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评 | “青绿腰”的文化魔力——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金浩 中国艺术头条 2024-02-20

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近期火爆京城,备受关注的展演剧目之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又将开启它新一轮的倾情演绎……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诗剧”为体裁,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在被誉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本剧编导周莉亚、韩真那里,中西编舞技法为其所用,写实写意技巧彼此交融,相互补充,传统与当代的界限模糊,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舞绘《千里江山图》的气韵之美,舒畅地表达当代人创作的内心感受。

因此,我们看这部作品时会感到华美而不艳俗,气韵生动而不晦涩抽象,动静相宜却不哗众取宠。

它的舞台形式感极强,追求各个细部质量的总和,从而达到一种纯正格调的完美效果。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条河流,传统文人画和传统舞蹈在千百年的时间流淌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凸显出强大的历史后坐力,当下的这部热剧被认为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巧妙地融合当代舞台剧演出形态的特色,感觉既保留了传统的成分似乎又比较现代。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给人以梦幻般的艺术享受。

其实这类舞蹈诗剧就是这样,浓烈处淋漓尽致,凝练处洗尽铅华,有一种独特的淡雅清丽、飘逸轻柔的美感。

台上的舞者亦真亦幻,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恍然与世相忘,其灼灼舞姿中蕴含的是磅礴之势、青绿基调背后昭示着文化自信,彰显的是及人也广、感人也易、入人也深、化人也神的“人民山水”的美学意涵。

当舞者在打开了身体的话语之门,用肢体来表达生命,它的语汇无论是“画中舞”还是“舞中画”,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灿烂;传递穿越千年的诗情画意在旋律中阐释生命的究竟,它源于情感的冲撞,更离不开舞蹈那蓬勃生命力的支撑。

身姿里,舞者那高超的身体柔韧性和似动若静、寓动于静的重心迁换、控制力,以一种神完气足的内在张力与动感,让人充分感觉到了“无声言说”的舞蹈力量。

舞蹈律动本身是受内心力的趋使所产生的由起始转折的点到流动的线,似乎有种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何时而终,而释放出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的动态,并形成在一个或几个关节部位有节律的复合或延续性的运动。

看此剧,观众好似进入一个虚实相涵的舞绘世界,舞者在静止时迥然独立的舞姿舞容,却留下流淌在时间中的“青山绿水”。

在此刻,它犹如诗歌,美轮美奂,兼具形象和抽象之美,精准地表达了画中之意、舞中之境。

那画风舞绘背后的意境,展现的是祖国瑰丽山河和厚重的文化感,用女演员头上高耸云际的“青峰髻”,来寓意远山叠翠中的层层山峰。

舞者低眉垂手的含而不露,婀娜体态的三道弯弧,身上的小范儿、小关节及小节奏统统被激活,既有“多舞种”介质的结合与突破,又携带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意象升腾而富有灵韵。

如果说舞者形体的曲线美,舞姿的弯曲、拧倾、交错、旋扭等是“线型艺术”的话,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舞者则更加把这种形态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肆意地在流畅的动作间曲迴婉转、奇峰迭起,体现了“圆游变幻”之美。

同时,它得益于十八岁天才少年“名画前置”的创作理念,舞蹈造型的最终呈现是在丰富驳杂的众多可能的解释中做出的个性化择取,即舞蹈的时间、空间及力效的设计是依据舞者自身的心境与情境的需要形成的一个多维度且相互交融的表演状态,从而游刃有余地把玩动作的动静、开合、敛放等对立因素之间的处理,以肢体舞绘的方式言说对《千里江山图》的理解与认知。

它的舞蹈动作是恬静的,讲究闲雅清俊,绝不会强硬地让人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性满足。

在婉顺柔美的舞姿渲染中,在含蓄蕴藉的动作表达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关于“静与动”的关系得到了充分施展,静态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恰恰也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灵动体现,使用“蹲和起”的简洁律动幻化出错落有致、层峦叠嶂的画面感。

剧中的体态动律在慢与快中,更重慢;在虚与实中,更重虚;在动与静中,更重静,以静见动,以静制动。

而编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首先要求演员学会静,先打坐,在静态中找动态。

越静,观赏者才能越感受到天地间的生命运动,感应到氤氲大气,吞吐汲纳,只此“动轻静重”的视觉和心灵的形式体验,以终为始地运动着,才是一种高级的“舞蹈”。

至于其中一个定点舞姿造型——“青绿腰”,着实风靡了社会各阶层喜爱舞蹈艺术的拥趸者,并逐渐把它赋予“魔力”,其实这个动作就业内人士看来,难度系数不算高,只不过“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罢了。

有人认为,不要创新太多,会容易走形。但无论怎样,作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当代舞台艺术作品,它显示了创作者将本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尝试,展现出较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这种从本土传统、历史文化中去寻找灵感和创意资源,建构精神内核的路径,彰显出作品编导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对于中国舞蹈创作而言,这或许才是更为本质的收获。我期待该剧的进一步提升是用舞蹈演绎出的绘画神韵,而非那幅金字招牌的画作来当“注脚”。

我以为,这部诗剧中含有宫廷雅乐舞的基因,演员的服饰妆容也有着传统的性征。

台上舞者的姿容是那样的含蓄优雅,委婉悠长,风动裙袂中,含眸凝睇间,自然蕴涵着古典意涵,给人以充满无限遐想的空间。

“只此青绿”之所以有着古典韵味,试在舞台上还原《千里江山图》那个时期的样态,以典型、凝练、简约的艺术程式表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这是艺术情趣、文化涵养、人物心理外化的才情迸发,它的精神内核必定是有深度、有格调的,所延续的艺术传统是带有中国文人画所特有的“书卷气”,再经过专业舞者的精彩呈现。

重要的是“身体”的融入更加体现“妙不可言”的诗画意蕴,身体舞我心,身体与思想相关联,孟子也早就提到过“四体不言而喻”的深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崇尚古意,并不是为了复古,所显示的是独特的审美旨趣,在举手投足间轻藏着、半掩着、婉转着,这是对永恒感的追求,是瞬间永恒的曼妙境界在舞蹈艺术中的具体落实。

诚然,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并不能完全与变化着的社会审美心理和习惯达成一致,这种不协调会从欣赏习惯方面表现出来。

好在当代社会所带来审美心理上的变化,是衷情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复归,使得人们产生了新的审美趣味,但“古典也流行”存在着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由此形成的疏澹、悠闲的心理韵致在该剧中得到了折射,而壬寅年央视春晚亮相的六分钟《只此青绿》,题材适合、意象适表,它择取了全剧最具华彩的篇章,女子群舞通过静待、望月、垂思、独步、卧石等一系列感性的、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表意,迅速感通人心大获成功。

然而在表意优先的原则下,纵观全剧却只为了追求这种形式感似乎有些观众已感到拖沓和沉闷。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以宋词三首中之词句喻为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由此,我想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所表达的正是这三种境界的缩影,它归根结底讲述了中国的艺术在审美上是写意的,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台舞蹈诗剧上。

写实的艺术、写意的艺术各有所长,然而写意的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向灵魂深处的渗透,是心灵情态上的自由。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勃发新枝清新的舞姿舞容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走向了宁静与安详,这也是中国传统舞蹈最初的态度,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人文情怀。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正能量、权威性、兴趣点、新语言


微信号:CAH-2017

网友信箱:cah2017@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评 | “青绿腰”的文化魔力——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