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爷叶圣陶最早日记的仿真本

叶小沫 民进网 2023-04-17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10月28日是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原主席叶圣陶的诞辰。

2021年10月28日,《圣陶日记(1910—1916)》手稿仿真本的收藏仪式在苏州举行。这22本叶圣陶先生中学时期日记对研究叶圣陶及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今天,让我们听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为我们讲述这些日记从发现到仿真本重制、收藏的故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民进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代主席、主席,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在去年10月28日爷爷的诞辰日,苏州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迎来了苏州名人馆、古吴轩出版社、苏州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市叶圣陶实验中学、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和一些与爷爷有着亲密关系,一直在学习和宣传他的单位的同志们,大家聚集在这里,举行《圣陶日记(1910—1916)》手稿仿真本的收藏仪式,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对他老人家的热爱、敬重和怀念。

在我们的面前的台案上,放着五套爷爷还在中学时代写的二十二册日记。这不是日记的真品,而是由苏州名人馆委托古吴轩出版社制作的高仿品。这些高仿品的工艺高超,不光是那些看上去纸张老旧发黄的陈年草纸,就连年久积淀下来的各种水印和褶皱,都留在了那尘封的页面上。在我的眼里,这就是爷爷当年的那些日记,看上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师傅们精湛的手艺,不能不感谢他们的真心和热情。这些日记不仅是对爷爷最好的纪念,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值得好好珍藏。

作者叶小沫

这二十二册日记是爷爷在“庚戌十月初一日”,合成阳历是1910年11月2日到1916年5月14日写的日记。日记开始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那时候爷爷17岁,还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学生,后来他当了小学教员,这两段生活期间一共五年半时间的日记。1982年,我的爸爸叶至善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七十年前的日记》,专门说到了这二十二册日记。在这篇散文中爸爸说,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爷爷带着在四川漂泊了八年的一家人回到了上海。听替他们家管房的亲戚说,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的旧居里还留着一些家具,建议他们去看一看。爷爷就让爸爸至善和他的弟弟至诚兄弟俩去了趟青石弄。兄弟俩到那里一看,家具已经所剩无几,无意中的发现却令他们惊喜不已。爸爸在他写的那篇散文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没想到在壁橱底层,找到了父亲的一叠日记。线装本儿,大小近乎32开本,只是稍长些。每册封页上写着圣陶日记四个大字,右上角记着第几册。数了数一共二十二册,依册叠着没有漏缺。翻开第一册第一页来看,知道是父亲过十六周岁生日的第二天开始写的,这无疑是父亲最早的日记了。留在屋子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比这一叠日记更可宝贵的呢?我们用包袱包好了,郑重其事的带回上海,告诉父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我们找到了他在年轻时候写的这二十二册日记。

……

日记的前半段儿,父亲还是个中学生,在后半段,父亲当小学教员了。读者看了这些日记,至少可以了解一些七十年前这两种人的生活情况。而且这段时间正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动荡的厉害,青年的思想也动荡的厉害。父亲对这两方面都有不少零星而具体的记载。我们看了觉得对那个时代增加了不少感性的知识,有些事儿简直不是我们凭空能想象得到的。我们想读者看了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

父亲一直不赞成发表这一段日记。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太幼稚,二是用的是文言。我们认为幼稚是当然的,父亲当时还不满十八岁,受到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教育。无论从哪方面,不幼稚是不可能的。……至于用文言,那是千年的传统,七十年前还没有改变。现在发表那时的日记,绝无提倡文言文的意思,读者一定会明白的。如果细心一点儿还可以看出,由于用了文言文,意思的表达受到怎样的束缚。






爸爸散文中的这些片段,清楚地记录了爷爷这二十二册日记的来龙去脉。当年爸爸和叔叔看到这些日记,就像是看到了宝贝一样高兴。事实上这些日记还真的是宝贝,它记录了爷爷在中学时期的一段生活,也记录了爷爷最初当教师时的一段生活。这两段生活,正是爷爷从少年走向青年时代的开始,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一直以为,在爷爷的一生中,有两个阶段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是在中学的那段生活,另一个是在甪直的那段生活。中学的那段生活为爷爷的一生开了个好头。幸运的是,爸爸他们找到了他的这二十二册日记,留下了他对自己那段生活比较详细的记录。无论是学习、锻炼、交结朋友,还是参加各种活动,记录之详尽,让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爷爷在成长中过程中,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成了研究爷爷青少年时代的珍贵史料。而爷爷在甪直的那四年半的生活,让他最终走上教育和文学的道路,他所有的活动,比如和朋友们进行的教育改革,他的文学创作和成立文学研究会的经过,他与奶奶和一家人在水乡的生活,一定也都详尽地写在了他的日记里了。不幸的是,在爷爷从甪直回到上海之后,家里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在甪直那些年的日记,竟连灰也没有留下来,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他的那段生活。现在所有关于爷爷在甪直生活的记述,不是来自爷爷和父亲在文章中的回忆,就是来自爷爷和朋友们的书信往来,没有日记那样的真实和确凿了,丢失了研究爷爷在这个时期的珍贵史料,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于是就更加显现出爷爷这二十二册日记的珍贵了。

爷爷是一个极有定力的人,从1910年11月2日开始决定写日记,在以后的七十多年间,他都会提起笔记下当天发生的事情,他的生活和他生活的那些年代,都留在了他的日记里。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爷爷一生的轨迹,还看到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轨迹,是了解和研究爷爷生平,了解和研究他记录的那一段历史的史料。既然是史料就非常珍贵,爷爷过世后,爸爸一直把爷爷留下来的所有日记,都放在自己身边的书橱里,常常会拿出来翻看,尤其是在爸爸八十四岁那年,开始写爷爷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的时候,更是少不了要看着日记来参考取舍。没有别的资料比这更珍贵,更详尽,更真实的了。爷爷的日记带给爸爸的,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五味杂陈的回忆,更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沉重和甜蜜。

爸爸过世后,爷爷的这二十二本日记和他留下了的其他日记,一直由我的弟弟弟妹永和夫妇保管着。他们非常细心,给这些已经老旧的日记装上了套子,放在自己家的书柜里。不知道是不是爸爸的那篇《七十年前的日记》的短文引起了媒体人的关注,很有一些新闻记者,在向弟弟他们采访有关爷爷的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在收集照片和拍摄视频的时候,都会想起爷爷的这二十二本日记,都希望能拍几张照片,或者拍几个电视镜头。弟弟他们不好意思拒绝,就像捧着珍宝一样从书柜里把日记取出来,端端正正地放在来者的面前,可是看着记者们惊喜地翻看这一百年前的旧物的时候,他们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生怕不留心弄坏了边边角角,心疼的不得了。也是啊,那陈年的薄薄的草纸,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翻来翻去,说不定那一次的展示,就会让那发黄发脆的纸张变成一摊碎屑,所以每一次接待采访,都会让他们的心情感到特别沉重。

直到五年前,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苏州名人馆的同志们,要在苏州名人馆里举办一个有关爷爷的展览,他们来到北京找弟弟弟妹,希望他们能为这个展览提供爷爷的第一手材料。我们和名人馆的同志早就是老朋友了,还在名人馆刚刚开馆的时候,他们就盛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在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介绍爷爷的展板,看到了许多苏州名人的展板,还看到了爷爷在日记和文章里提到的几位总角之交。比如顾颉刚啊,吴湖帆啊,王伯祥啊。以后我们每次回苏州,都会去名人馆里看看他们有什么新的展出,和他们一起坐坐聊聊天,已经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了。这次馆里要办爷爷的展览,我们当然要给以全力的支持。

弟弟弟妹搬出了所有他们认为有纪念意义,可以向公众们展示的爷爷的照片,手迹和日记,其中就有这二十二册爷爷最早的日记。馆里的同志们惊呼大开眼界,他们几乎对所有的物件都很感兴趣,都觉得十分珍贵,而这二十二册日记最让他们感到惊喜。他们想摸又不敢摸,想碰又不敢碰,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它们才好。馆里的同志在北京的家里紧紧张张的工作了好几天,有时候连中午饭都是和弟弟弟妹一起吃的,为的是节约一点儿时间,吃完了饭好接着干。最后他们从家里拿走了办展览需要用到资料,这二十二册日记他们没有拿,只是拍了一些照片。比如封面,第一天的日记,还有一些和展出有关内容的页面。

不能把爷爷最早的日记展示给参观展览的人,对此苏州名人馆的同志感到非常遗憾。不过他们成年累月的为大众服务,无时无刻不把观众放在心上,他们不想让这样的遗憾永远的遗留下去,于是建议我们做这二十二册日记的高仿版,这样真迹可以得到保护,人们也可以近距离的看到它的面目,可以感受到一百年前爷爷的感情和生活。我们想,这当然是一个绝好的建议,可是实施起来一定非常麻烦,以我们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做不成的。他们见我们同意这个建议,回到苏州就和馆长商量,决定由他们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件事情,这真的是让我们喜出望外。接下来他们联系了专门做高仿真的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社非常愿意接受这个虽然非常繁杂,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出版社派出了非常专业的编辑,带着非常专业的摄影器材来到我们家,小心翼翼一张一张的拍摄,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每一页日记都拍了下来,其中的辛苦只有干这个专业的人才会体会得到。

编辑们回到苏州以后是怎么操作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可以想见的,可是我们帮不上忙,只能静静地等待。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古吴轩出版社做的爷爷最早的二十二册日记的高仿真本,等到了它的成功面世。瞧,它们就这样齐齐展展的摆放在大家的面前。现在我们可以恭恭敬敬的把它拿在手中,仔仔细细地翻开来看了。瞧,才十七岁的爷爷的字写得那么好,工整俊秀;文字那么顺畅,几乎没有涂改。其中的内容因为是文言文,又没有标点,这就需要我们对照着我爸爸整理发表过的文字去查对了。如果古文没有过关,一时半会儿还看不明白,那就慢慢来吧。

收藏仪式结束以后,获得收藏权的学校将把《圣陶日记(1910—1916)手稿的仿真本,作为一份珍贵的文物带回去好好珍藏,这是毋容置疑的。可是我想,对于学校来说,爷爷的这二十二本日记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大家都是学校的老师,教的又大都是中学生,如果可以认真的阅读和研究,会对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身心的成长有更多的了解,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虽然时代和社会已经大相径庭,但是少年的成长过程还是有许多共同的规律的,是可以借鉴的。或许还可以把日记放在图书馆的展柜里向同学们展出,再或许还可以在什么特殊的日子里,向同学们讲讲爷爷在日记里记录的他的中学生生活,他们一些启示和激励。尤其是苏州市第一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对爷爷这二十二本日记感到格外的亲切,因为爷爷在日记里记下的,就是他在草桥中学生活的日日夜夜,而苏州市第一中学,就是当年的草桥中学的前身。如今校园里还立着一块刻着一百多年前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名单的石柱,那上面叶圣陶三个字历历在目。对苏州名人馆和古吴轩出版社,为爷爷这些一百多年前的日记的重新面世所作出的努力,我们必须表示郑重的感谢,语言没有办法表达我们的心情,有一点却是值得欣慰的,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晶,永远凝聚着我们之间的情谊。

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以爷爷为榜样,向他学习,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会一起努力,让爷爷的这二十二本日记的仿真本,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END

来源:叶圣陶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更多推荐


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