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自力丨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何自力 CPEER 2021-08-04


编者按

在2020年12月19日于西安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上,南开大学何自力发表了题为《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演讲,演讲内容经整理且经作者审定。

点击图片观看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0演讲

各位专家:

我汇报的题目是“构建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个题目下讲五个问题,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二、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三、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四、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实体经济的思想,五、维护和提升我国制造业优势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这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四句话可以说是这次全会的关键词,在这四个关键词里面,我特别关心的是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次全会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提出这个命题的意义是什么?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重大战略抉择。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和政策重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这一经验被实践反复证明是非常科学、非常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的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理论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并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习总书记在2020年8月15日《求是》发表的文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理论是我们党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高度理论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作出科学阐述,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再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如果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形成了一个“两头在外”的传统发展格局,该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立足于国际大循环,如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办法;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出口等,这一发展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传统的发展格局难以为继,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点是将发展的重心从主要依靠国际大循环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大循环,实质是打造一个以创新、超越、引领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道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维护和提升中国制造业优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二、我国制造业的优势

如前所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任务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维护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那么中国制造业到底有哪些优势?具体来讲,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制造业占GDP比重在主要经济体中居首位。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7.2%,同期的美国为11.1%,德国为9.4%,日本为19.5%,英国为8.6%。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9万亿美元,大于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其二,制造业门类齐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决定了我国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的优势。其三,制造业成为创新基石。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创新的水平与制造业发展水平成正比。2019年深圳制造业占比达35.6%,上海和广州在24%左右,北京接近10%,制造业在DGP中占比较高的城市往往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创新势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升至2019年的59.5%。在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位居世界十四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019年达到2.19%,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2019年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2019年增长到36.1万件,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与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首位,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是相匹配的。其四,制造业生产能力强大。全世界220种工业品中国产量世界第一。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不但成就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使得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能够迎接各种风险和挑战。我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制造业体系,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

三、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第三个问题谈谈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我主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做一些分析,先谈谈国际背景。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年来,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怎么理解习总书记对世界大势做出的判断的内涵呢?我认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是习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和走向全面危机趋势作出的高度理论概括,它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总书记的世界大变局思想做一个解读。

第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后来居上,抢占创新制高点势在必然。人类已经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个阶段,目前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5G等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各国围绕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异常激烈。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对我国既是重大机遇,又是重大挑战。如果错过这次机遇,我国将再次落伍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就无缘实现了;如果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失败,不能在智能技术上领先并对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我国的制造业优势将化为乌有,已有的制造业将变成一堆废铜烂铁。所以,我国能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对我国制造业优势的维护,对我国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影响之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第二,去工业化和金融化导致西方经济停滞成为常态,我国“两头在外”发展格局难以为继,打造“以我为主”新发展格局势在必然。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机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制造业得以兴起,英、法、德、美、日等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并走上经济快速发展道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更是步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强大制造业为基础,从海外输入原材料,向海外输出商品的双循环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基本特征。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纷纷陷入“滞胀”,新自由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在主张全盘私有化、完全市场化、绝对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西方国家放弃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片面夸大市场调节的作用,推动以强大制造业为基础,从海外输入原材料,向海外输出商品的双循环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大规模转移制造业,从海外大规模购买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双循环转变,导致西方国家产业严重空心化,制造业严重衰败。这样的国际大循环不具有可持续性,必然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转折点,西方经济陷入持续停滞状态,后危机时代的西方国家丧失了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实施技术转移、大量吸纳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的能力。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使我国实施的”两头在外“发展格局难以为继,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尽快调整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内需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条件,持续保持和提高制造业优势。可见,从“两头在外”发展格局转向“以我为主”新发展格局,不是愿意不愿意、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面对国际大环境深刻变化必须做出的选择。

 第三,旧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发生逆转,动力须转换,我国主导再全球化势在必然。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启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二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2008年)的经济全球化阶段。在该阶段,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并达到了高潮。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也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强劲发展势头,后危机时代逆全球化沉滓泛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兴风作浪,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封杀是必然的,中国不可能继续依靠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融入世界经济,必须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新发展格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稳定全球经济循环,主导并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享方向发展,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崇高目标做出伟大贡献。

第四,美国霸权地位摇摇欲坠,中美关系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逐步走向衰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失控的新冠疫情加剧美国经济衰退,加快美国衰落进程。美国衰落和霸权地位动摇,是由美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僵化的意识形态造成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为了维护霸权地位,美国将我国视为竞争对手,对我国实施全面脱钩政策,从贸易、投资、科技、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攻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面对美国政府的倒行逆施,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加快自身发展,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为此,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美国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另一方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美国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

第五,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瘫痪危险,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势在必然。2018年,以汇率法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约为80%。以目前增长速度,这些国家十年后的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根据联合国数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0亿,其中85亿将属于目前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长期以来,世界经济是在少数发达经济体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运行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势力在增加,而它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全球不平等加剧,财富分配严重失衡,而已有的全球治理体系面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局面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世界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潮流和要求,中国提出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基本原则:一是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是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三是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四是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中国提出的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原则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为全球治理体系重构指明了方向。要有力推动治理体系重构,我国必须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改变“两头在外”发展格局,主要依靠以内需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来实现。只有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整体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才能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

第六、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严重破坏世界经济秩序和全球产业链,重构产业体系势在必然。新冠疫情重挫世界经济,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后疫情时代各国竞相打造本国制造业体系,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大概率事件,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巨大挑战。新冠疫情促使中国反思过去一直以来背靠国际大循环发展经济的思路,促使我们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加快形成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品的能力。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除了国际环境以外,我国制造业本身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虽然经过多年持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就,但是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二是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连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制造业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三是传统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低,资本边际产出效率明显降低,直接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投资增速减缓;四是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五是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连年下降。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32.5%降到2019年的27.2%。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会面临重要的技术约束瓶颈,如果技术创新不足,制造业发展就会停滞,资金会流向容易赚快钱的金融业,推动经济朝虚拟化方向发展,虚拟经济的膨胀加剧制造业萎缩,最后国家因财富创造能力枯竭而陷入停滞和衰败。西方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问题。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否则,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和制造业走向衰败的一幕就会难免在我国重演。

四、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实体经济的思想

习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加强实体经济,形成了加强实体经济的系统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重视和加强实体经济,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指明了方向。

(一)国家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2013年7月习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工业对于国家强大至关重要,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想强大,必须靠实体经济,经济不能泡沫化。

(二)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2015年7月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三)实体经济是政策基点。2015年10月29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把政策基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

(四)实体经济面临困境是中国经济的重大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治理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五)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2017年7月14-15日中央召开金融工作会议把治理脱实向虚作为中心任务。习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是实体经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七)发展实体经济,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2017年12月在徐州考察调研期间,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大,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

(八)稳定制造业比重。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稳定制造业比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首次从量的角度对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制造业提出明确要求。

五、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的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通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贯彻和落实。

一、稳定制造业比重。要建立制造业占比稳定机制,切实稳定制造业比重,从国际经验看,应该把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控制在2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控制在35%。

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建立创新驱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新机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立足国内加强产业链基础,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重塑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

四、努力扩大就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在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为科技进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收入和就业支撑 。 

五、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做好做实缎长板、补短板、强弱项等工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对维护和提升制造业优势的战略支撑作用,在建设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六、健全和完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发挥市场力量增大投资的同时,通过政府投资撬动功能带动和扩大制造业投资规模,确保制造业有计划、有保障、健康稳定发展,坚决制止去工业化。

七、加强金融监管。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防止脱实向虚。

八、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使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我的发言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http://www.cpeer.org/

http://www.peforum.cn/

责任编辑:范守勋    审核:吴丰华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

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