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后思考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5~6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答:(1)道德的起源

①道德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如“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a.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b.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c.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普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2.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团结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更在于强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导下,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

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答: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1)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4.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答: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1) 必要性

①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道德都是某个民族或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来自白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具体的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②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都对促进道德的发展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③从古至今,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伦理道德问题,对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不乏超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阶级界限的真知灼见,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丰富资源。

(2) 借鉴方式

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道德问题上把操好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同的道德文明体现了各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信仰和行为方式,但不同民族或国家之间仍然会面临某些共同的问题,形成一些具有共性的道德认识。

②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在吸取人类优秀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既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又必须掌握好鉴别取舍的标准,善于在吸收中消化,把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变成自己道德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


5.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答:(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①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范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保护环境

e.遵纪守法

③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e.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带头引导网络舆论,对模糊认识要及时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积极营造消朗网络空间。

(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

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a。爱岗做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e.奉献社会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牵涉大学生白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b.服从社会发展的满要

c.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d.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③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仪佼者,要深刻认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注重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

a.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b.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c.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3) 家庭美德

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a.注重家庭

b.注重家教

c.注重家风

②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a.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包括

第一,尊重人格平等。

第二,自觉承担责任。

第三,文明相亲相爱。

b.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其一,尊老爱幼

其二,男女平等

其三,夫妻和睦

其四,勤俭持家

其五,邻里团结

③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a.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b.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c.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d.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e.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f.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应当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

第一,恋爱与学习的关

第二,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第三,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4)  个人品德

①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个人品德的作用有:

a.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b.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c.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②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a.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b.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及时抑制和克服。

c.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d.知行合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③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a.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b.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c.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6.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答:良好的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弘扬真善美、貶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1)知荣辱

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社会风尚同荣辱观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学生应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坚定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

(2)讲正气

讲正气,就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大学生须有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要做到讲正气,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抵制歪风邪气,敢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坚决同践踏社会道德风的一切行为作斗争。

(3)作奉献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社会需要人们对其负起责任。有责任,就意味着要奉訟。奉献精神传递社会温暖,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德厚者流光”,大学生要在奉献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幸福。

(4)促和谐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学生来说,促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白然的和谐等。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白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白然之间友好共生。

社会文明状况是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态和精神风貌。大学生要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不断引领社会风尚,提升道德品质。


第六章  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1.联系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应全体人民共同意志,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致,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白然规律的反映。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煎要的作用,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2.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答: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实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宪法的地位

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2)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木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

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日张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大学生应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削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①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③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⑤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①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迫究法律责任。

②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輿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2)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①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②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掾作用。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5.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对于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学习法律知识

(2)  掌握法律方法

(3)  参与法律实践

(4)  养成守法习惯

(5)  守住法律底线


6.如何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答: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又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

(1)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有以下几点:

①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法治社会中不存在没有权利根据的法律义务。

②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③二者具有复合性的关系

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  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大学生应当正确把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要求,既珍惜自己权利又尊重他人权利,既善于行驶权利又自觉履行义务。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