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本草基因组学:解密药用植物的分子遗传

Shilin Chen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3-27

导 读

具有药物属性的药用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药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为主,其药效物质生物学遗传基础和品种选育等研究相对薄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团队基于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推动了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代谢途径调控、分子育种及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图1 图文摘要


药用植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关键保障之一。大约在六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药用植物来对抗疾病。中医药、阿育吠陀、阿拉伯和伊斯兰医学、传统的马来医学,被认为是全球主要的传统医疗体系。在19世纪,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技术推动了青蒿素、阿司匹林、吗啡、长春碱、紫杉醇等药用植物天然产物作为临床药物的应用。然而,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含量低、种质资源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极大制约了其开发和临床应用

为了突破该瓶颈,科学家们应用多组学策略研究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机制,包括药用植物种源鉴定及药效物质性状的遗传成因。其中,由陈士林团队提出的本草基因组学研究体系、日本RIKEN研究所的Kazuki Saito提出的Phytochemical genomi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Medicinal Plant Consortium都是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研究药用植物药效物质合成和调控的遗传规律。

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根据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原理,将多组学数据应用于药用植物个体、群体或突变体中,追溯药用植物进化轨迹,定位药效物质和关键表型性状的基因,解析其遗传机理。例如,黄花蒿、丹参、红豆杉、人参、栀子、紫苏等基因组揭示了这些药用植物在驯化或进化过程中基因变异与药效物质形成和积累的联系。同时,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包括药用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如大麻素、秋水仙碱、甘草酸、薯蓣皂苷元、黄芩苷等天然产物及其中间体生源途径的全解析。除此之外,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亦关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对天然产物积累的重要影响。在黄花蒿、长春花和丹参等药用模式物种中,MYB、bHLH、AP2/ERF、WRKY和bZIP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其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时空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应用层面上,构建和筛选核心种质资源,并通过分子辅助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手段可以加速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药用植物天然产物含量低可以通过代谢工程技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底盘进行异源生物合成,重建代谢途径,实现绿色生产


总结与展望

随着“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及实施,药用植物个体及群体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测序结合代谢组和表型组数据将有助于精准鉴定药用植物品质性状形成的相关基因。未来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将同时聚焦组织或单细胞水平上由DNA甲基化、非编码RNA、组蛋白修饰、三维基因组等参与的药效物质调控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改造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和调控相关基因,实现药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




责任编辑


杨蒙蒙  安徽大学

梅清清  浙江大学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2)00118-7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三卷第六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Herbgenomics: Decipher molecular genetics of medicinal plants (投稿: 2022-06-22;接收: 2022-08-19;在线刊出: 2022-09-13)。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322


引用格式:Sun W., Xu Z., Song C., et al. (2022). Herbgenomics: Decipher molecular genetics of medicinal plants. The Innovation. 3(6),100322.



作者简介


陈士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hinese Medicine、《药学学报》等期刊副主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荣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论文被引用2万余次。



往期推荐

_

解决新冠肺炎长期影响的生物传感智能化管理新策略

► 点击阅读

_

粪菌移植治疗肥胖,如何突破瓶颈?


► 点击阅读

_

从狼疮单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到精准靶向治疗

► 点击阅读

_

解密乙肝病毒受体的结构


► 点击阅读

_

“器官”芯片到”患者”芯片


► 点击阅读

_

打开人类细胞可塑性的“黑盒子”


► 点击阅读

_

艰难梭菌是如何击破肠屏障的?


► 点击阅读

_

高效蛋白工程改造技术,开发新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48个国家/地区;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108个国家/地区作者引用。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