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分析识别高死亡风险的新冠患者

Ran Wu & Siqi A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06-26





如何快速识别具有潜在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对于降低COVID-19病死率、引导政府和医疗机构合理配置救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造成超过1620万确诊病例和超过64万人死亡,并以每日超过10万的病例的速度快速蔓延。中国在果断采取多项防控措施后,已基本控制了疫情,而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面临着医疗经验不足和医疗资源匮乏的窘境。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快速识别具有潜在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对于降低COVID-19病死率、引导政府和医疗机构合理配置救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联合研究团队基于湖北省21,392个COVID-19病例信息,探寻了影响新冠肺炎患者病死风险的多种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便捷的预测模型,预测了不同性别、年龄组、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的死亡概率(图1),有助于合理地对病人实施分级治疗。


图1 死亡概率预测图



基于国家传染病上报系统、医院就诊记录和面对面访谈,该研究获取了21,392例COVID-19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研究团队分析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比了不同特征因素水平的病死率差异,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共有1,020例患者死亡(病死率: 4.77%)。此外,男性、60岁以上老人、居家工作者、外地居民、症状出现与确诊时间间隔超过两周、2月8号前收治入院、危重症患者、有合并症、白细胞计数>10×109/L、淋巴细胞<0.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0%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研究团队建立了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有21项患者特征与病死率增加有关,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入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转院、合并症种类、是否干咳、是否肌肉酸痛、最高体温是否超过39℃、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这些特征皆可通过常规医学诊疗和检测获取,可应用于早期针对性地识别和分诊重症患者。


为便捷、快速地反映不同患者类型在出现症状后一个月的存活状况,并方便向医生直观展示和诠释结果,联合研究团队结合诺德图(图2),纳入了影响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的四个主要变量: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合并症,对不同患者的死亡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患者的死亡概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一点在危重症患者中尤其明显,这也提示医护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对于重症病人更要加强看护并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图2 出现症状后患者1-4周的生存概率预测值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 合作期刊 The Innovation 第二期发表的Article文章 “Predictive Model and Risk Factors for Case Fatality of COVID-19: A Cohort of 21,392 Cases in Hubei, China” (投稿: 20200416;接收: 20200618;在线刊出:20200804;

DOI: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0.100022)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0)30022-9


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冠肺炎专项项目(项目号:82041021)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号:INV-006371)的资助。


作者简介



吴然、艾思奇是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明炎、林华亮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吴然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空间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已有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实用预防医学》、《疾病监测》等中外核心学术期刊。现就职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信息研究所。



艾思奇

主要从事环境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Research,《环境与健康杂志》等中外核心学术期刊。现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读博士生。



李明炎

主要从事传染病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预防医学信息研究所负责人,对传染病管理相关工作有独到的见解,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现就职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信息研究所。



林华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及其疾病负担研究,已有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PLOS Medicin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Hypertension、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The Innovation

学科交流群 期待您的加入


入群规则:

1、敲门信息:单位+真实姓名+专业领域

2、发言规则:学科最新动态资讯





Management 

@The Innovation


Informatics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The Innovation


Chemistry 

@The Innovation


Life Science 

@The Innovation


Math&Phys、

Materials、

Geoscience

三个学科参与人数火爆,请在3天内添加小编微信(569503833)入群

添加说明:姓名—单位—研究方向,如李淑芳—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