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新闻写作

如何写好新闻消息?关键是把握这三个“度”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闻前哨 Author 关前裕、许应锋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消息一直是新闻体裁的主体。
那么如何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写出好消息呢?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今天让我们来拆解研究下这些获奖作品的写作结构,分析其在主题表现、角度呈现、价值把握等方面表现出的特质。



消息的本质重点在“新度”


总览第3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作品获奖情况,不难发现,消息本身的信息品质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对一等奖而言,媒体的级别优势、地域优势凸显。

就社会新闻而言,对信息大数据量的把握和研究,就直接决定了新闻价值的有无、大小。如二等奖消息获奖作品《中国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新华社)。

垂类媒体,在信息数据整合和转化方面优势突出,如《遏制“超时加班”,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工人日报)、《全球首次实现规模化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科技日报)、《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人民铁道报)。 

 

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人民铁道报这样的垂类媒体刊发的新闻作品,就新闻来源而言,地方级媒体完全可以获得,但是,如果不具备行业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信息积累、没有良好的信息获取渠道,也很难写出这样的消息。
 
特殊领域的报纸,如《“AI蓝军”成为空战“磨刀石”》(解放军报),信息源的相对封闭和审查制度的严格也显现出了准垂类媒体的特质。

特殊时段,信息的天然地域特征也暴露了新闻产生的地域局限。如《六盘山与秦岭之间形成动物迁徙通道 秦岭53种珍稀野生动物来六盘山安家落户》(宁夏广播电视台)、《世界性重大考古发现 稻城发现13万年前大型旧石器遗址》(四川日报)、《“世界最大的充电宝”——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承德广播电视台)、《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红网)等,这些新闻媒体所在地就是该新闻的出产地,地域性的新闻元素就天然地决定了该新闻只能诞生于此的可能。 


以上事实证明,新闻的本质——信息本身的元素促成了新闻只会以这种方式在此地发生。但是,这只能说明,信息质量很重要,并不意味着,具备这样的特征一定就是好新闻,也未必就一定成为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充分条件。“新度”突出的是对新闻事实本质的量化。

消息的写法关键在“角度”


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就时效性而言,消息无疑是最快的。但是,如果不擅于发现和挖掘消息的角度,找到“关注点”,也未必能够独占鳌头,甚至会被其他体裁,如通讯、系列报道、新闻摄影等新闻形态抢占风头。 

特别是在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受众是否会点击或停留片刻,决定性的因素依然是新闻提供的信息质量是否能够引起关注。因此,消息的写作就新闻技术而言,角度的建构非常重要。本届获奖的消息类作品为了凸显消息“看点”而以复合标题形式出现的作品就达10篇,占获奖消息的30%。 
 
信息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对熟视无睹的信息,要想找到该信息与众不同之处,就必须独具慧眼。

角度是发现新闻和引导受众的快捷键,新闻角度之所以要“建构”,是因为,除了新闻事实本身包含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多重发现新闻的立场以外,还包含了对同一新闻事实,在不同时段、特殊背景下对不同新闻价值的取舍、选择和“竞争”。

因此,特别是对熟悉的新闻事实而言,好的新闻往往是“做出来”的,“做”的本质就是对新闻事实本身存在的多重、立体价值进行研究、对比、提炼。

消息价值所贯穿的是“尺度”



尽管新闻价值在全世界学界和业界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是谁,在采写新闻时,都依然把新闻价值作为一个首要的判断依据,即每个新闻人总是把自己认可的新闻价值作为裁剪新闻的尺度。

记者如此,受众也不例外。就新闻接受的过程而言,记者和受众都是在进行一场无形的交流和对话,彼此都存在着一种谈判和妥协的价值心理。可以肯定的是,记者新闻价值判断的尺度本身就潜在地包括了受众对即将看到新闻的价值预判。只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并未就此停步或者局限于此,而是吸收了受众的价值判断而在专业性的轨道上向前走得更远,做得更加深刻和微妙而已。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类的作品,在新闻价值的研判和输出上,都无一例外地将新闻价值放在首位。《浙江在全国首创省市县三级医学检查互认共享》(浙江之声)、《(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湖南广播电视台)、《三明市昨日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 “空气”卖到钱了》(福建日报)、《海南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行政案件昨开审》(海南日报)、《鞍钢重组本钢 全球第三大钢铁“航母”踏浪启航》(辽宁广播电视台)都是如此。  

就消息而言,“时间诚可贵,价值价更高”,并无不妥。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购买方式一:整套(共三册)购买,7折优惠后共计100.8元。


购买方式二:单册购买,其中,《不可不知的采编小技巧》33.6元,《不能不说的避雷小建议》34.3元,《不容错过的爆款小经验》32.9元。方式一、二邮资均为10元/套,大量采购按实际产生邮资为准。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闻前哨”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拆解了一批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后,我们发现……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值班编辑:葛畅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体育馆屋顶坍塌!“领导重视”式报道引争议,咋避免?

抓住这三个要点,助你写好现场新闻

如何改出好稿?“花脸稿”中的写作真经快收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