显著增强,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剧烈,而苏联更是虎视眈眈,打定主意要和美国争当世界霸主。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要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调整国际战略。而在战略调整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改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同样需要应对。

1969年3月2日,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苏联在两国边境上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其实已经在考虑重新定位与美国的关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毛泽东作出决策,要解决中美两国的问题就得同美国的当权派谈。


很快,

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讲,

他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

是个怎样的“试探气球”呢?


1970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庆典。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身边站着一个美国人,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这天毛主席显得特别兴奋,与斯诺谈笑风生。




埃德加·斯诺,大家其实并不陌生,由他撰写的那本《西行漫记》曾是多少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向往红色中国的教科书。但无论如何,斯诺也是个美国人。而一个美国人,能够被中国政府邀请,陪同毛泽东一起参加如此重要的场合,这代表着什么呢?1970年的12月18日,中国方面的信号第二次发出。

在丰泽园书房,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在会谈中,毛泽东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的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我看我不会同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




毛泽东与斯诺的这次谈话内容,不仅党报党刊全文刊登,还作为文件下发全党,直到基层党支部。12月25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当天的毛主席语录是:“全社会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那么尼克松愿意来,

哪怕是“接受批评”吗?

他做梦都想。


在之前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的时候,他坦言,“如果说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而到此时此刻双方已经达成了默契。




从1970年底到1971年中的半年时间里,中美双方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经过反复地磋商,最终确定了中方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意向,而在尼克松启程之前由美国派出特使前往北京进行预备性会谈,会谈级别——绝密。




为什么要绝密?因为在二战中美两国本来是盟友,可是后来变成了两个敌对阵营的对手,经历了近30年的冷战。历史车轮飞速前进,赋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相互接触、改善关系的机遇,但把握机遇后迈出的这第一步注定是艰难的。这第一步到底由谁来迈?尼克松费尽了心机。

在白宫,尼克松和基辛格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找出合适的人选,因为对于这个访华特使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首先,他必须清楚美国政府的战略需要,同时还要顾及到总统的个人诉求,尼克松是指望着拿这件大事当筹码,谋求竞选连任的。


这个人要严格遵守外交纪律,

明白什么是美国的谈判底线,

这个人还必须具备外交灵活性。


在讨论中,尼尔森·洛克菲勒和乔治·布什都曾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最后两个人讨论到了副国务卿黑格。尼克松表示,他要再考虑考虑。

第二天,基辛格接到了总统办公室的急电,在电话中,尼克松的声音有些疲惫:“想来想去想了一夜,我看,还是你去吧。”



以基辛格的资历和智慧,尼克松很难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就这样,基辛格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自己外交生涯上的这次绝密旅行。

此时此刻,坐在飞机上基辛格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对他进行的那次“最后的交代”。和中国领导人怎么谈,谈什么,尼克松总统都划出了明确的界限。

7月1日这次会谈的纪要上面是这么说的:总统告诉基辛格,如果谈到副总统阿格纽和国防部长赖尔德已经取消访台一事,要低调淡化处理,不能在谈判中显出我们把台湾给出卖了的暗示,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与苏联的关系问题等等等等。没有一个话题,不像是一颗重磅炸弹。这些问题尼克松给出的谈判底线副总统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国防部不知道,国会也不知道。因为但凡走漏一点风声,这任何一个炸弹,都能把政府掀翻。难怪基辛格对于这次行程给出的代号是——Polo Action(波罗行动)。




波罗行动这个名称灵感源自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基辛格自比为开拓者,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此去中国,途中不免遭受坎坷险阻,可一旦成功,必将创造历史。而保持绝密正是减少这一路重重障碍的前提,我们来听一下基辛格是怎么说的。





(知道所有这一切的,只有尼克松总统和我。然后只有几个人知道一点,后来成为驻中国大使的温斯顿·洛德知道,还有其他两三个人和我一起。参加这次行动的人知道。)



这就是开头提到过的,

那瞒天过海的48小时。


为了这48小时,中共中央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小组,负责基辛格来华之后的谈判和接待工作。成员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面对这个紧急任务,黄华还真有些左右为难。因为当时他已经和所有人告别,要前往渥太华了,随后在毛主席的授意下,黄华当起了“隐身人”。黄华到底“隐身”到哪儿了呢?钓鱼台国宾馆四号楼。




钓鱼台国宾馆四号楼是平时周恩来总理在工作的间隙稍微进行休息的地方,为了安排基辛格访华行程事宜,周总理把接待办公室设在了这里。从6月初陆续进驻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所有参与接待基辛格的人员就都没有回过家,这是为了严格保密,而采取了非常措施。保密的核心地带就在四号楼的旁边,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




从宾馆的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四、五、六三栋楼相隔较近、自成一体。外有高墙相隔,基辛格一行抵京之后,入驻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敲定的。


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呢?

一个原因,保密






(那时候就说基辛格到底来了住在哪儿,因为要绝对保密,所以最能保密的就是钓鱼台。当时应该从钓鱼台的东门进,我们这个组就改成从北门进,因为北门一进来就是五号楼、四号楼、六号楼。去过钓鱼台都知道,有一条桥,那个时候在桥上设岗,所有的人不能过。)


为了迎接基辛格的到来,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部署,将钓鱼台国宾馆里的房间都重新布置了一番,五号楼室内外的环境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为了体现中国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大厅安设了明代的紫檀木条几,写字台上撤掉革命著作,摆上了青花瓷瓶,墙上所有的画作也都换成了清代名画。在基辛格起居室的陈设柜里,还放了十多件名贵的古玩。周总理还定下了接待方针,总共17个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于人”。为了保证基辛格访华行程的绝对安全,周总理不仅安排了专机试航,而且还专门向外交部下达了指示。

1971年7月7日,黄华召集章文晋、王海容、唐龙彬、唐闻生传达命令“你们四人即日起身,赴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此时距离基辛格抵达巴基斯坦还有不到24个小时,波罗行动的烟幕弹,已经放了6天。7月8日中午,当专机降落在伊斯兰堡的时候,基辛格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总算该来真格的了。


基辛格这趟跨越了大半个地球的行程,

是怎么安排的?




7月1日晚上由华盛顿出发

2日到西贡

5日从西贡出发途径曼谷、新德里

8日抵达拉瓦尔品第

在巴基斯坦停留四天,11日动身去巴黎




当然,这只是对外公布的计划,

实际上在巴基斯坦停留的四天中,

基辛格会有48小时在中国度过。


对外整体行程,中、美、巴三方进行了严格的职责划分,8日至9日的保密工作由巴基斯坦负责,9日至11日之间的48小时内由巴方和中方共同负责,其余的时间由美方负责。

美国国安委员会主任出访,无论从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的角度讲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基辛格从华盛顿启程的时候,身后跟了几十个记者,《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些重量级的媒体,更是要求贴身采访,这可怎么保密呢?基辛格有办法,怎么无聊怎么来。




未完待续……




文字 / 《共和国档案——绝密飞行》

图片 / 纪录电影——《秘密访问》

编辑 / 小  哈








延伸阅读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