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9:第九章 黄楼

钱壮为 劲草知风 2021-06-15

第九章  黄楼

2

黄河虽然在曹村决口,但是徐州附近的汴河泗水一直处于秋旱之中,徐州人开始抱怨老天爷不下雨,民间又在酝酿祈雨活动。谁知八月下旬,忽然暴雨多日,河水猛涨,黄河决堤之水与河水汇集一道,势不可挡,自水泊梁山向南席卷而来。徐州城南两山环绕,大水无处宣泄,全部汇聚于城下。从月九日水过城下,至二十一日,徐州城外水位高达两丈八尺,超过城中平地一丈有余。



苏轼登上城墙视察水文,城外已经一片汪洋,尤其是外城东南角,洪水与城墙顶端仅有三尺之差,大水随时可能漫过长堤,将全城夷为平地。



苏轼立即调集五千民夫,亲自在城头坐镇指挥,日夜加固城墙。正在这时,城中有钱的大户开始收拾细软,安排舟楫,准备出城逃难。苏轼知道,在这种危难时刻,如果人心大乱,那可要比洪水袭城还要危险。如果任由富人出城,城中留下的穷人定会恐慌,那时候必定发生骚乱,外有洪水,内有盗贼,徐州会变成一片废墟。苏轼站在城头,面对吵嚷出城的百姓,大声疾呼:“有本官在此,洪水绝不能败城!”令士卒将百姓劝回家中。百姓见知州大人如此决绝,遂同仇敌忾,成年男丁全部出动,严防死守,誓与徐州共存亡。



眼见城中成年男子调集已尽,洪水势头越发凶猛,必须加派人手。此时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那就是调集附近驻军。苏轼亲自前往武卫营中,请求禁军施以援手。北宋除了边防驻军,还在京师附近屯集重兵,是为禁军,显然这是为了防止“陈桥兵变”再次发生。除非皇帝手令和枢密院公文,否则连宰相都无权调动禁军,武卫营长官面有难色。苏轼道:“洪水将漫城,百姓危在旦夕。虽然你们是皇家禁军,仍然希望能够从权,与我们一道,拯救危城。”


禁军指挥官为苏轼所感:“大人如此为百姓辛劳,我等自当效命!”毅然带领属下官兵奔赴抗洪一线。苏轼开仓放粮,供给处于抗洪一线的士兵和群众,周济因洪水而缺粮的困难户;派医疗队及时救治伤者和病人;组织兵卒日夜在城中巡逻,维持社会治安;派出船只搜救城外困于洪水中的百姓,但见船只几乎在城头行走,令人惊恐万状。苏轼连续多个夜晚宿于城墙之上,身披蓑衣,手拄竹杖,靠前指挥,几次白日过家门而不入。经过日夜苦战,终于修造了一条长三千米、高一丈、宽二丈的堤防。十月五日,水渐退,十月十三日,黄河复归故道,徐州城终于转危为安。


京东路安抚使等奏报朝廷苏轼防洪之功。水至而民不恐,水大至而民不溃,水退而民益亲,苏轼这时候充分展现了他的为政才能。在此之前,他或者是州府副手,或者身处偏远之地,无从施展拳脚,现在作为显要州府的最高长官,他可以大展身手。此时他来不及想着什么庆功的事,而是立即组织僚属勘测规划,防备明年洪水再次来袭。



苏轼,水灾帖,为致文同信,叙及徐州洪水事


在给朋友的信中,苏轼说,徐州任期之后,他仍想到东南一带任职。但是不能在两年后把麻烦丢给继任者。他决心要为徐州建设一条可以抵御百年洪水的堤防,方案是这样的:在城外筑石岸一道,预算二万九千贯,民夫一万余人,于第二年正月下手,至四五月间完工。虽费用稍高,但可保万全。然而这份工程计划呈报朝廷,迟迟没有获得批复,眼见已经是来年开春,朝廷开始在澶渊修筑防洪设施,看来已经不可能有财力和人力顾及到徐州方面了。



同上


苏轼不得已修改方案,改石岸为木岸,以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专门致书刘攽——他的侄子在中书省任职,希望刘攽帮忙走个后门,请他侄子代为斡旋,促使朝廷批准这个计划。元丰元年(1078)春季,朝廷终于核准拨付专款二万四千贯,用工七千余人,修筑防洪大堤。神宗皇帝还专门下诏,表彰苏轼及徐州官员的抗洪之功。



苏轼,黄楼帖。叙及苏辙撰黄楼赋


除了修筑堤岸以外,苏轼心中另有计划,他要给徐州留下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使之成为徐州最显赫的景观。在徐州城东门城墙上,建起一座百尺高的楼宇,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土能克水,故取名黄楼。与黄楼相比,超然台只能算是一座土堆,黄楼却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在与友人的信中,他谦虚地称自己并不善水利土工,形势所迫,赶鸭子上架,实际上苏轼最喜营造,他是一个建筑师,既乐于为之,更善于为之。


防洪工程完工以后,黄楼也于元丰元年九月九日落成,苏轼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徐州城万人空巷,人们欢庆战胜了百年罕见的水灾,企望黄楼永远屹立于城东,镇压洪水,永绝后患。这一天是重阳节,苏轼邀请八方名士耆宿登楼赏景,好友王巩此时终于赶来,出席黄楼落成仪式。在此之前,苏轼专门请苏辙作《黄楼赋》以记载盛事,自己亲自动笔,工楷录于白绢之上,请高手匠人摹刻上石。苏辙还为碑刻拟一题头,为“山川开合”四字,亦请苏轼题写。徐州有一个营妓叫马盼盼,非常喜欢苏字,也善仿苏体。有记载说这姑娘以苏体写了这四个字,呈给苏轼看,本来是想博众人一乐,哪知苏轼见之哈哈大笑,自己不再另题,而是提笔略为润色,刻之上石。


临作

一千年来,黄楼成了徐州的骄傲。苏轼所书《黄楼赋》刻石,竟然也有传奇。在苏轼晚年遭到贬谪流放时,他的所有碑刻匾额都为朝廷严令毁坏。当时的徐州知州也得执行这道命令,他教人将石碑直接扔到了城下护城河中,将黄楼更名为观风楼——这个名字取得如此有趣,今天我们可以猜想这位知州分明是在观风,所以并没有把事情做绝、把刻石砸碎。过了十多年,人们已经不再把这个禁令当回事。那时候苏轼已死,他的书法已经奇货可居,动手早的秘不示人,动手晚的重金求购。这时候的徐州知州叫苗仲先,他派人将《黄楼赋》刻石捞出,摹拓几千本,然后恍然大悟地说:“禁令尚未取消,看我这记性,这个碑不能留着。”令人将此碑彻底砸碎。


据说古人拓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自己拓完之后,在原碑不起眼的地方或是某字笔画中敲掉一小块,这样自己的拓本就好于此后的拓本,有点小私心,也不算太过分。其实不必人为破坏,时间会模糊任何历史、任何文字,刻在石头上也是一样,后世的拓本肯定不如早先的拓本。这个黄知州肯定发了一笔横财,他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将原石彻底销毁,这就叫坏人。他摹拓的几千本《黄楼赋》,没有一纸流传到今天,给黄楼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抗洪和修堤用去了一年多时间,两年任期将至,苏轼要用余下的时间给徐州百姓做点好事。他在视察监狱时发现,狱中囚犯因病致死者甚多。宋代有律法,官吏鞭打囚犯致死者,从知州到直接责任者都要受到处罚,但是对囚犯在狱中病死并无规定。治平四年,宋英宗曾下手诏,诏令凡是囚犯病死,要追究州县长官的责任。这一诏令实在缺乏可操作性,自由人都会病死,何况囚犯,而且这种事无关政绩,因此各地并未执行。苏轼经过调查,请求朝廷重视监狱囚犯的医疗保健问题,建议为各地监狱配备医疗队伍,列支部分免役钱作为医疗开支,搞好囚犯的医疗保健;同时根据各地监狱病死人数分为四等进行考核,对超出量化要求的给予处罚,直至治罪。


这种事在今天不算什么,但是在一千年以前,则堪称伟大。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了他的时代,为后人提供了为官典范,这才是苏轼受到百姓爱戴的根本原因。


(待续)


前期文章链接: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8:第九章 黄楼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7:第八章 超然台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6:第八章 超然台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25:第八章  超然台



 以文会友,以真知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