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首访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

邓俊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邓俊秉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留校任教至1977年;之后在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1986年,任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2001年,先后在中国驻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使馆工作,任参赞。


周刚、邓俊秉夫妇

1991年4月上旬,我随丈夫周刚大使抵达巴基斯坦工作。我是半路出家的外交官,不像周刚那样曾经长期主管过巴基斯坦,熟悉中巴关系的经纬和巴基斯坦的基本情况。

赴任前,我虽然读过一些材料,对巴基斯坦有些了解,但我真正认识这个中国最友好的国家,是在该国工作和生活4年之后。同巴基斯坦人的工作交往和生活接触——从最高领导人、军政高官、议员、社会精英,到普通的教师、律师、医生、记者、商人、学生、家庭妇女,以至使馆的司机、花工等蓝领雇员,使我对这个近邻有了鲜活的印象。这是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友谊的海洋。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不论离开多久,都不能忘怀。

拉合尔老城

1991年5月24日至27日,我随周刚大使去拉合尔访问。这是我们到任后第一次离开首都去外地进行公务活动。5月21日是中巴建交40周年。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山东省济南杂技团来巴访问演出。5月20日和21日,杂技团在首都伊斯兰堡演出了两场,受到巴基斯坦观众的热烈欢迎。24日,杂技团赴拉合尔演出。为了出席杂技团在拉合尔的首演,周刚和我乘车前往。那时伊斯兰堡和拉合尔之间还没有高速公路,我们的汽车花了近5个小时才抵达。

当晚,我们出席旁遮普省文化部长为济南杂技团举行的欢迎宴会。25日晚,杂技团举行首演,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当地的观众为杂技演员的精彩表演倾倒。由于杂技通俗直观,没有语言障碍,中国杂技团每次访问巴基斯坦演出都引起轰动。这次济南杂技团表演的每一个节目,如高台定车、高车踢碗、口技、顶碗、飞车展翅、口技等,都受到观众的热情喝彩。出席首演和第二天演出的,有旁遮普省和拉合尔市的高级官员、各界名流、工商巨子、文艺界人士,以及普通市民。

杂技团的访问演出烘托出两国建交40周年的热烈气氛,使中巴两国人民能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大大增进了彼此的友好情谊。

在拉合尔期间,周刚和我拜会了旁遮普省督穆罕默德·阿兹哈尔、巴基斯坦军队第四军军长阿什拉夫、巴基斯坦水电发展局主席阿克巴尔,以及旁遮普省巴中友协主席蒙塔兹·艾哈迈德·汗。宾主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巴基斯坦朋友特别提到在巴最困难的时候中国对巴的坚定支持和帮助。周刚接受了乌尔都文报纸记者的采访。我还拜会了省督夫人。在拉合尔的短短两天时间,我们亲眼看见、亲身体验了这个著名城市的人民对中国的真挚友情。

贾汗吉尔陵

参加庆祝活动的间隙,我们参观游览了拉合尔的名胜古迹。这个城市约建于2000年前,既是巴基斯坦最富饶的旁遮普省的省府,又是巴基斯坦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6世纪以后的200年间,该城成为莫卧尔王朝繁荣的文化中心,历代皇帝连续不断在此地修建宫殿、花园和清真寺。保留至今的有拉合尔城堡、大清真寺、皇家陵园、夏莉玛公园等古迹。拉合尔在巴基斯坦独立运动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巴德夏希清真寺

1940年3月23日,全印穆斯林联盟在这里通过了《巴基斯坦宣言》。

///

拉合尔独立纪念塔




1947年8月,巴基斯坦独立后,每年的3月23日成为国庆日。在靠近大清真寺的伊克巴尔公园修建了高大的“巴基斯坦塔”,以纪念“巴基斯坦宣言”的诞生。巴基斯坦的伟大诗人和哲学家、独立运动的先行者阿拉姆·穆罕默德·伊克巴尔的陵墓位于大清真寺前。这是巴基斯坦和外国旅游者常到之地。周刚和我这次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瞻仰。陵墓前有身穿礼服的卫兵守护,气氛庄严肃穆。

夏丽玛公园

周刚和我还游览了风景如画的夏莉玛公园。这座具有典型的莫卧儿王朝建筑风格的皇家花园建于1642年,周围是高高的围墙,四角耸立着瞭望塔楼,目前已成为巴基斯坦为外国贵宾举行盛大市民招待会的场所。当我漫步在波光闪闪颀长的清泉旁和徘徊在大理石砌成的古朴典雅的凉亭中时,仿佛已置身于天方夜谭神秘的环境之中。

一群身着传统的浅色长袍和轻便服装的年轻男学生慢慢朝我走来。他们先是怯生生但又好奇地望着我。接着,一个卷发厚唇的男孩轻声问我是哪国人?当我回答是中国人后,这些青年人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问这问那,随后又不无自豪地对我说,他们在中学学习历史和地理时就了解到中国是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友好邻邦,并在巴印1965年和1971年两次战争中,只有中国真诚支持巴基斯坦,巴中人民的确是好兄弟。

周刚被这热烈的场面所吸引,也走了过来看个究竟。当这群年轻人得知了我俩的身份之后,异常兴奋,自动围拢来为中国大使夫妇吹起笛子,载歌载舞。我们请他们一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难得的邂逅。

临别时,他们举起双臂激动地高呼,“巴克-秦-多斯迪-金达巴!(乌尔都语:巴中友谊万岁!)”在金红色余晖的映照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群热情可爱的年轻人。

— END —

文章来源 | 《出使友邻十三载》

作者 | 邓俊秉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