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廖君记者错在哪里

朱方清 方清云 2023-06-09

这两天,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廖君因为被评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并上台作事迹报告,引发與论围剿。网上几乎众口一词对她在此次疫情中所展现的职业修为提出质疑,予以否定。应当说,刚被官方树成典型的廖君却在民间受此冷遇,反差之大,也是中国新闻业史上难得一见的不谐景观。

 

廖君以记者身份到底错在哪里,从而招致外界对她这么大的反感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

 

1

失职缺位,未尽记者天职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记者的天职是报道真相。捧获“巾帼奋斗者”奖的廖君记者,在疫情期间呈现给我们的有份量的稿件是8人网上散布“武汉病毒性肺炎”不实信息被依法处理》、《武汉卫健委通报:发现的多例肺炎病例为病毒性肺炎未发现人传人现象》。众所周知,恰恰是这两篇报道像两道横亘在疫情初期的暗黑的墙,成为亿万国人至今心头挥之不去的结。



而“人可传人”、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8名散布不实信息者”正是疫情“吹哨人”的结论早已经过权威途径昭告天下,说明那是谎言和冤案。作为领命发布上述消息的廖君记者固然无须承担直接责任,但她并无后续深入调查澄清,尤其李文亮事件至今既未画上句号,也无动态披露,说明她对如此重大新闻事件及其当事人的态度是冷漠的,在报道的真实与完整性上是失职缺位的。

 

身为新华社驻鄂高级记者,廖君在报告事迹时说,“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到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是我们的职责与使命。”讲到最让她感动的采访对象是谁,廖君说,武汉一家定点收治医院的医生汪晓婷,因为担心自己坐家里的车会留下病毒,坚持走路上班,丈夫汪莹鹤又担心路太黑不安全。最后每次汪晓婷上班时,丈夫都开车跟在后面,用车灯照亮妻子上班的路。“我想,这种坚守也是武汉人精神的代表,我把这些都写进了新闻报道里,也铭记在我的心里。”

 

记者善于发现感动画面,做些煽情式报道有所必要,但不应成为其职业主流价值。疫情期间,“最危险的地方”和“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地方”绝不是夫妻上下班路上的恩爱体贴,而是各个医院的门诊及走廊、重症监护室内外、李文亮们的病床前以及封城之下无数武汉人的顽强坚守。最能感动记者的采访对象也理当出现在这些场景中,可惜廖君记者没能做到。

 

2

义利取舍失当

 

或许廖君记者对自己的职业理念并无太高的定位,甚至甘于平淡、平庸一点,也无伤宏旨。采访浮光掠影一点,多发部门传来的通稿,遇到复杂敏感问题绕行,回避之,只要能应付单位考核,不耽误晋职晋级,就成。这都是她个人的选择,相信各行各业这样的现象也不少。

 

但问题是,记者毕竟是个特殊的职业,头上罩有光环,无冕之王;肩上担有责任,为公义发声。若要无愧“无冕之王”的光环,那就必须有维护真理揭示真相的勇气与担当,有努力奋斗的勇敢实践,而不是四平八稳拿神圣职业当寻常谋生饭碗。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得兼,如果你选择做平庸记者,甘当传声筒,对于由你捅出的影响广泛的问题报道不去跟进调查,还原事实真相以纠偏谬,那么,你接受“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奋斗者”的荣誉会心安理得吗?相信这期间你确实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记者职业是靠文字说话的,那才是承载你真正的价值所在。报载实至名归的华为任正非先生多次拒绝“改革先锋”“百杰人物”等类大奖,廖君记者何妨有所效法,对于名不副实的荣誉也来个婉言谢拒呢?

 

3

低估了民意的力量


相信廖君记者自己也不会想到,领个奖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否则估计她会在荣誉加身时理性思索,更有可能不去做那个典型发言。而这正是她低估了民意力量的缘故。

 

仅从针对记者的角度,疫情以来的民意大抵无非两点:

 

▼大疫来临,记者最该是穿过层层迷雾的勇敢的“吹哨员”,当你没能做到,不要去助推真正的“吹哨员”于死地;

 

▼当真正的“吹哨员”相关调查未结,沉冤未雪,曾发布他们造谣的记者理当跟进调查深挖,尽早促成真相出笼,而非急于去披戴英雄的花环。

 

这就够了。

 

记者本该是百事通,所以才堪作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资历颇深的廖君记者,如此不解甚而脱离民情民意,以“得宠取辱”的方式引发與论场这么大动静,不能不说是件很可哀可叹的事,但愿她能接受这次教训。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我 


往期链接·点击可览

强烈呼吁新华社记者廖君为李文亮发篇后续报道

自称“老子”的发哨女子

庚子之春,喜庆脱贫捷报频传

疫区“官二代”是怎样突破史上最严管制令的?

驳胡锡进“灾难再次证明中国强大”论

春寒之夜,祭李文亮医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