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 汤欣雯 周慎

风云之声 2024-02-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Author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本栏目是《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第一辑文章分享,本次分享文章为《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摘要   “生物多样性”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中如何使生物多样性议题进入公众视野是实现公众参与保护的核心要点之一。在多元媒体迸发的时代,生物多样性爱好者作为自媒体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活动或许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为研究个案进行分析,为当下“生物多样性”相关科学内容的创作、传播与研究提供思路。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个方面,对其传播策略进行讨论与分析,探讨“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全球共性挑战话题如何在公众中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     自媒体;生物多样性;传播策略


1 引言

    2021年5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 办。作为联合国第一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会议建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昆明宣言”出现之前,2010年世界各国在日本爱知县定下了 20项“爱知目标”。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发表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五版》报告,自然界正经历人类史上空前的破坏与衰退。20项“爱知目标”没有一项目标完全实现,只有6项目标部分达成,部分子目标甚至更加恶化。爱知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即:最迟到2020年,人们会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他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由此可见,如何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与教育使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一直是国际维度上的重要议题。

    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媒介环境。根据CNNIC《第48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占网民整体的93.4% ;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在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设备的快速发展编织了无形的高速人际网络,媒体附着的宣传作用被尽情地放大,媒体作品对公众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

    在“生物多样性”这类专业话题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致力于将有趣且专业的内容传播给受众,将热点与热梗结合,注重网友投稿、评论互动等双向对话式传播,成为“生物多样性”科学话题领域的视频传播代表,对其展开案例深描,系统分析其科学传播策略,对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科学议题的传播与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2  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以“生物多样性传播”或“生态文明传播”为关键词或篇名的人文社科类论文有105篇(截至2021年12月19日)。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政治语境中生态话语的研究,例如清华大学的史安斌[1]等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自媒体平台推特中的“碳中和”议题的传播途径和路径进行研究,较少涉及对自媒体中关于生态文明主题传播的研究。其中,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的李一鹏等[2]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气象科普传播效应进行分析,提出利用视频等媒体工具将气象科普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节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梦霏等[3]以科普游戏为研究对象,研究游戏中呈现的生态环境对玩家的生态认知影响。周莹[4]的研究通过对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在2021年内关于生物多样性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分析,探讨如何将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南京林业大学的刘云[5]的研究从时间、内容等维度梳理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创新变化。陈齐齐[6]通过对我国生态传播对困境分析,给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


2.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生物多样性主题交流平台的建设较为关注。Rosa C等[7]学者聚焦于研究2004年开始运作的巴西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PPBio),对其中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与交流进行描述。Penev L等[8]对与传播生物多样性数据相关的出版平台ARPHA-BioDiv进行研究分析。由西班牙国家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合作开创的开源期刊,将致力于快速传播有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学科维度观点[9]。关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Whitehorn P R等[10]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某些领域的进展可以为未来提供方向和动力。Milner-Gulland E J等[11]提出了缓解和保护层次结构,这是一种可以支撑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社会主流的框架。综合以上,国外学者对生物多样性传播及其主流化议题中缺乏在自媒体环境下进行讨论的研究与案例分析。

    为了有效调动和发挥科学传播在生物多样性议题上的基础作用,自媒体平台必然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以具体案例进行初步探索,聚焦于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科普短视频的传播策略,选取近年优质科普短视频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作为个案,通过了解传播者,分析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总结传播特征,呈现“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策略。

3 案例及策略维度

3.1“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是科普类自媒体,专注于生物科普方向,主要由科普作 家张辰亮运营。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9日,哗哩哗哩粉丝人数达到 703.7万,抖音粉丝人数达2204万,共发布278篇与生物鉴定相关的科普视频作品。2022年1月,获得哗哩哗哩“2021年度百大UP主”称号。


3.2策略维度

    科普IP的打造、专业内容的打磨、运营方式的革新等是自媒体实现优化路径的重点[12]。以往与科普类自媒体视频账号相关的学术研究,会以多个维度的视角切入进行详细解析。金心怡等[13]通过对视频传播主体、呈现形式、传播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衡量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冯白云[14]围绕“科普中国”抖音视频的传播时间、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分析其传播特征;范佳丽[15]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角度对科普视频账号"回形针Paper Clip”进行传播策略相关分析。综合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分析角度,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四个维度对科普自媒体“无穷小亮的科普视频”进行传播策略分析(表1)。 

4 策略分析

4.1传播主体

4.1.1专业基础与经验

    公开数据显示,“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科普账号的所属者张辰亮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担任青春版《博物》杂志副主编及策划总监、《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2012年,张辰亮在《博物》杂志运营 官方微博,以“博物君”的身份对于网友在微博中提出的生物鉴定问题有问必答,有网友发现了这个“活的生物百科全书”,于是有什么不认识的生物出现,就会@博物君。最终,《博物》的微博平台运营成了一个智能的“十万个为什么”,大众和《博物》 杂志账号建立了“你问我答”双向互动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4.1.2长相特征与符号

    随着《博物》的知名度的提升,张辰亮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9年以后,张辰亮开始入驻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开始向科普视频的方向进行内容制作,其“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视频也因为张辰亮幽默风趣而科学专业的内容输出获得大量流量。张辰亮也因为外表长得像生活在高原的藏狐,被网友亲切地叫为“狐主任”, 甚至B站为其添增了藏狐表情包,这种现象级的符号传播为张辰亮再次助力。


4.1.3科普意愿与热情

    在2018年《科普创作》对张辰亮的采访中,他提到自幼便对昆虫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的父母也支持他,并表示希望张辰亮未来能够从事他热爱的职业。本科迫于专业设置,张辰亮只能选择相关性最强的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阶段在中国农业大学如愿完成了昆虫研究专业的学习。科研和科普之间,身为科技工作者的张辰亮认为科研的内容生涩难懂,对于大众来说很难理解,只在专门的领域中挖掘也让张辰亮觉得很枯燥,于是,最终他选择成为科普工作者[16]。

    对于科普类视频号而言,专业性是账号定位的重点。专业的身份能够给公众最直观的可信任的印象。在视频内容中,张辰亮会引用书籍、文献等权威性资料对信息进行专业解读,用专业的行动印证其专业的身份,呈现其专业的理念,进一步提升 可信度。


4.2传播理念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张辰亮提到:“我们就是要把科学家做的事告诉大家,让大家知道原来科学家做的事这么有意思、有价值。我们要让孩子们重新想成为科学家。”[17]科普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大众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燃起人们心中对科学的热情。时代在不断更迭,媒介平台在不断更新,从最初的纸媒《国家地理》杂志, 再到互联网中《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如今走进了短视频平台,“为科学打广告” 是不变的理念,并落实到对生物多样性传播行动上。

    张辰亮专注于为科学打“广告”,也希望将“广告”打到学生群体、农民群体中去。他的粉丝大多数是年轻人,正是张辰亮希望科普的主要人群。其一,张辰亮本身与 受众年龄相近,他对受众的喜好、话语模式很了解,对他们科普无阻力。其二,年轻群体是未来社会中的主要力量,未来社会中的声音将由这群年轻人发出,话语权将交到他们手中。培养年轻人对生物保护的意识、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在未来就能整体提高公民科学素养。除年轻人之外,张辰亮还希望广大农民群众也成为科普的受众,他说“我觉得农民群众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接受科普的人群,因为他们和大自 然的接触最为紧密。”张辰亮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时与不少当地农民进行过沟通, 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人口 的科学素质[18]。

    “为科学打广告”的重点也在于贴近群众需求。在运营《博物》杂志微博的过程 中,张辰亮发现公众对于生物的可食用性经常发出疑问,人们对于什么生物可以吃、 什么生物不能吃、什么生物是要被保护的都不清楚,便编写了《海错图笔记》。书中科普了生物的可食用性,也涉及各个生物在百年以来的数量变化,强调人类的捕捞、 污染等行为正在减少生物数量,借此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不要随意捕捉捕捞。张辰亮在兼顾话题贴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不忘为科学发声的最初目的。 


4.3传播内容

    在运营前期,账号热度并不高。虽然内容都是与生物科普相关的,但视频主题杂乱,品种繁多,导致粉丝黏度分散。2020年4月17日,张辰亮发布的“亮记生物鉴定网络热传生物鉴定”成为了第一条爆款视频,自此也迎来了爆火期。之后,考虑到 受众的需求方向,视频被分类为日常类“身边的花鸟鱼虫”、热点类“亮记赶海”、实用 类“家庭盆栽推荐”等标签合集。


4.3.1内容的垂直输出

1.爆款:网络热门生物鉴定

    “网络热门生物鉴定”是账号中受关注度、点赞量、转发率皆最高的一个类目。截至2021年11月,此板块共更新57个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2.9亿次,其中破百万点赞的共有21个。这个鉴定模式指的是根据网友投稿来的视频,对视频中的生物进行鉴定与科普。很多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流行,视频通常被人为营造出神秘离奇的感觉,甚至用特效做出虚假内容,误导公众认知。张辰亮会对投稿视频中的生物进行鉴定,纠正认知误区,打击虚假视频。这种网友投稿,自媒体科学解读的交互方式也促成了科学传播的双向流通,专业科普工作者的科普创作能够直接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2.身边:花鸟鱼虫、家庭盆栽与雨林缸

    张辰亮对各种生物都会进行科普讲解。从身边来讲,公园里的花鸟鱼虫、家里出现的不知名飞行物都是受众好奇且有日常认知需求的生物,比如植物园里标错了牌子的欧洲荚蒾、脱口秀演员池子家里突然出现的白色粉螨等等。“身边的花鸟鱼虫”板块播放量达2.2亿次。同时,在他的栏目板块中还保留着小众生活爱好—— 盆栽和雨林缸。粉丝会通过视频产生好奇心而自我尝试,这无形中也传达对生物呵护的价值观。


3. 远方:赶海与博物学

    赶海指的是居住在海边的人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滩上捞捕海产品的过程。互联网上流传“每一次赶海视频的播放都能拯救一台年轻的PPT制造仪。”这句话表 达的是当下社会中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而远离内陆城市的“赶海寻宝”视频能够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这同时能引起受众对于赶海过程中出现生物的好奇。在张辰亮的赶海模式中,有两种情景,一种是张辰亮自己拍摄的赶海视频,他的目的与其他赶海视频制作者不一样,并不是为了捕捉海产品,而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对遇到的生物进行科普,在科普结束之后再将其放生;另一种是来自网友投稿,对网络中的赶海视频有疑惑的用户会在评论区邀请张辰亮前来鉴定。在“亮记赶海”鉴定板块中,共有1.2亿次播放量,共有5个视频突破50万点赞量。

    从地理上的远方来讲,婆罗洲的迷你大象、瑞士的松鼠、墨西哥的跳豆、美洲的 黑熊都是鉴定科普的对象,这也为中国网友带来关于世界其他地区生物的知识,让 他们对生物的了解更加多元,同时也促使公众对这类接触不到的生物感到好奇。“远方的博物学”板块播放量达3.8亿次。


4.3.2内容呈现方式

1.画面剪辑

    视频的呈现方式比文字、图片更具有生动性,科学知识中的隐性知识也能够在可视化的处理下得到显性呈现[19]。张辰亮在其视频制作中,经常使用大字幕、强调性语气、生活性用词,声音自主配音,而他的北京腔调也会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画面对生物的形态呈现清楚,对生物解释的材料清晰,信息来源的直观呈现给了受众专业感。剪辑以“呈现投稿视频展示一生物权威解读一类似相关生物科普”为一个生物的介绍周期,一个视频中通常会出现3~4个生物,整体节奏适当,对一个生物的介绍控制在15s到20s之间。根据心理认知学,15 s到20s的短暂认知足以形成短时记忆,而之后内容的切换保持了新鲜感的存在。


2.叙述风格

    语言表述是科普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科学、准确的陈述和娱乐化的表达需要按一定比例地交织方能达成很好的科普效果,有效提高科学知识普及的转化率。张 辰亮在描述生物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首先,使用拟人,比如“像弹涂 鱼喜欢攀岩”“两只小鹦鹉说悄悄话”。其次,使用平静的语气陈述幽默直怼的话语, 从而形成反差感,比如描述紫蓝曼蝽的气味“臭不臭我不知道,没闻,但多少带点臭”;再比如拍摄赤蜻时,赤蜻飞走了,“哎,还不让看,还不让看了”“信任我的昆虫我观赏完了就给它自由,不信任我的昆虫,一直是自由的”;而当他被蜥蜴咬住后尴尬表示,“我这就是解闷儿,在描述虹彩枝背海牛什么都吃的时候,张辰亮描述道: “我闺女吃饭要是跟它似的这么让人省心就好了。”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生物现象, 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表述。这样的语言处理方式可以顺利降低科学知识的接收门槛,让受众有效理解科学信息,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也体会 到生活趣味。


4.4传播方式

4.4.1造梗

    《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的结尾是“水猴子”时间。这里提到的“水猴子”大多是模糊的照片或没头没尾的视频中出现的和水有关,但是长相难以辨认的生物。“水猴子”作为一个梗受到关注。造梗的意思就是创造视频中笑点,来增加用户的记忆强度,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诙谐幽默的“梗”和表达方式削弱了知识性科普的严肃性,增添了传播过程的愉悦感。正如斯蒂芬森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所提到,“大众传播之最妙者,当是允许阅者沉浸于主观性游戏之中者”。

    在造梗策略的运用下,“水猴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我很难说清楚它到底代表什么,但是我觉得它代表了一些东西,比如说谣言、不靠谱的东西、虚头巴脑的东西。然后跟科学之间,它有一种既对抗又协作的很复杂的关系。”[20]水猴子压根不存在,相比视频前面那些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显得非常荒诞。某种程度上,水猴子就代表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好的、积极的、靠谱的,也有像水猴子这种荒诞的。有的科普人认为水猴子这一类东西完全不值得一讲。但就是因为科普人不说,所以很多人认为水猴子是真的。水猴子谣言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但如果科普工作者在这时候缺位,它还真有可能造成社会巨大的动荡,我在每期视频结尾辟谣一个水猴子,一个是为了提醒自己,一个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让类似的事情重演。”[21]谣言如果不及时粉碎,越传越广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此类视频科普过程会经过多方求证、交叉信源、查阅资料等过程,力证内容的可靠性。


4.4.2 互动

    短视频贴近于生活且存在语音、语调、画面等信息,将过去分隔在不同知识系统 的大众聚集在同一信息场景下。这种传播模式既能传递“内容”讯息,也能传递“关 系"讯息。由于网民学历水平整体不高,平台中时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用户内 容。张辰亮所创作的视频通过对这类投稿视频进行“鉴定”,辟谣的同时也达到了科 普的目的。这种类似“你问我答”的形式是之前微博时代的延续,同时因为谣言和真相前后强烈反差,受众观感也更加直观。

    除了内容创作来自用户投稿,弹幕文化也加强了互动的有效性。科学传播的对话模型强调科学家与公众进行平等互动沟通的对话状态,科学走下神坛,公众可以质疑科学家。科学理解公众和公众理解科学同样重要,形成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弹幕文化的内核似乎与这一模式不谋而合。尽管科普工作者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但总是难以保证自己的每个思想都被充 分理解,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如果产生困惑,直接用弹幕发起提问,可以得到其他观看 者的解惑,抑或是视频生产者亲自解答。


4.4.3体式

    “亮记生物鉴定”这个系列的成功为科普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对象,一股“视频鉴赏”的热潮从生物学开始,不仅走向医疗养生、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而且还 被军事、萌宠、历史、美食、艺术等多样化的领域所借鉴学习。而这些领域的up主几乎都对张辰亮有着不同程度的模仿,从封面风格、剪辑模式到转场音效,甚至内容文案和说话方式。大量博主开始采用“鉴定一下网络热门视频”的体裁,以这样幽默风 趣的形式同时紧抓热点,带动知识的传播,这也被一些网友亲切地称为“亮化工程”。而模仿张辰亮的视频风格也带动了其他专业知识型科普视频有效传播,形成了科普 类视频进行专业知识传播的套用公式。这种体式的传播也反过来作用于“无穷小亮 的科普日常”的账号营销,进一步带火张辰亮的科普视频。

5 科幻教育的四种核心素养

    自媒体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对主流媒体或其他专业机构具有一定影响意义,对其中的价值理念、话题输出、传播方式进行总结,延伸视角和思考到国际维度,将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发展。


5.1专业科普:为主流媒体提供科学内容

    从自媒体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的运营路径来看,这对主流媒体或其他学科的专业权威机构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进行科学普及活动都具有参考价值。张辰亮所任职的《博物》杂志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品,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由中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是张辰亮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并没有依托于专业机构,却实现了专业知识“下台”传输,对“台前”杂志内容实现有效补充。科普内容的输出除了坚守传统形式上的呈现,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还可以依托自媒体平台在“幕后”实现个人形象化的科普角色。如《新闻联播》通过建立《主播说联播》《康辉的Vlog》等新媒体栏目,让主播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在媒体当中,获取更多网络流量的同时,实现台前幕后双维度的互动,科普传播领域同样 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专业知识和背景身份为个体传播提供背书,个体传播为台前机 构补充内容、引导流量,实现全媒时代的信息融合和品牌重塑。 

    为了完成对生物的精准识别和科学陈述,在垂直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成为传播 主体。同时, 对于从事专业知识传播的人员来说,“专业”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人设,公 众会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专业的印象附加在这些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当中,并 对信息表示出信任的态度。自媒体的迸发让人人都有参与科学传播的机会,但也导致涌现出大量的伪科学信息,而人类心理认知机制不能支持他们主动关注和学习与自己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知识[22]。这时,拥有在专业领域深耕的经验,并拥有专业知识的科研工作者将获得发声的机会,也会获得被公众听见的机会。


5.2价值理念:贯穿科普叙事与传播全程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对公众进行解答或传播的过程中,会主动强调某种生物的现存情况,对稀有物种会进行多次描述,这是在科普叙事中贯穿的“保护生物多 样性的价值阐释。同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在对生物特征或生物活动进行现场画 面录制的过程中,张辰亮对待生物的动作也是在对“保护”一词进行行动上的栓释。“保护生物多样性”议题的传播不仅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体系上建构完整的信息框架,还需要将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科普视频的叙事过程。

    同时,科普信息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信息从科普者传向用户就完成的。专业科普工作者不但肩负着传播正确且科学的生物知识的社会责任,还要主动识别网络中存在的错误传播,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公众再次把关,粉碎谣言。这种专业素养的呈现同时也会感染受众,除了帮助公众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会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各领域的科普都应该将这种正向价值贯穿于科普全程。

5.3内容话题:聚焦垂直输出与双向互动

    生物多样性主题的科普重点在于对生物的精准识别与科学陈述,但与“回形针 Paper Clip,“丁香医生”之类的医学科普或是“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这类的科技普及 等,是存在差异的。生物多样性虽然存在于人类的身边,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对此给 予足够重视,因为不具有与自身利益的直接相关性,其中的共情力会不足。所以在 生物多样性主题的科普传播中,联系日常生活与生物多样性的联系,比如张辰亮抓 住“什么生物可以食用”的话题更易引起公众的注意。

    同时,张辰亮关注受众对他的提问,因为这些问题与受众需求相关,这形成很好 的双向互动效果。比如,好奇日常遇到的小动物小昆虫、困扰于家中出现的不知名 生物等。Wynne[23]认为真正的公众参与科学,应该抛弃科学这种主导地位的理念, 让其与各种有意义的知识平等对话。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辐射的范围不再 仅仅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科学领域,社会、经济、环保等议题也可纳入其中。为了获取注意力资源、实现知识变现,如今的内容策划往往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为起点,以回答公众对科学的疑问为导向,实现有效的双向传播。


5.4传播方式:打造新颖模式与沟通机制

    无论是呈现公式的构建、捧眼互动的沟通,或是符号铺梗的打造,这些都是自媒 体环境下新颖传播模式在科普传播中的体现。张辰亮在频道中还会创作“网络鉴定热门同事”这样的内容,给大家呈现生物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的日常,带领受众了解生物领域的工作者。

    如今多样化媒体平台的迸发,伴随着更加多元的传播模式的存在。多元的传播模式也将提升科普传播效果。比如,如今视频的弹幕机制,其中的匿名化模糊了科学家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身份界限,内容的生产者、再生产者和消费者通常“三位一 体”,促进了公众的真实自我表达,将公众与科学家(或科普工作者)摆到了真正平等 的沟通位置上。高互动性、高开放性的弹幕机制为科普工作者和被科普受众之间营 造出一种良好轻松的学习和沟通氛围。而视频生产者通过受众在视频每个节点的反馈,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受众对科学的理解过程,明确自己科普创作的优缺点,并 加以反思和改进。


5.5传播拓展:接轨国家政策与国际议题

    生物多样性相关议题的科学传播也应该关注国家政策和国际议题的重点变化。《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 具备的能力。基准15“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专门指出了需要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的知识。此外,基准6、基准7、基准26也都针对与生物多样性联系紧密的环境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持续提醒人类重新审视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新冠肺炎揭示出令人震惊的人与 自然关系,诸如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与衍生而来的新兴传染病,但也提供了改变的 机会。科学工作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有效诠释,也将助力于生物多样性相 关知识的有效传播与主流化趋势的形成。




参考文献



汤欣雯, 周慎. 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J].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2022(01) :63-76.



本文2022年9月14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汤欣雯 周慎 | 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 扩展阅读

“理工文管,同兴传播”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系庆专访.汤书昆】科技传播系——未来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 |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高峰论坛暨科技传播系建系20周年活动 |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我们的二十年 | 中科大科技传播系

无穷小亮推荐《量子信息简话》| 科技袁人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媒体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科学传播策略分析: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例 | 汤欣雯 周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