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0号搞了个画廊啦!| “600号画廊”创办中的个人感受

陈智民 王祖承精神世界 2022-07-17


你能想象精神病院里还有一个画廊吗?这还真有了,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院区内开办了一个画廊,作为一个长期的艺术展览设施,将会长期展出我院的病人艺术家的画作。


作为康复治疗的一部分,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本来就能进行绘画创作。近年来,我院开始发展艺术事业,比如请艺术家指导日间康复中心的病人进行创作、在闵行院区B1病房创办“艺术特色病房”、在康复二科开办“原生艺术画室”。一些有创作热情和创作天赋的病人艺术家被发掘、鼓励和支持,他们创作出了不少颇有艺术价值的画作,绘画也成了他们的乐趣来源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给病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感受、发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外界建立精神联通的设施呢?进一步地,我们希望不仅仅是暂时性的画展,而应该是能够长期运作的固定设施,能让病人艺术家们放心地知道有一条稳定的倾诉热线,能让关心精神和艺术的朋友们知道有一条稳定的进入病人精神世界的渠道——所以,我们想要在精神病院里头搞一个画廊出来!



画展的情况和举办历程请见官方报道:精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艺术丰富心灵,“600号画廊”首秀


在创办中,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进入了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日间康复中心的负责人钟娜医生非常的爽气和坦率,非常的果断干脆,一拍板就决定干,而且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把疾控、后勤科、宣传科等成功拉了进来。我心里想,要不是遇到钟娜,这事一百年也干不成,同时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在社交上的能力缺陷。还有日间的康复医生陈晓亚,虽然是初识,但他的热情主动、做事卖力、真诚周到让我深受感动,还有护长和陈慧莲的大力协助,以及后勤科工作人员的加班加点帮忙安装。大家心思和力气往一块儿使,遇到问题能迅速协商敲定,虽然工作多、时间紧,但一点也不感到累,简直跟参加夏令营一样。和过去自己办画展的腹背受敌的体验完全不同,真是令人感慨!


这次开张活动,还是得到了王祖承老院长一如既往的支持,他老人家不仅为我们致辞,还参与了后边的跨界对话。王老师听说我们搞这个,很有兴致地就答应过来,给予我们大大的鼓励。当我懈怠沮丧时,想到王老师就不敢继续懈怠了。

 

 


 地点: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

6号楼1楼日间康复中心外走廊

 

这是我们画廊的名字:



画廊名称的寓意:

600号就是我们院所在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人都知道这个数字的涵义,常常被当做玩笑的一部分,但随着公众对于精神障碍的逐渐认识和包容,“600号”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无伤大雅的梗,甚至听起来还有点亲切。这个名称也算是对一段公众观念改变史的见证。

 


这是“600号画廊”的廊徽:




廊徽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大家应该不难猜出来吧?

 


作为本画廊的开张画展,取名叫做《线条、颜色和故事》。主要是日间康复中心的病人艺术家们的创作,来自闵行院区的B1“艺术特色病房”和B3病房的病人艺术家们也贡献了重要作品。他们的绘画,多数是抽象风格,线条和颜色简洁明净,有些能在绘画中家出一个故事来或者向我们展示他们独特的看待宇宙人生的视角。我们特地制作了展签,便于大家对照标题和解释来理解画作,大家也可以对比一下不同作者间风格的区别。



因为画廊开张撞上了疫情,所以本次开张活动比较低调,作为画廊的内测活动,主要是面向院内开放和有限地邀请院外艺术家参与。随着本次疫情逐渐缓解,欢迎大家来参观欣赏并多多转发宣传。

 




画廊已经有了,怎么能让它更好、让它产生更大影响力呢?这是我个人的几点设想:


  1. 应该是一个活的画廊:它的背后要有画室(目前是日间的学员、B1“艺术特色病房”等),有一群病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那么这个画廊才有活水源头、才能常常奉献新的画展。或者换句话讲,病人艺术家们才是我们办画廊的根本动力。

  2. 高规格的画廊:这不是“几幅画贴一贴”的展示窗,而是以“艺术欣赏和交流”为目的正儿八经的画廊,所以我们要以艺术眼光来筛选画作、用心布置有“画展范儿”的现场。并且要定期举办画展(每次持续2-3个月,一年4-6次画展)。

  3. 开放的画廊:将和社会上的公益机构、艺术机构、策展人、公益践行者合作,我们提供场地,他们提供运营,他们把作品、艺术家、艺术品味、宣发渠道和品牌代入,通过他们来和社会建立更通畅的交流。

  4. 丰富多彩的画廊:希望它不仅仅是静态单调的展示,而应该是多种主题(比如以某个 精神健康话题 为题策展、以某个 精神障碍 为题策展)、以多种内容(为某一位 病人艺术家 举办个展、展示某些精神病理过程的展览)、以多种媒介(影像展、装置展、戏剧舞蹈)、以多种活动形式(举办 对话 、研讨会、绘画工作坊、科普宣讲会等)

     




“精神病学×艺术”跨界对话是本次开张活动的重头戏。大家背景各异,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发表意见,比如艺术家王南溟老师介绍的原生艺术、插画师Yilan提出的用绘本来做科普、姚灏医生提出的“社会接触”的理念、蔡依纹记者提出的“对精神病人的报道应有一些规范”、公益践行者陈梦媛根据自身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创作,在个人自由表达和科普效果之间存在张力”、策展人曹迅提出“精神健康展览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等。


有几点是出乎我预料的:1.大概是因为这种对话比较稀缺,大家的发言热情太高了,有很多话想说、抢着举手发言,以至于时间拉得太长,许多旁听的日间学员都熬不住先走了;2.大家背景各异,发言的角度都很独特,对彼此来讲都比较新鲜好奇,其实是应该缩小人数、增加讨论的回合、更加聚焦于主题,使得讨论能更加深入和具有启发性。对话结束后好几位朋友都感慨以后应该多办这样的对话。


 



我自己走在画廊的灯光下,心里可以说是心潮澎湃。两年前萌生的想法,一旦遇到机会,疾风吹野火般地呼啦啦地就干成了,可以说,和我当初的设想几乎分毫不差。走在画廊中真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好像此刻的画廊才是梦境。原来梦想是可能实现的,也只有在实现的那一刻才能真切感觉到这一点——这可是精神病院里的画廊啊,这应该是中国的第一家精神病院里的画廊,我没有听说别家还有,如果各位朋友知道,请一定来告诉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